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解答、探究、创新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进行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与此相适应的新的学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也日趋深入。学生自身的课堂学习行为是课堂生命力的宝贵源泉,新课程倡导的课改,极大程度的解放了学生的学习观念,释放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由“一言堂”转向了“互动式”、“探究式”。因此学生的一举一动为课堂教学的有机进行提供了最生动、最实效的实施素材。

一、设置情景,提出问题是教学的源泉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对于课堂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成功与否,往往关系到教学的成功。

1、从生活走进科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是新教科书所坚持的课程理念。设置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接近或者学生对其具有一定的模糊认识,涉及学生的已有经验的问题。对此讲Na2O2性质时,从上课开始,就提出三个问题:“同学们,我们知道宇宙飞船是密封的,那宇航员是如何呼吸的呢?”这时有的同学回答,把液态氧装在飞船上即可。这时,我又问:“那宇航员所呼出的二氧化碳如何处理呢?”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提出很多建议,有一位同学说,能和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就好了。下面的同学都笑了起来,“人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有一种固体物质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同时生成氧气,那问题就解决了,这种固体物质是什么?怎样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主动求证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化学概念比较抽象,比如在学习“物质的量”的时候,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设置问题情景,如何利用宏观物质的质量确定微观粒子的质量,从而使学生明白引入“物质的量”的重要意义,这样就可以降低抽象程度。

2、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我认为“抛锚式”是排除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满足感”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设置一种让学生可望而不可及的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不断深入探求的心理流向,从而使探究向更深更广的程序推进。讲电解质概念时,学生预习后,我马上问:电解质概念中为什么用了一个“或”字,可否将“或”字改为“和”,如改称“和”字那些物质被开除出电解质,若将概念中“化合物”改为“物质”又将如何?这样一个“故疑”,算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来议论“疑”而引起新的“疑”,学生对电解质概念的理解就比较全面、深刻了。

二、学生提供的回答为教学带来新的契机

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而正是这种个性与差异蕴涵着巨大的财富。学生的“妙答”也能引发新问题,进一步推动教学。例如我讲氯气性质时,联系到2005年4月17日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气泄漏事件,就问:“氯气泄漏如何应急处理,同学们从氯气的性质出发讨论解决方法?”同学们议论纷纷,提出不同的方法,突然有个调皮的学生说:“用尿可解毒”。话音刚落,全班哄堂大笑。我首先问他为什么想到这个方案?他说:“从电视上看到,‘应急’啊?”一席话整个教室都“沸腾”了,我马上肯定他的做法。这是班级开始安静下来,展开又一轮热烈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尿中含有水可与氯气反应,”“同时尿中还有碱性物质,可以与酸反应。”我乘机再借题发挥,就海啸、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自救问题,进行了一番常识性引导。这样,同学们又学到了一些与生活相联系的新的知识。

三、学生实验是培养探究能力的主舞台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学生实验是日常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的主舞台,是经验积累和知识应用的重要阵地。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育形式。”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不失时机地把一些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结合成学生探究实验,这样既便于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还能养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例如将氯气的漂白性作为一次科学探究课,具体过程如下:

1、提出问题。当氯气通过红色布条,并使之褪色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氯气使红色布条褪色的物质究竟是什么?

2、猜想与假设。如猜想一:氯气的氧化性起使红色布条褪色。猜想二:是盐酸的氧化性使红色布条褪色。猜想三:是次氯酸的氧化性使红色布条褪色。

3、设计实验并验证。将干燥的氯气通过红色布条时不褪色,说明不是氯气的氧化性而引起的;将盐酸滴到红色布条上时不褪色,说明不是盐酸的氧化性而引起的;将干燥的氯气通过潮湿布条时,红色布条褪色,根据氯水的成分可说明是由次氯酸的氧化性使红色布条褪色。

4、成果展示。从实验所获得的事实和证据表明,猜想三是正确的,也就是次氯酸的氧化性是氯气使红色布条褪色的原因。

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课堂教学的“活化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实际生产和生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日益完善应用于课堂教学已成为可能,同时也是当今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如自制和利用现有的化学课件、截取电视相关资料,利用录像、投影等。还可建立习题库、实验录像、课件库等。我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手段,从而使化学课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总之,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使教师应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教育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中学化学教师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化学新课程改革中,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才能的所在。

成功教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系统工程,只有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享受成功体验的喜悦。新课程改革的基点是创造条件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在不断探究中,触发他们形成化学学习的自我动力机体,促使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0)

相关推荐

  • 让生活进入化学 让化学走向生活

             化学是一门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实践紧密关联的学科,生活中到处存在着有趣的化学现象和化学知识,从神舟号宇宙飞船的火箭燃料,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化学知识渗透在社会.科技.生活的方方面 ...

  • 【自主课堂】在质疑中探究,在比较中鉴赏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是人教版教材必修5的保留选文,该文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引用大量诗句,以其形象而优美的语言,精辟地阐述了诗歌语言的精妙,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启 ...

  • 解答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变质问题的方法

    氢氧化钠固体(或溶液)露置在空气中,因吸收空气中的CO2气体并与之反应而发生变质.有关氢氧化钠是否变质的探究性试题在各地中考试卷中出现的频率非常大,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难点之一.解决此类问题应先清楚 ...

  •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合作探究创新

    --山西省首届基础教育成果奖特等奖获得者吕晨亮的教科研历程 文:李敏 2017年山西省教育厅举办了首届山西省基础教育成果奖评审工作.经过一年左右的严格评审,2018年3月公布结果:我市在此次成果评审中 ...

  • 潘宗琪: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培养

    发<比较教育研究>21年4月刊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培养-----胡阳新推荐 湖北省巴东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    潘宗琪     邮编:444300 摘要: ...

  • 落实自主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廖连全 1.问题是探索的动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问"是探索的动力,许多探索与发明创造都是从疑问开始,从解疑入手的 ...

  • 夏普机器人手机靠颜值打市场,被质疑创新不是炒概念!

    将手机变成机器人,这是夏普的创新突破口.不过,在很多中国企业来看,这种相当幼稚的创新概念炒作,不仅无助于夏普手机抢市场,反而会让更多手机企业看到夏普手机的乏力与困顿. 乔华||撰稿 最近日本夏普宣布其 ...

  • 这就是创新:探究A10芯片如此强大的秘密

    秒杀一切最强 A10 苹果每一年的新芯片公布都是一大看点,毕竟光是看着那不断上升的机能曲线,对于一名手机爱好者来说已经足够让人兴奋了.秋季发布会上苹果带来了 iPhone 7 和 iPhone 7 P ...

  • 探究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

    习明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 ...

  • 质疑之后莫忘探究

    1796年,天文学家马斯基林在发现助手对星体运行时间的测量与自己存在差异之后便给助手下了"不负责任"的定义.两百多年后的现在,依旧有太多人,在对不符合自身价值判断与固有认识水平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