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方法·基础

近日与友人,导师交流,关于“大学学习”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感悟,愿呈浅见,以明己志。

大学学什么?在我看来,最紧要的有三件事——态度、方法和基础。之前我因为看过几本莫名其妙的书,想过一些乱七八糟的问题,整理过一些似是而非的想法,便开始妄自尊大起来:老师讲课不认真听,布置的作业敷衍了事,兴趣来了就翻几页《西方哲学史》,大多数时候则躺在床上与周公相会。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学期,直到为了期末考试去翻课本、做笔记之时,我才发现之前老师上课讲的那些“有点意思”的东西多是课外的拓展,上课时按兴趣做的那些笔记于应试而言几乎无用(当然,上课听的东西于我而言并非完全没有意义,至少文学史课让我见识了历史和文学的复杂与艰深,写作课老师让我领略了人生的困苦与“惯性”)。这时候,我才开始重视课本,重视每一个琐碎的知识点,重视那些看起来毫无兴味,实际上却可以化成试题夺人分数的概念和规律性总结。

期末考完,便回了老家。我按照写作课老师的建议,细读了《百年孤独》,《美的历程》,《傲慢与偏见》,《红楼梦》,《论语》等书。这些书虽然内容,形式,研究方法各异,但研究起来,则给人以共同的感受——我太难了。读《百年孤独》的时候,我为了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理解方式,遍查知乎,百度,个人图书馆和学术著作,还与同学交流,给母亲讲解,最后才确定以“细节”为核心的理解方式。然后便是逐字逐句地细读、理解,碰到自己比较喜欢的段落就抄下来。更麻烦的是写读后感的时候:首先得确定研究的主题,然后到处找资料深化理解,最后把自己的分析和依据写成文章,幸好最后的结果还算满意,发给老师看老师也觉得还行,并给出了修改意见。其他的书更麻烦:《傲慢与偏见》的英文几乎看不下去,好多人物对白我都无法理解(缺乏生活阅历,理解不了男女之间“那点事”的心理活动),只能找同学帮忙;读《论语》时因为严重缺乏说话的“语境”,所以好多句子都得花好多时间查“个人图书馆”,才能有“通”之感;鲁迅先生的《祝福》更是前后研究了两遍,写了两篇读后感,最后还被老师含蓄地批评......

再之后,就开学了。开学之后,我的一个很大转变就是变得特别重视课本,上课前尽量预习,课后还会温习、巩固,毕竟当年期末“上穷碧落下黄泉,答案分数皆不见”的惨状还历历在目......另外,本学期有一个新的课程——古代汉语。因为以后当高中语文老师需要比较好的文言文底子,所以我想把古代汉语学得扎实一点,就去向老师请教,老师推荐我读《春秋左传注》,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我最开始读《春秋左传注》的时候,便为杨伯峻先生的学识和态度所深深折服:他提出一个观点,往往会用好几处,甚至十几处的文献资料作为依据,而且这些资料好多都是我之前未曾听说过的。当时我读的是电子版,繁体竖排,一边读,一边理解,一边抄,原文和比较重要的注释都抄,个把月下来,从隐公元年一直读到了隐公十一年。(中间为了“还原历史”,“理解人物”,“测算距离”,“了解背景文化知识”也查阅了不少资料)

再后来,我觉得还是不行,很多句子还是似懂非懂,没有“到位”,于是又从隐公元年开始读,不过这次是一句一句地读、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碰到不“通”的,就查《王力古汉语字典》或者《汉语大字典》。到最后,我“变本加厉”,干脆把所有之前没查过的字都查一遍,不过这样进度就慢很多了,将近一个月都没能把隐公元年弄完。这几天,我发觉这样其实并没有很好的效果。本来之前我是想着只要把常用字都抄过一遍,读古书的障碍就会小很多,甚至妄想“不看注释”,然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用处。比如我昨天查字典的时候查到一句“肉倍好谓之璧”,虽然这里面每个字的具体意思我都比较清楚,但连起来我还是半天没反应过来。换句话说,“句”的内涵是要远远大于“词的组合”的,要理解句子的意思,不仅需要知道每个词的意思,更需要熟悉相应的语法和使用习惯,这样才能准确而迅速地把每个词“翻译”成容易理解的概念,甚至无需“翻译”,直接用“文言思维”理解。因此,我现在已经改变了学习方法,打算走“多读”路线——还是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翻译理解,还是注重积累词汇和语法,但不再强迫症似的见一个字查一个字,而是只在自己理解不“通”的时候进行必要的查阅。这样,至少可以在大学期间有一个“小学”的底子。

另外,关于我一直以来的理想——当高中语文老师,我也曾多次考虑和纠结过。我目前的打算是考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科语文研究生。考研的重点是“古代文学史”,“现代汉语”“教育学”,“政治”和“英语”。因此,有些事情是可以早作准备的。首先,尽量以上述方法多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一本一本地啃(不存“求取”之心,以“精神”为准);然后,对于大一学的现代汉语,尽量在暑假前完成内容的整理、理解和笔记;最后,尽量每天积累一些英语知识(单词,阅读,听力,翻译),理解背诵一首诗词(以“作者”为纲,子美太白、商隐居易、邦彦苏辛),关注一下教育热点,重要论文,教学设计和高中语文教材。至于“普通话考试”“教师资格证”之类,那都是以后的事,现在不用着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