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系病症——水肿篇<二>水肿的病因 病机

水肿的病因

1、风邪袭表:风为六淫之首,风邪伤人,每夹寒夹热,侵袭人体。或由肌腠皮毛而犯肺胃;或由口鼻入侵,雍结咽喉,内蕴于肺,引起水肿。如《景岳全书·肿胀篇》说:“凡外感毒风,邪留肌肤,则亦能忽然浮肿。”

2、疮毒内侵:疮毒是指疮疥、痒疹等疾病搔抓破溃或治之不当,风热湿毒不得外泄,内侵肺脾,而生本病。《济生方·水肿》说: “有年少血热生疮,变为肿满之疾。”临床上因疮毒而致水肿者屡见不鲜。

3、感受水湿:冒雨涉水、湿衣裹身时间过久,或久居潮湿之所,寒邪水湿内侵,困遏于脾,脾虚不能制湿,湿侵肌肤为肿。既感水湿,又受风邪,风水相搏,发病尤速。《医宗金鉴·水气病脉证》说:“风水得之内有水气,外感风邪。”

4、饮食不当:暴饮暴食,饮酒无制,损伤脾胃;或饮食失于调摄,营养不足,脾气虚弱以致脾运不健,水湿内生,或生化无权,血气虚弱,气不化水而成水肿。

5、劳欲体虚:疲劳过度,纵欲无节或生育较多,脾肾两虚,水湿输化失常,水泛肌肤为肿。

水肿的病机

人体水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主要依靠肺、脾、肾的相互作用,并与三焦、膀胱的气化功能有密切联系。因为肺主一身之气,有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脾主运化,有化水输湿,布散水精的功能。肾主开合,有蒸化水液、通利小便的职责。三焦为决渎之官,主疏通水道;膀胱为储尿之腑,赖肾气而司排泄。由于各个脏腑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保证了水液的正常代谢。若在某一环节上失职,则水液潴留而为病。

1、水肿的发病机制在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水液潴留,而关键在肾。风寒或风热之邪,由皮毛或口鼻而入,内侵于肺。肺气失于宣畅,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风渴水阻,风水相搏发为水肿。脾虽能运化水湿,但又恶湿,若水湿或湿热之邪侵犯人体,困遏脾运;或饮食劳倦等伤及脾阳,脾失转输而水湿内停,发为水肿。但前者为水湿所伤,其 肿属实;后者为脾虚生湿,属本虚标实。

肾为水脏,是调节水液的重要脏器。水津的输化,除赖于肺的通调、脾的传输外,与肾阳的蒸化、开合作用更为密切。如水肿病久,或劳欲体虚。肾阳不足,肾失蒸化,开合不利,水邪内停,则泛滥成肿。然三脏之中关键在肾。因肾主水,水为至阴,肾气从阳则开,从阴则合。若肾阳衰微,则肾失蒸化,关门不利,合多开少,水邪壅盛而成肿。故清代喻嘉言认为,水肿病虽是肺、脾、肾三脏的病变,但“其权尤重于肾”。而三脏之间,又有其相关性,表现为肺、脾同病;脾、肾同病;肺、肾同病;至肺、脾、肾三脏同时为病。

2、水肿在病理性质上有阴水、阳水之分,并可转化为病。由于致病因素及体质的差异,病理质有阳水、阴水的不同。阳水属实,多由外感风邪、水湿、疮毒所致,病变脏器多在肺、脾;阴水多虚,由饮食劳倦,体虚所致,病在脾、肾。阳水久延不退,或屡经反复,正气渐虚,脾肾之阳日伤,可转为阴水;阴水每因复感外邪或饮食不慎,导致水肿突然加剧,成本虚标实之证。由于阳水、阴水密切相关,故各证之间亦互有联系。

如阳水的风水相搏证,若风去湿留,可转化为水湿浸渍证。水湿浸溃证由于体质差异,湿有寒化、热化的不同:湿郁而化热,可转为湿热壅结证;水湿伤及脾阳,则转为脾阳不振证;脾虚及肾又可表现阳虚衰证;湿热雍结证,如热郁伤阴或肾阳虚衰证,阳伤及阴,则可表现为阴虚或阴阳虚。此外,水肿各证,若日久不退,水邪塞阻经隧,络脉不利,瘀阻水停,则每多迁延难退。

3、水邪壅盛或阴水日久,肾气虚衰,水毒潴留,均可出现水邪凌心犯肺的危重证候。阴水病久,或肿退之后,正虚不复,脾肾统摄固藏失职,精微下泄,气血阴阳严重亏损,脏气日见虚衰,则可转为虚劳重证。另外,水邪壅盛,日久难消,或阴水日久,肾气虚衰,水毒潴留,均可出现水邪凌心犯肺的危重证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