书教•人物 || 大书法志:吴峰
吴峰
吴峰其人其书
文/苏显双
十几年前初识吴峰时便被他那豪爽、热情、真诚的个性所感染。他长得方方正正,一表人才,做起事来风风火火,滴水不漏。怎么看也不像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故而“南人北相”的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然地,我们成了志趣相投的朋友。
吴峰以前是个生意人,却“不务正业”地迷上了书法,以至于耽误了大好“钱程”,最后干脆弃商从艺,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钻研起书法来,而且一写就是二十几年,焚膏继晷,寒暑不辍。至今曾和他投身商海的朋友依旧对他这不合时宜的选择深感不解和惋惜,他却一笑置之,自得一份超然和自适。其实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所以说得失之间只有他自己最明白。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年的笔耕不辍终于换来了丰厚的回报,其书法作品不但频频在全国各类展赛中入展获奖,还因其精湛的书法水平和超强的社会组织能力,被多家书法专业团体聘为会长、副会长等高级别职务,同时还被一些大专院校聘为客座教授。这些年他组织策划过不少大型全国书法作品展和书法培训活动,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显示出他多方面的才能,让圈内外朋友不得不刮目相看。
篆书中堂 吴峰
艺术之路是一个不断追求真善美的过程,吴峰不仅在书法上追求完美,还在生活中常怀感恩之心。作为全国青联委员和省政协委员的他不拘泥于归去来兮,临清流而赋诗的贤士生活,而是积极入世,热衷社会公益事业。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其间,他积极组织义捐义卖活动,为灾区献出一片爱心。作为省书协理事和省青年书协主席的他还积极响应各级组织的号召,时常送文化下乡,每逢新春佳节,他和他的团队都不厌其烦地下基层为群众义务写春联,送祝福,这些看似寻常的举动无不体现着一个艺术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担当。
吴峰学书完全凭的是自学,但并不固步自封,耍小聪明。而是始终以开放的心态如饥似渴地在古今之间广收博取,旁搜远绍,力图站在传统、时代和个性的交汇点上,写出亦古亦新的自家面目。每当遇到学术和创作上的难题,他都能“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时常求教于全国书法名家和师友。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2018年吴峰如愿考取了北华大学的书法专业,追随导师赵彦辉教授攻读硕士学位,相信经过三年学院式的正规系统训练,吴峰定会有一个脱胎换骨式的蜕变和升华。
篆书对联 吴峰
吴峰诸体兼攻,尤擅长行书和隶书,其行书最早取法米芾、王铎,也许是此二人起伏跳宕、率意雄健的笔调正契合了吴峰的个性气质,故临写起来左右逢源,势疾力足,很自然地就化为自己的笔墨语言。后又瓣香颜鲁公,笔下更显浑劲圆厚,老成持重了很多。其隶书筑基汉碑,亦适当借鉴时人,力求做到“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观其近作,已渐脱以前的粗疏和乖戾,正在一步步走向精熟和渊雅,让人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之感。
草书横幅 吴峰
时人总愿将书法置于“传统文化重中之重”的高度,好像只要满腹经纶、满嘴的之乎者也就能像王安石那样得“无法之法”,就能写得一手有文化的书法,对此我是不完全苟同的。书法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艺术形式,离开了高难度的技巧,其他一切都将是浮云。可以说,技巧的难度决定着作品的深度和高度,对技法的锤炼也就成为书家首先且是终生要面对的问题。吴峰深知这一点,故谨尊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之做法,苦练内功,遍临诸家。吴峰交际广,朋友多,求他字者甚众,但他从不率尔操觚,应付了事。而是珍惜每一次的展示机会,总能令求字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去,这种对艺术负责的做法是值得称道的。见吴峰挥毫绝无矫揉造作之势,有如大匠运斤,信手拈来,举重若轻,往往是兴之所至,一挥而就,颇为畅快,体现出高超的控笔能力和过人的才情。足见其用心之笃,致力至勤。尽管其目前个人风格尚未完全成熟,但路子正,师法古,破壳而出自是水到渠成之事。其实过早定型往往意味着艺术生命的终结,知其常才能通其变,只要吴峰能脚踏实地在入古出新的路子上走下去,更大的成功一定属于他。
清倪苏门在《书法论》中说:“凡欲学书之人,功夫分作三段,初段要专一,次段要广大,三段要脱化。每段三五年,火候才足。”我以为吴峰的书法在当下很长一段时间还是要在专精和广博上下功夫,要真正做到学而能化,否则就不会真正获得创作上的自由。画理中讲写像的最高原则是“传神而已”,但神是以形来表现的,形神兼备,方可绍于古人。若只图意在神存,难免意思浅薄,缺少耐人品咂的余味。
古人讲“学书在法,其妙在人”。吴峰才高性敏,好学不倦,若再辅以字外功的修炼,加强传统文化的支撑,笔下一定会越来越纯雅脱俗。
刊发于《思维与智慧·书教》2020年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