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布尔旧事 (之六):中旗人难忘的父母官

本文作者:李世明


深深怀念我的父亲李贵

今年,是我的父亲(原任察右中旗旗委第一书记兼任武装部政委)李贵诞辰90周年的纪念年份,也是他去逝28周的祭年。说来惭愧,直到今天,我也没能写出一篇像样的、能够表达我真实情感的怀念文章。我曾苦苦寻找原因:是因为“爱之深,言难尽?”,还是“敬之重,无以表?”,还是由于年少就离家从军,对父亲了解的太少?我觉得这些都不是原因。直到最近,我写的一组纪实散文《科布尔旧事》在《察右中旗人的故事》网络平台发表,似乎才找到了答案,同时也惊讶地发现,察右中旗的读者在阅后的感言中,对散文中提到的父亲表示出那样真挚的感情和深深的怀念,令我感动,且好评如潮。

一位化名挺进的读者写道:“李贵书记,听到此名字很亲切!七十年代我经常看到他挎着箩头(箩筐)拾粪,积够一堆后由农业队来拉走上地。”

一位网名叫Caoyouqian写道:“时代不一样,书记的作为也不一样。李贵那个年代的书记真正是人民的勤务员,干的活儿是为人民服务。我知道弓占勇娉姑娘是亲自骑自行车把姑娘送到亲戚家的。可后来的书记多数是人民的爷爷,干的活儿是偷人民的葫芦。”
另一网名叫1111的写道:“李贵书记是焦裕禄式的好县委书记。他朴素、实干、坚定。七十年代的中旗在他们那些老革命的带领下是内蒙古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在乌盟乃至内蒙排名都很靠前。今非昔比啊!”

还有一位叫金满的读者写道:“李贵书记曾经是中旗人民的父母官,焦玉禄式的好干部。他培养出来的子女也都如此优秀,难能可贵!为作者佳作点赞!希望作者继续写下去,多写家乡题材的作品。”

这仅仅是一部分中旗人对父亲的评价。算起来父亲离开中旗有四十年了,他老人家过世也整整28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中旗人民居然牢牢记着他,且深深地怀念他,我每每读着这一段段充满情感的文字,禁不住泪盈眼眶,同时也感到惭愧和自责。说到底,作为儿子,我对父亲的感情太不深厚了,所以曾几次写父亲,却几次难以下笔,不知写什么?而中旗人民对父亲的高度评价,深深触动了我,也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

1965年,父亲调离四子王旗任察右中旗旗委常委,政府副旗长。记得那年初秋,已在中旗副旗长任上的父亲风尘仆仆回到乌兰花(四子王旗旗政府所在地)的家,进门就对母亲说:“咱们准备搬家!”

当时家里已经是有七个孩子的大家庭了。父亲是行政十八级干部,月薪八十多元,这在当时算比较高的工资了。可是母亲由于养育拉扯孩子一直没工作,九口之家,人均不足十元钱的生活费,日子过得紧巴巴。家里最贵重的财产就是一个大红柜,还是母亲的陪嫁,剩下就是几只腌菜缸和一堆锅碗瓢盆,还有几床被子和铺炕的一块羊毛毡。那时,我们兄弟姐妹七个,最大的是姐姐,十六岁,最小的弟弟团圆仅一岁,还轮不到一人一床被子。所以,搬家时很省事儿,没用一个时辰就把全部家当装上卡车了。当时帮忙的几个年轻干部很纳闷,一再问:“李旗长,就这点东西,再没啦?”父亲笑着说:“没了没了。”就这样,一辆解放牌卡车拉着我们全家人还有全部家当到了察哈尔右翼中旗。

车到中旗后,前来帮忙搬东西的人也感到惊讶,他们很快帮完忙,也忍不住问:“旗长,是不是还有一车?”父亲仍笑着说:“没有啦!”于是几个帮忙的人给四处张扬:“哎呀,咱们旗长家就有一个大红柜。”

从1964到1980年离开,父亲在中旗整整工作了十六年,也是家里生活最贫困,父亲工作最艰苦劳累的十六年。

作者父亲(前排中间)与中旗年轻干部们合影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父亲几乎长年不在家,隔三差五下乡,那时的领导干部下乡很少坐小汽车,依稀记得只有旗委有一辆212吉普,是给主要领导使用的。父亲下乡基本骑马,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下乡常用的是一个用蓝色帆布做的马搭裢,是装被子的。每次母亲拿出褡裢晾晒,我就知道父亲又要下乡了,当时的察右中旗一共有二十多个公社(乡),二百多个大队,七八百个小队(自然村),在中旗四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几乎都留下了父亲的足迹。我很小就听父亲讲中旗的地理环境,村落位置,知道旗所在地科布尔镇的西北方向是米粮局、黄羊城、广昌隆、华山子、广益隆公社;西南方向有七苏木、乌兰、大滩、苏勒图、蒙古寺等公社;北面是头号、巴音、布连河、铁沙盖、土城子、乌素图、库仑公社;东面有元山子、三道沟、宏盘等地;南面有德胜、辉腾锡勒种马场、金盆公社等。父亲如数家珍念叨着这些地方,牵挂着中旗当时的十七万人民。

与父亲一同下乡的一位秘书曾经对我说:“跟着你父亲下乡很苦,住的是饲养院,吃的是莜面糊糊拌炒面。有一年冬天到铁沙盖公社一个生产队蹲点,路上遇上下大雪,直到半夜才进了村。你父亲不忍叫醒生产队长,对我说:‘咱们就悄悄在村口的饲养圈里凑合一夜吧。’结果还是惊醒了饲养员,饲养员认识你父亲,忙着把我们让进屋,还要给做饭,你父亲却摆摆手说:‘后半夜了,就烧点滚水喝哇。’那一夜,我们和饲养员挤在土坑上睡了一觉。”秘书说,类似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你父亲记性好,基层从公社到大小队干部,只要接触过的他都能叫上名字,直到今天,只要到中旗的乡下,上了年纪的老人一提起李贵书记,没有一个说赖的。父亲对中旗人民的热爱,自然赢得中旗人民对他的爱。在科布尔镇,镇里的人从没有拿父亲当大官看,上了年纪的管父亲叫老李贵,同辈的叫老李,小一些的年轻人叫李叔。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只要在旗里,经常工作至深夜才回家。早晨天刚放亮就起来了,简单吃几口饭就匆匆上班。中午回到家,经常有上访的群众等候在家里,吃饭也不闲着,他一边吃饭,一边认真听一个个上访群众的申诉,很认真地记下他们的名字、诉求内容,让下面的有关部门及时调查了解情况,酌情处理。

在父亲执政中旗期间,几乎没有群众到外面上访,人们安居乐业,处处都是祥和的气氛。察右中旗的工农业生产也一直走在乌兰察布盟的前列。

父亲的落难自然影响到了整个家庭,在他被关进去的头几个月,“群专”组织停发了他的工资,家里顿时陷入困境中。坚强的母亲却一声怨言没有,带着大哥、我、三弟到科布尔镇郊外拓土坯卖钱,以解家里的断炊之急。在最艰难的日子里,远在四子王旗农村的大舅(此时大舅也因成份高被管制),竟然冒着被抓捕的危险,偷跑出来,昼伏夜行,用毛驴驮来二百多斤莜面和白面,才使家里没有断顿。

我的大舅,是个性格耿直,疾恶如仇,憎爱分明的人,他脾气犟,建国初期土改,由于给土改工作组提意见,被错划富农(后平反)。

父亲被关押几个月后,中旗被军管,军管小组负责人了解到我家情况后,立即指示群专组织恢复了父亲的工资发放。

1970年,父亲作为中旗第一批解放干部站出来了。

1971年春,父亲出任察右中旗第一书记,直到1980年离开。在这十年间,察右中旗在父亲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农业,在1974和1976年,粮食总产量均突破2亿斤大关,人均产粮达1500斤,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产粮区之一。椐中旗的老人们回忆,从古至今,察右中旗粮食过两亿斤的纪录只有三次,第一次是1959年,剩下的两次都是在父亲执政时期的1974和1976年。这个纪录,饱含着父亲和中旗上上下下领导干部们的多少心血啊!

作者父亲与中旗旗委副书记乌云其其格在中旗后大滩水利工地视察

从70年后,中旗掀起大修水利的热潮,截止1979年,全旗共打机井三千多眼,实现水浇灌田二十多万亩。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父亲出现在水利工地上,夏天一身泥水,冬天一身冰霜,与农村的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年最少有八个多月在乡下蹲点。全旗从公社到大小队干部,父亲几乎都能叫上名字,就连最普通农民群众,也跟父亲很熟悉,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父亲竟能叫上他们的名字。在大兴水利建设的同时,父亲注重在土地较平坦的广昌隆公社搞高产试验田,培育优良种子,进行科学种田,也是实现高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工业。1969年,中旗金盆公社发现了黄金,但是,当时正在运动时期,无人理会。1971年父亲担任旗委书记后,即刻请示盟里成立金矿,得到批准,在短短几年间,中旗金矿实现年产黄金上万两的纪录,为国家的金融和外汇储备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引起自治区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王震副总理视察中旗金矿。右一为作者父亲,右二靠前侧身微笑者为王震副总理,左二为当时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主任尤太忠。

王震副总理(中间鼓掌微笑者)视察中旗金矿。

1975年,刚站出来不久的王震副总理亲自来到中旗金盆公社视察金矿,给予高度评价。

中旗除了盛产黄金外,苏勒图的煤矿,金盆的石棉矿,中旗的大修厂,七苏木的化肥厂也闻名在外,这些工矿企业产生的利润反哺农业,也促进了城镇建设,当时乌兰察布盟的第一条通往集宁的柏油路就诞生在察右中旗。察右中旗的工农业总产值也名列自治区旗县的前茅,父亲也因政绩突出当选为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委员。

1980年,父亲调离中旗到盟里工作。1982年,兴和县发生几大案件后,又受命出任兴和县委书记,短短几年将兴和建成全国端正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县。

1988年,父亲任乌兰察布盟委员会常委,纪委书记。

1991年3月2日(旧历正月十六),这是令我和我们全家人铭刻在心的悲痛日子,父亲因肾功能衰竭病逝于集宁市。年仅62岁。

二十八年过去了,父亲早逝的隐痛一直留在我心中,每年的正月十六,这隐藏于心灵深处的痛总要发作,深深感到愧对父亲,尤其未能写出一篇像样的纪念文章,实属不孝。

今年,逢父亲诞辰90周年,特撰此文以表深深地怀念。与此同时,对察右中旗人民于父亲的赞美和怀念,表示最真挚的感谢。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李世明, 1956年1月9日生,内蒙古四子王旗人(童年、少年在察右中旗度过)。国家一级编剧,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囯学研究会副会长。曾任内蒙古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任专业编剧、制片人。

《东方商人》、《铁道游击队》、《大盛魁》等多部电视连续剧总编剧、编剧。多部作品在中央电视台及全国各大卫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其中《东方商人》荣获国家“五个一”、“飞天”、“大众金鹰”三项大奖。《铁道游击队)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迎亲马队》获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二等奖。《青城大案》获国家公安部“金盾”奖。

更多作者介绍请阅读下面文章:

荒漠中的骆驼

【本期幕后】

策划:楚楚

编辑:楚楚

校对:图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