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异质小组的基本形式,通过小组同伴的沟通与交流,以小组目标达到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教学策略。
一、明确个体的任务,促进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合作学习的小组形式、集体目标和团体评价,这些特征都意味着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更加关注集体。然而,合作学习必须要以独立学习为基础,不讲究个体责任的合作学习必将导致责任扩散,合作小组成为“避风港”。为了个体责任,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1)明确角色分工,给每个小组成员分配具体的角色,可以使责任具体化,教师可根据各成员的不同特长分别承担以下的角色:总结人、记录员、监督者和裁判员等。(2)分解学习任务:每个小组成员占有学习材料的一部分,在小组成员分工的基础上,最后小组成员进行合作,责任到人。(3)随机提问: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可随机点名提问,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自觉参与学习。(4)个别测试:小组学习之后,再进行独立完成的测验,是了解个人学习情况最直接的有效的方式。
二、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让所有成员都能体验成功
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一种“利益共同体”的关系。所以在对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小组合作表现”是评价的主要指标。在课堂上,对那些合作行为与自己期望相符的小组进行及时表扬,以巩固这一组良好的合作习惯。并使其他组有一个学习的榜样,哪怕是一句简短的评语,或一项被特殊认可的分数,都会给学生强化自身管理以暗示,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在对小组进行奖励时,也要采用合作性奖励结构,如,将小组所有成员的测验总分、平均分、提高分作为小组成绩,也可将小组课堂合作表现计入总分,作为评估优秀小组的依据。这样的评价机制将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把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竞争,易于把学生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团体的竞争中去,同时团体的成功又激励学生主动合作,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正确处理合作小组内优生与后进生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后进生的关系,则会加重两极分化。优生与后进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若要使所有学生的情感水平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1)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教师要做好后进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合作小组内其他成员也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的错误,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小组合作氛围。(2)让后进生优先发言。让后进生先说出最容易想到的解题策略,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3)做一个好的聆听者。要求后进生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听完后再仔细分析一下过程,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请教。(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
首先是课前预习(包括上网、查阅教材,查找相关资料等),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得新知识的前提,也是提高听课效率的可靠依据,预习可以使学生初步对教材的理解,发现重点、难点和疑点,找出自己对新教材的不了解之处,为听课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别做好准备,再相互讨论、补充,再指定代表小组发言的成员(答题的小组成员不能固定),记录小组的集体成绩。
其次是课前表演。课前表演就是在每堂课开始的前5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让学生围绕学过的,将要学的或课外的内容,充分发挥其创造性,采用数学表演的形式创设一种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以便学生迅速、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课前表演形式一般有提问、讲数学小故事、2分钟演讲、经典例题讲解、数字游戏等。教师可以把表演的任务落实给某一小组,每一小组在学期中都有表演的机会。
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初中数学教材题材多样,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好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言语交际活动。小组活动时,教师应观察各小组的进展情况,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并适时地为学生间的言语活动提供语言、场景等方面的帮助。另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如小组做题比赛、难题竞赛、公式竞赛、解题方法竞赛等,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意识应体现在协调意识、激发意识和参与和监控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当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当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并进行现场观察和调控,为学生及时提供有效的指导。
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往往缺乏合作的技能与方法。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合作方法的指导与合作技能的培养,以实现多向交流、多元思考、相互启迪的合作效应,常用的方法有:协商法、辩论法、提问法等。协商法是在小组成员独立思考后,各成员先先后说出自己的想法,每个成员发言时,其他人倾听,然后学生自由交流讨论,形成集体意见。这种合作方法可保证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思考和发言的时间与空间。
辩论法则是在小组成员充分思考的基础上,由一个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其他成员围绕他的观点展开辩论;或者由一个小组的代表陈述他们的观点,其他各组围绕这一组的观点进行辩论。这种合作方法,有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多样化的思维碰撞中感悟数学的魅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问法是让学生针对课本和教师提供的教学材料,自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交流、不断领悟。这种合作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指导学生如何合作的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耐心倾听的习惯,告诉学生要尊重他人,要善于采纳同学的意见,以修改和补充自己的观点,要敢想敢说,表达观点时要条理清楚、言简意赅、突出重点。
培养小组内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团队意识。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1.分工。例如《统计的意义》这一课时,在统计班里的每一个学生的家庭各有多少人时,需要有人进行调查活动(数一数),有人记录,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决定谁来数,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分工,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合作小组成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营造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2.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例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每个小组要准备12个一样大小的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用透明胶粘成教材图例的三种形状。这个活动就使得小组成员必须互相合作才能完成,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适宜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