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日,Google地图弃用了传统的“墨卡托投影”地图,转而采用普通球体的显示方式。这一突然决定公布几天之后,三位地图学家基于“平等地球”(Equal Earth)投影绘制的全新世界地图在《国际地理信息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上发表。随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气候学家采用了这种地图来标注气温异常;与此同时,在美国波士顿,刚返校的初中生们发现,课本上的世界地图变成了奇怪的“高尔-彼得斯投影”地图,而非英语国家学校常用的罗宾森投影地图。很难相信到了2018年,如何绘制世界地图还会成为技术论战的焦点。然而在平面上准确地展现几近球形的地球仍是个难题。“完美的世界地图不可能存在。”法国里昂高等师范学校几何学研究员艾蒂安·吉斯(Étienne Ghys)提醒道,“德国数学家高斯有一条定理,大致意思是说,若要忠实地绘制平面图,就必须保留其曲面。”为此,地图学家绞尽脑汁地寻找看似最合适的几何变换。“人们通常认为,从二维到三维只有一种转变方式。然而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绘图目的不同,投影的方式就不同,其针对的目标群体也不同。”美国缅因大学地图史学家马修·埃德尼(Matthew Edney)如是说。研究地缘政治、地质构造抑或是南北极的冰川融化都需要专门设计的世界地图。
更不用提那些居然在矩形地图上用同心圆而不是等距离投影来表示导弹活动范围的媒体了,在接受采访的地图学家们看来,这绝对有违常理。在高性能GPS领航的当下,绘图方式的纷争似乎显得无关紧要。但绝不能低估世界地图可能带来的心理学效应。“1970年代出现了以北极为中心视角的地图绘制方式,为的是模拟美苏之间核弹的可能轨迹。”克里斯蒂安·格拉特鲁回忆道,“这使我们明白这些导弹不会经过欧洲上空,而传统的世界地图却会让人产生这种担忧。”若要动摇大众观点,或是引导人们关注某个话题,一张全新的世界地图就可以做到:例如澳大利亚人斯图尔特·马克阿瑟(Stuart MacArthur)在1979年提出,将南半球绘制在地图的上方,而事实上,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并无上下之分;还有以浩瀚的太平洋为中心视角绘制的地图;而中国学者郝晓光绘制的地图则以中国为中心,同时突出了北冰洋和南极洲的地位,显示了中国对这两处战略要地的关注。“只奉一种地图为圭臬是非常天真的做法,”马克·蒙莫尼尔强调,“要让孩子学习各类方法绘制的地图,并告诉他们每一种地图各自代表的不同视角。”无论是墨卡托投影、高尔-彼得斯投影还是平等地球,这场无声的地图之争至少能提醒人们,任何一种地图都无法代表绝对真理。撰文 Vincent Nouyrig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