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抗战胜利纪念日是9月3日?
众所周知,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
众所又周知,9月3日,才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1945年9月3日,重庆街头,民众欢庆抗战胜利
可能有人会有点迷糊,敌人的投降不就意味着我们的胜利吗?怎么时间上还会出现这么大偏差呢?
这就涉及到舆论的传播问题了。
如果真要从历史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读过一段毛选可能就很清楚了。
“你在八月十一日叫我的军队'就原地驻防待命’,不打敌人了。但是不但在八月十一日,就是在今天(八月十六日),日本政府还只在口头上宣布投降,并没有在事实上投降,投降协定尚未签字,投降事实尚未发生。我的这个意见,和英美苏各同盟国的意见是完全一致的。
就在你下命令给我的那一天(八月十一日),缅甸前线英军当局宣布:'对日战争仍在进行中。’美军统帅尼米兹宣布:'不仅战争状态是存在的,而且具有一切毁灭结果的战争,必须继续进行。’苏联远东红军宣布:'敌人必须粉碎,不要留情。’
八月十五日,红军总参谋长安东诺夫大将还作了下列声明:'八月十四日日皇所发表的日本投降声明,仅仅是无条件投降的一般宣言,给武装部队关于停止敌对行动的命令尚未发布,而且日本军队还在继续进行抵抗。因此,日本实际投降尚未发生。’”
但从传播学上进行解读,这个问题其实更有意思。
我们都知道,但凡出现什么社会热点,即便官方通报写得再怎么漂亮,舆情也很难在瞬间平息。
这个不是正式的官方通报,但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为舆论始于关注,却也终于关注。
换句话说,当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只有侵华的舆论能够在瞬时泯灭,我们才能把日本的投降等同于我们的胜利。
然而从现状上看,却根本不是这样。
从现实角度出发,日本并未在8月15日真正投降,虽然迫于苏联出兵的压力而不得不降,但他自身又要顾及面子,所以只好搞了个小心眼,叫“终战诏书”。
而这就存在一个很大的误解,即中美英苏四方已经提前得到消息,以为日本天皇要宣布投降,可这份“终战诏书”虽然有那么点意思,却还不够意思。
当时天皇是日寇的精神信仰,既然天皇没有亲口承认日本已经战败,那么在中华大地上侵略的日寇定不会轻易承认自己失败。
也就是说,官方通报没有一锤定音,再加上当时日本还整了文字游戏,对日本的广播里称中国为“支那”,中文版本则是中国,这就给了有心人胡乱解读的空间——由于这事儿提供了太多的链接点(也就是俗称的岔子),在华日寇要么不肯相信事实,要么就彻底当成是惑乱军心的“谣言”。
于是战争的持续就成了理所当然,说好的投降自然就成了口头投降,实际上日寇还在中国大杀四方。
大家从毛选里其实也能窥得事实。
当时蒋介石就下了两个命令,引得毛泽东一顿批评,称抗战还未结束就想挑动内战——“照前一个命令,'驻防待命’,不进攻了,不打仗了。现在日本侵略者尚未实行投降,而且每时每刻都在杀中国人,都在同中国军队作战,都在同苏联、美国、英国的军队作战,苏美英的军队也在每时每刻同日本侵略者作战,为什么你叫我们不要打了呢?照后一个命令,我们认为是很好的。'加紧作战,积极推进,勿稍松懈’,这才像个样子。可惜你只把这个命令发给你的嫡系军队,不是发给我们,而发给我们的另是一套。”
援引自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所以有关乎抗战,其实就像现在的不少舆论一般,即便最终通报发出,舆论也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不会即刻停止;且由于官方通报的不明确,实际还会引发更多次生问题。
当然抗战进行到最后,势必是我们取得了胜利,当时日本确实也打不动了,故而虽然耍了个小心眼,可对大局影响不大,于是在9月3日,日本又签署了个投降诏书,老老实实地降伏了。
八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