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利国:父亲的称呼
看到这个标题是不是觉得有点怪怪的,父亲的称呼口语叫爸爸,此叫法起源甚早,三国魏明帝太和年间的《广雅》中《释条》篇已有"爸、父也",至今延用,“爸爸”是人类祖先最先会说的一个词,婴儿叫起来也上口。但我要讲的鄂西北,生我养我的老家竹山县擂鼓镇农村,爸爸的叫法也是随着改革开放,发生了转变。可见改革开放的威力之大。
现在子女把父亲叫爸爸是很自然的,但在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就不一样了。这里多数把父亲叫爹、伯、叔,多数是父母教子女怎么叫,有的随孩子自己意愿选择。什么人可以称父亲为爸爸呢?有严格的限制,只有父亲在外地工作,拿国家工资的,子女们才能叫父亲为爸爸,否则会被他人耻笑,说三道四。全院几十户叫父亲为爸爸的特别少,因为父辈们都是靠种地为生,所以没有资格。
但也有个别现象,院里有个弟弟叫农民父亲为爸爸,也不是大人教他这么称呼,而是从他发音开始就这么叫,父母亲也多次纠正,但这个弟弟习惯了,难以改口,他人听起来也觉得很不习惯,认为这个小孩怪怪的。待这个弟弟的弟弟出生后,为防止出现哥哥的错误叫法,早早地灌输把父亲叫爹,导致亲兄弟一个叫父亲“爸爸”一个叫父亲“爹”。
还有一种现象,当生第一个孩子时,父亲没有参加工作,孩子理所当然叫父亲“叔”“爹”“伯”,而生第二个孩子时,父亲参加工作了,第二个孩子叫父亲“爸爸”,第一个孩子已经习惯了,也不好改口,第二个孩子叫爸爸,也是理所当然。
还有更有意思的,父亲参加工作后,生的孩子把父亲叫爸爸。三年后因身体原因上不了班,回到农村,母亲叫孩子改口叫叔,可孩子已经习惯叫爸爸,很难改过来。有人就说,你老子回家几年了还叫爸爸?言外之意不配叫爸爸。
听起来似乎是笑话,也不可思议,这也许是地域的文化差异,但我觉得是一种城乡差别的歧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口大流动,观念得到了更新,都已经习惯了叫父亲"爸爸”,如果再叫父亲“叔”“爹”“伯”,可真是笑话了。
其实我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父亲的称呼较多,皇室有皇室的叫法,少数民族有他们的叫法,地域辽阔叫法各不同。不管怎样称呼,父亲都是我们心目中至关重要的人,都表达了对父亲的崇敬之意。
2018.12.22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