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140篇:中考实用文的考查走向

2020年第140篇:中考实用文的考查走向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中学语文教学》2020年第10期发表了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伟老师的论文《从技能走向素养——中考实用文考查走向分析及教学启示》。这篇论文以2020年各地中考试题为例,透彻分析了中考试题中实用文考查的特点、变化及应对策略。这样的论文不仅有助于教师对中考试题的分析与研究,对教师写作中考试题分析的论文也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首先,作者对实用文阅读考查的基本特点进行了分析。为了对接高考,部分省市的中考试题直接冠以“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标题,把文学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以外的文本都划归为“实用类文本”。我认为这里面还有问题,像说明文、新闻、通讯等归入实用文,这没有问题,但中考试卷中的“议论文”是否要划归“实用文”,这一点还值得商榷。在作者看来:“实用类文本的考查,已经从关注文本的文体特点走向关注文本的实用价值,表达出在阅读理解、实践运用和迁移创新等不同维度上的能力诉求。”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命题材料呈现多样性,单一文本仍然是主流,但非连续性文本、多重文本、混合文本也开始占一定的比重。从来源上看,素材多取自报纸、杂志、网络,包括消息、调查报告、通知、宣传守则或个人通讯记录等。材料的形式包括了文、图、表、画等。这是符合实际中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取向的。二是命题方向关注文本的实用性。过去的实用文考查,主要围绕静态的文体知识展开,例如议论文的三要素,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而实用化命题的方向是“从形式多样的阅读材料中提取信息、转化信息、运用信息”,这是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和学生能力发展需求的方向性调整。例如今年浙江省宁波试卷,实用文试题没有直接考查学生的文体知识,而是回到了实用文的文体功能上。这就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并能够用来解决现实问题。三是命题的情境化特点不断加强。既然是实用文阅读,那势必会指向社会生活情境,创设真实情境也将成为实用文命题的趋向。例如今年的南京试卷就将“减肥与健康”的话题纳入到“小轩拿来了同学们正在编写的社区报,你们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这种阅读报纸的真实生活情境中。四是命题方法力求灵活多变。非连续文本除了请考生围绕单篇文本进行阅读,还设置了综合性问题,甚至另外撰写应用文等。今年宁波卷要求考生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珠穆朗玛峰从汪洋大海变成世界屋脊的过程。这种命题方式确实称得上是灵活多变。

其次,这篇论文的第二部分是探求实用文考查转向的原因。这块内容不太好写,容易写空,不能落地,而且一般人写论文,也不会去探求命题变化的深层原因。令人赞赏的是,王伟老师迎难而上,对实用文考查转向的原因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一是问题意识,即实用文考查的转向是对过去实用文命题的纠偏。在一线课堂上,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教学已经严重“格式化”了,学生从课堂上就开始接触所谓的“答题框架”甚至“答题公式”,这是一种十分不良的教学倾向。当实用文考查真正回归到“提取信息”这个点上时,所有的框架和公式都会失去作用,这是有助于纠正初中语文实用文教学的倾向的。正如作者所说:“语文课上,最能留住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的要素,不是花哨的形式,更不是套路化的训练,而是对思维的激发。”二是实用文考查方向的变革,是对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践行。这一点容易理解,目前中考已经没有了考试大纲,一切都会依据课程标准命题,语文课程性质中的“实践性”指向了实用文考查的转向。三是实用文考查的变革,是对统编教材编写意图的落实。教材中的新闻单元是“活动·探究”板块,这也是指向实践的。不过八年级教材中的说明文单元的教学目标,仍未完全脱离“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藩篱。

面对实用文考查的转向,作者提出了三条教学与备考策略。一是正确认识和教学实用文知识。究竟什么才是实用文的知识?是静态的文体特点吗?是以概念性知识呈现的抽象概念吗?还是打着程序性知识的幌子而出现的所谓的“答题公式”?张心科教授在《重回“获取信息”的原点:说明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对说明文教学进行了探讨。他认为目前的说明文教学指向的根本不是阅读而是写作,这个看法是很有见地的。说明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阅读说明文,教会学生提取信息的方法,而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并不是说明文阅读能力的成分。二是用好教材中的实用文教学资源。统编教材中除了实用类文本外,还有很多实用文阅读材料,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对实用文的教学是相当轻视的,九年级下册的文艺论文基本上不教,其他单元的实用文,也是围绕中考考点展开。实用类文本的解读、实用文教学的原理与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师那里是薄弱点。作者提出的这条建议还是切中时弊的。三是组织有效的专题探究活动。这个建议比较普通,针对性不是很强。通过活动达到实用文教学的目标,这固然是一条路径,但将实用文教学与综合性学习混淆,我个人认为这也值得进一步商榷。而且,这条建议对于中考实用文的备考而言,过于宏大,难以落实。

除此以外,我觉得稍有遗憾的是,作者没有从能力维度对实用文考查进行分析,未能真正揭示题目中“从技能走向素养”的内涵。技能对应的是布卢姆认知分类学中的哪个层次?素养在实用文考查中,又处于何种地位?如果没有从能力维度进行分析,那就无法准确地揭示实用文考查的变化。作者提到的命题材料、命题的情境化、命题方向、命题方法等固然重要,但没有从认知水平的角度揭示命题的变化。认知水平没有进行有效分析,那么提出的备考建议和教学建议,只能是比较笼统的。这些方面,我本人也是弱项。接下来要多读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多读教育测评方面的著作和论文,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再进行试题分析,就会做到有的放矢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