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沉没的内陆城市:30年内下陷2米,有人想走却走不了

“如果你再不去别列兹尼基,以后可能就看不到了,它将是全球第一座沉没的内陆城市”

俄罗斯向导妮萨琳跟我说的时候,脸上还带着凝重的神色,但我却不以为然:因气候变暖、海平面上涨而面临沉没的海岛我去过不少,诸如印尼雅加达等沿海城市也有可能在百年内被淹没,但要说距离海洋一千公里的内陆城市会沉没,爱谁信谁信,反正我不信。

为了增加可信度,妮萨琳让朋友列芳给我发了几张照片,列芳是土生土长的别列兹尼基人,也是想搬走却一直都不忍心的土著之一。在她的认知里,别列兹尼基早已不是适合生活的家园,因采矿而导致公路、住房、学校以及土地下陷的事儿屡屡发生,使得整座城市的平均海拔在过去30年中下降了2米,连带房价也断崖式暴跌,直至如今白送都没人要。

从地理上来说,别列兹尼基属于西伯利亚内陆城市,离俄罗斯第四大城市叶卡捷琳堡也就360公里的直线距离,但真要去的话却并不简单:从叶卡捷琳堡坐火车抵达彼尔姆边疆区首府就得5个小时,再从彼尔姆驱车250公里才能抵达别列兹尼基。

如果不是事先看过照片,我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应该说还不错,至少不缺蓝天白云和绿树林荫,直到跟着列芳进到她姐姐家时,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房顶能看到很明显的塌陷,这是很典型的危房特征。

列芳的姐姐回忆道:别列兹尼基始建于1873年,是沙皇时代最大的钾盐产地,苏联成立后被列为东部主矿区之一,曾经历一段时间的迅猛发展。在斯大林的规划中,苏联东部需要一座化工城市来减少运输支出,而钾盐产量占全球10%的别列兹尼基,无论是矿产储量还是地理位置都是上上之选。因此,1932年别列兹尼基从叶卡捷琳堡划归彼尔姆地区管辖后,从苏联各个加盟国调来的工人陆续入驻,巅峰期人口达50万人之多,从而打破德国与加拿大的钾盐垄断市场。

钾盐通常泛指含钾的矿物质,德国与加拿大的钾盐矿主要是可溶性钾盐,其中的95%被用来制作农业三大肥料之一:钾肥,成分与中国青海和新疆罗布泊的现代盐湖十分接近。但别列兹尼基的钾盐矿却以铝硅酸盐为主,其中钠、钛和镁的含量也十分可观。简单说就是,其他地方的钾盐绝大多数都用来制作价格低廉的肥料,而别列兹尼基的钾盐却能提炼出钠、钛、镁、钾等等矿物质,剩下的才做成钾肥流入市场。

在几十万人的通力合作下,别列兹尼基从起初的地下50米开始挖矿,挖到1989年时已达到地下430米,整座城市的地下遍布密密麻麻上千条的矿道,最短的一条2350米,最长的则长达9700米。

当时的首席工程师瓦西里曾警告称:如果继续挖下去,那这座城市迟早会坍塌。在那个急需稀有矿物和肥料的年代,瓦西里的警告不但没有被采纳,反而被当成“谣言”予以惩戒,以致瓦西里一气之下辞职离开,为之后的悲剧埋下更大的隐患。

1991年初,别列兹尼基钾矿提炼厂后院仓库发生地面坍塌,正在作业的3名工人被突然出现的400米长、超过200米深的巨坑吞噬;3个月后,离镁矿厂不足300米的森林中又出现了一个220米长的大坑;当年10月连续出现第三、第四个大坑,好在冬季暂停施工没有人员伤亡,但两个月后的钠矿区也跟着出现塌陷,留守的5名仓管人员全部失踪,至今未知生死。

仓惶中,有人想起瓦西里曾留下一份应急方案,于是上报要求即时将他召回,不曾想的是,瓦西里因擅离职守被列为“叛逆人士”投入监狱,先是遣往海参崴修建公路,后又被转调去马加丹的吉日加镇,辗转几个月找到瓦西里时已病入膏肓奄奄一息,接送他的专机还没飞到叶卡捷琳堡就断气了。

根据俄罗斯2013年解密的部分文件显示:别列兹尼基在此后一年里至少出现50次塌陷,除去钾肥厂、镁矿、钠矿的7次之外,剩下的43次都发生在市区内。

在此之前,别列兹尼基属于周边海拔较高的区域,雨季时也从未出现积水与洪涝,但1991年后却几乎年年洪涝,市内水坑一年比一年多,面积也一年比一年大,沿着矿洞塌陷的几十个大坑甚至连成一条河。

而1991年又是苏联解体的关键时期,别列兹尼基处于几近无人管辖的状态下,只能继续开采地下钾盐矿,使得城市下陷的速度越来越快。迫不得已,人们为了保命只能陆续迁往其他城市生活,人口从巅峰期的50多万迅速减少到2019年的不足13万。

俄罗斯专家查证后表示:整座城市的地下结构全部由钾盐组成,在没有遇到大量渗水或高温的前提下,基础承载力是足够的,但过度开采导致矿洞过于繁密,一旦挖出地下泉水或雨水渗透,整座城市就会随着钾盐的溶解而逐步下陷,地面上出现的巨坑,其实就是矿洞塌方的一部分。

如果说这个结论算是警告的话,那俄罗斯跟苏联一样也没有采纳,反而研发了更先进的全自动超级采矿机,连续作业24小时就能将上千吨钾盐送到地面上,此举等同于间接加速了城市下沉的速度。

2015年美国地质学家埃德蒙曾受邀前往调查,只用11天时间就得出“过去30年里整体下陷至少2米”的结论,埃德蒙对此的建议是:必须赶在城市整体沉没之前尽全力回填矿洞,在矿洞中浇筑承重柱的做法根本不管用,因为钾盐触水就会软如海绵,一旦蔓延就会引发十几万人的悲剧。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别列兹尼基并没有选择回填,而是一面加速开采,一面掩人耳目的填坑,把地面上新出现的坑洞填上,给人以不再继续下陷的假象。

当埃德蒙把调查结果上报后,俄联邦则提出将整座城市搬迁至20公里外的卡马河对岸去,因为那里的地基是岩石结构,没有矿石也没有开发的价值。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搬迁毫无疑问是最好的结局,但他们面临的问题是:俄联邦只能提供50-100万卢布的补偿。这笔钱别说在俄罗斯城市买房,就算买得起,那工作和生活又该怎么办?

在列芳的引荐下,我们分别与两个人吃了一顿饭,他们都是想走却走不了的人

39岁的阿杰夫目前在钾肥厂担任调度主管,月薪5万卢布,一年还有两个月带薪假期,这个收入和待遇在俄罗斯属于白领阶层。阿杰夫跟我们抱怨了很久,归根结底就是:离开这里的补偿不足以维持现有的生活标准,而在其他城市再找一份类似收入的工作,难如登天。

27岁的杰夫娜是镁矿车间操作员,月薪只有3.2万卢布,经常自嘲“操作着价值数亿卢布的机器,赚着清洁工的工资”,当妮萨琳问她“为什么不离开时”,杰夫娜迟疑了一下才说:如果不是相处7年的男朋友,我可能早就离开了,我不知道还能撑多久,或许是3个月,或许是一年。

我也问过列芳为什么不走,她幽幽的回答到:没几个人比她更了解别列兹尼基,在过去5年里,她把所有的矿洞数据都熟记在心,只为了在发生塌方时能精确无误的通知工人和人们安全逃离。

原来,俄联邦为了防止塌陷悲剧发生,在各个矿区和市区部分高危区域安装了地震传感器、报警仪与摄像头,2018年还新增了一套卫星监视系统,以便在发生塌方时能第一时间通知人们逃生,而全市十多万人口中,只有列芳一人能熟练操作系统的同时又熟知地形与矿洞数据,这就是列芳为什么想走却一直没有走的原因。

(纪实类旅游长文不易,希望能得到您的点赞三连与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