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爱民丨远离诽谤

诽谤是不道德的人用于打击别人的常用手段。诽谤的根源在于仇恨和妒忌,当没有能力战胜对手的时候,就用诽谤来达到打倒别人的目的。凡诽谤者,都不择手段,或颠倒黑白,或捕风捉影,或无中生有。正如《忍经》中所说:西汉的王吉以廉洁闻名,却很喜欢花哨的车马和时装,虽然每次搬家时只有一袋衣裳,但有人放流言说他的衣服是黄金做的;东汉的马援为抵挡南方的瘴气拉回一车薏苡的果实,但有人诬陷他拉回一车珍宝;更有甚者,把和嫂子通奸的恶名加在没有兄长的人身上;或把鞭打岳父的罪名加在娶了孤女的人身上。诽谤虽是不实之辞,但说得多了,也就有人相信了。曾参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但几个人都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妈妈由开始不信也转为相信了。自古至今,被诽谤打倒或掉脑袋的事太多太多。足见诽谤危害之严重。

正直的人要远离诽谤。社会竞争,无处不在。有竞争就有胜有负。自己能力不如人,要承认差距,虚心向别人学习,争取赶上别人。自己错过了机遇,就应该及时补救,在新的一轮竞争中取胜。竞争靠实力,靠自己的努力,中伤诽谤他人,是无能的表现。诽谤的话一出口,就暴露出一个人的卑鄙心理和低下人格。谎言不会长久,真相总有一天大白,一旦谎言被揭穿,诽谤者就会成众矢之的。即使诽谤得逞,也没有被揭穿,诽谤者的良心也会受到谴责,终生背上沉重的包袱。

汉武帝临死前,立8岁的弗陵为皇太子,并嘱托霍光、金日单、上官桀三位大臣辅佐执政。武帝死后,弗陵即位,弗陵即汉昭帝。在三个辅政大臣当中,金日单死得最早。剩下的霍光、上官桀两人意见常常不一致,矛盾很深。霍光在汉武帝时曾多次带兵与匈奴打仗,因为功劳大而升为大将军,为国忠心耿耿,一心一意辅佐汉昭帝。上官桀则不然,他与汉昭帝的哥哥燕王刘旦的关系很好,因此他并不是一心一意地辅佐汉昭帝,而时时刻刻想找机会除掉汉昭帝,扶持刘旦为王。刘旦因为没有当上皇帝而参与谋反,受到朝廷处分,但这并没有影响刘旦想当皇帝的野心。汉昭帝即位后,刘旦与上官桀仍然保持着很密切的关系,并密商:时机一旦成熟,就推翻汉昭帝,立刘旦为帝。而因为如此,他们便把霍光当成阴谋篡权的最大障碍,处心积虑地打击他。一次,霍光外出检阅御林军,事后又把一个校尉调到大将军府里来。上官桀便抓住这件事大做文章。他让自己的亲信模仿燕王的口气和笔迹给皇帝写了一封信,派人经过乔装打扮递进宫里。14岁的汉昭帝接到这封自称是燕王写来的信,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据闻大将军霍光外出检阅御林军,居然坐着和皇帝一样的车子,又自作主张,擅自调用校尉,可见他心有异志。我担心他会对皇上不利,愿意奉还燕王的玉玺,到京城来,保卫皇上。昭帝看了一遍又一遍,放在了一旁。第二天早朝,霍光听说燕王上书告发他,心里很是害怕,躲在偏殿的画室里等待发落。昭帝临朝时,不见霍光,便问道:“大将军为何没来上朝?”上官桀幸灾乐祸地回答说:“大概是因为被燕王告发,不敢入朝。”昭帝派人去请霍光。霍光见到昭帝,赶紧摘下帽子,伏在地上请罪。上官桀见此情景,以为落井下石的好机会来了,想再添枝加叶地说上几句,把霍光板倒。未等开口,昭帝却和颜悦色地对霍光说:“大将军请起来戴上帽子,朕知道是有人故意要陷害于你。你没有罪。”这番话对上官桀和与他亲近的那些大臣来说,好比是泼了一盆冷水。而霍光则又是高兴又是奇怪,他恭恭敬敬地给昭帝磕了个头,说道:“陛下为什么这么说?”昭帝说:“大将军检阅御林军的地点离京城不远,调用校尉也是最近的事,加起来不到十天的功夫,燕王远在千里之外,怎么可能这么快就得到消息?再说,即使燕王知道了,马上派人来上书,也来不及赶到这里。如果大将军真要谋反,也用不着调一个校尉。我看,写这封信的人才是别有用心。”霍光和其余大臣听了,都很佩服这位少年皇帝的聪明机智。昭帝讲完这番话,下令严厉捉拿制造和进呈假信的人。上官桀虽然作了防范,但昭帝追问得很紧,他怕事情败露,多次出面阻挠,说:“区区小事,不必认真追究。”昭帝不仅没有听从,反而对他的忠诚发生了怀疑。后来,昭帝终于发现了上官桀和燕王刘旦的政变阴谋,派霍光将他们一网打尽。上官桀父子及同谋大臣被杀,燕王刘旦等自裁,国家避免了一次内乱。

明白的人不信诽谤。一个人处理问题要靠自己的观察、分析、判断。不应人云亦云,道听途说,更不能听风就是雨,凑热闹,瞎起哄。特别是一些重要的事情,要靠自己的眼睛去看。有一句老话说:“来说是非者,本是是非人。”要洞察说别人坏话人的目的,才能防止被别人利用,当枪使。齐威王执政时,有人说即墨大夫管理不善,民不聊生,应当治罪。齐威王派人调查后,对即墨大夫说:“自从你治理即墨以来,不断有诋毁你的话传到我的身边。但是,我派人到即墨调查却发现,荒地得到开垦,百姓富足,官府没有积压案件,地方安宁,人民安居乐业,其乐融融。你之所以受到诋毁,看来是没有贿赂我周围的人给你说好话。”为了表彰他的政绩,齐威王赐封他万户之地。齐威王处理即墨问题可以说是对待诽谤流言的好范例。

然而,像齐威王这样的明白人并不多。多少忠臣良将、正直之士死在了诽谤流言之下。明末著名抗清将领袁崇焕,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浓墨重彩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官职三起三落,屡次将努尔哈赤的清军挡在山海关外。可是最后还是惨遭敌军“反间计”的毒害,被多疑的崇祯皇帝以“叛国罪”处以极刑。袁崇焕的死,无疑是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袁崇焕祖籍广西梧州,为人慷慨,富有胆识,喜谈军事,年轻时就有志于办理边疆政务。1622年,袁崇焕到北京述职,因与同僚在对辽东战事的议论中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引起了当时兵部官员侯恂的注意,提拔他出任宁远驻守,就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袁崇焕登上了抗击清军的历史舞台!20年间,清军尽管攻克了周边的各大小城,但是宁远城坚如磐石,成了努尔哈赤的心头大患。可是就在前线刚刚安定下来的时候,明朝的宫廷却因为奸党魏忠贤的兴风作浪而日渐腐败,许多忠良被迫害致死,袁崇焕也调离宁远。1628年,魏忠贤等奸党被铲除,同时边关战事紧急,袁崇焕重新出山镇守宁远。这一年努尔哈赤因宁远大战受炮伤去世,他的儿子皇太极继位。1629年,皇太极起兵攻克京师,袁崇焕从宁远调兵支援,战斗异常艰苦,最终将清兵拦在广渠门外。由于士兵远道返回战斗,人惫马疲,袁崇焕命令将士们采用坚守不战的策略,以此来消耗清军的体力。但此时多疑的崇祯皇帝却对袁崇焕有了看法,认为他是拥兵自重。恰在这时,皇太极依照《三国演义》里“群英会蒋干中计”一节,在崇祯面前使起了“反间计”。他欲擒故纵,将两名明朝喂马的太监放回京师,让他们故意听到袁崇焕背叛国家的消息。这两名太监回宫后将此事汇报给崇祯。崇祯多疑的性格让他相信了这些谎言,将袁崇焕打入大狱。半年之后,清军假装退出长城之外,而就在这个时候,崇祯下令将袁崇焕处死。可惜一代忠臣,竟然死在这小小的“反间计”上,真是令人叹息不已。

理智的人理性对待诽谤。被人诽谤是可恼的事情,但对待诽谤一定要冷静。

一是不生气。一生气必然失去理智,言语行动就会出错,正中诽谤者下怀。彭波与范军同在一个办公室。彭波聪明能干,年年被评为先进,这让心眼不大的范军很不好受。范军在主任前常说彭波的坏话。一次,范军对主任说:“彭波仗着自己一点小聪明,很看不起你。常在背后说,你有什么本事,讲话稿都是他写的,他让你说什么你就说什么。”本来主任也没把范军的话当回事,可是这话后来传到彭波的耳朵里。他觉得整天为主任写材料,主任听了范军的话不批评范军,也不对自己讲。主任肯定对自己有看法。于是,彭波慢慢与主任拉开了距离。后来彭波真的说了一些对主任有意见的话。范军的诽谤变成了事实。

二是不理睬。你不可能去给每一个人说明事实的真相,况且越解释越易引起猜疑。置之不理是最好的办法,自己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就像什么也没发生。毕竟邪不压正,假的真不了。自己堂堂正正做人,公公道道办事,是揭穿诽谤最有力的证据。石苞是西晋时期一位著名的将领。晋武帝司马炎曾派他带兵镇守淮南,在他的管区内,兵强马壮。当时,吴国还依然存在,也有一定的力量,他们常常伺机进攻晋朝。对石苞来说,他实际上担负着守卫边疆的重任。在淮河以南担任监军的王琛,是个爱妒忌的卑鄙小人。他平时看不起贫寒出身的石苞,又听到一首童谣说:“皇宫的大马变成驴,被大石头压得不能起。”石苞姓石,所以,王琛就怀疑:这“石头”就是指石苞。于是他秘密地向晋武帝报告说:“石苞与吴国暗中勾结,想危害朝廷。”在此之前,风水先生也曾对武帝说:“东南方将有大将造反。”等到王琛的密报送上去以后,武帝便真的怀疑起石苞来了。王琛的诬告,武帝的怀疑,石苞一点也不知道,到了武帝派兵来讨伐他时,他还莫名其妙。但他想:“自己对朝廷和国家一向忠心耿耿,坦荡无私,怎么会出现这种事情呢?这里面一定有严重的误会。”于是,他采纳了部下的意见,放下身上的武器,步行出城,来到都亭住了下来,等候处置。武帝知道石苞的行动以后,顿时惊醒过来,他想:讨伐石苞到底有什么真凭实据呢?如果石苞真要反叛朝廷,他修筑好了工事,怎么不作任何反抗就亲自出城接受处罚呢?再说如果他真的勾结了敌人,怎么没有敌人前来援助他呢?想到这些,晋武帝的怀疑一下打消了。后来,石苞回到朝廷,还受到晋武帝的优待。

三是自卫反击。对有些诽谤之辞采取回避的办法是避不开的。越退让越显得自己心虚。但为自己辩解,会越辩越不清楚。这时,要用智慧。制造诽谤的人虽然挖空心思,尽量把谤言说的很圆满。但假的东西无论伪装多完美,都有漏洞存在。要抓住这些可袭之处,用巧妙的语言和铁的事实给诽谤者以致命的还击。战国时期,张仪和陈轸都投靠到秦惠王门下,受到重用。不久张仪便产生了嫉妒心,因为他觉得陈轸有才干,比自己强很多,担心时间一长,秦王会冷落自己,喜欢陈轸。于是他就找机会在秦王面前说陈轸的坏话,进谗言。一天,张仪对秦惠王说:“大王经常让陈轸往来于秦国和楚国之间,可现在楚国对秦国并不比从前友好,反而对陈轸却特别好。可见,陈轸在全心全意为自己牟利,并不是诚心诚意为我们秦国做事。我还听说陈轸把秦国的机密泄露给楚国。作为您的臣子,怎么可以这么做呢?我不愿意同这样的人一起共事。最近我又听说他打算离开秦国到楚国去。要是这样,大王倒不如杀掉他。”听了张仪这番挑拨,秦王自然很恼怒,马上传令陈轸进见。一照面,秦王就对陈轸说:“听说你想离开我,准备上哪儿去呢?告诉我,我好为你准备车马呀!”陈轸一听,感到莫名其妙,两眼直盯着秦王。但他很快便明白过来,这里面一定有原因,于是镇定地回答:“我准备到楚国去。”秦王心想果然如此,对张仪的话更加相信了,他缓缓地说:“那张仪的话是真的了。”陈轸心里完全清楚了,原来是张仪在捣鬼!他没有马上回答秦王的话,而是定了定神,不慌不忙地解释说:“这事不仅是张仪知道,连过路的人都知道。从前,殷高宗的儿子孝己非常孝敬自己的后母,因而天下人都希望孝己能做自己的儿子;吴国的大夫伍子胥对吴王忠心耿耿,以至天下的君王都希望伍子胥做自己的臣子。所以说,出卖奴仆和小妾,如果左右邻居争着买,这就说明他们是忠实的奴仆、贤良的小妾,因为邻居非常了解他们才争相去买;一个女子,如果同乡的小伙子争着要娶她为妻,这就说明她是个好女子,因为同乡的人了解她。如果我不忠于大王您,楚王又怎么会要我做他的臣子呢?我忠心一片,却被怀疑,我不去楚国又到哪呢?”秦王听了,觉得有理,点头称是,但又想起张仪讲的泄密的事,便又问:“既然这样,那你为什么将我秦国的机密泄露给楚国呢?”陈轸坦然一笑,对秦王说:“大王,我这样做,正是为了顺从张仪的计谋,用来证明我不是楚国的同党呀!大王您想想看,我身为秦国的臣子,如果我常把秦国的机密泄露给楚国,楚国会信任我、重用我吗?楚国会收留我吗?我是不是楚国的同党,大王您该明白了吧!”秦惠王听陈轸这么一说,不仅消除了疑虑,而且更加信任他,给了他更优厚的待遇。陈轸用以退为进的办法说服了秦王,保全了自己。

清代宰相刘罗锅对诽谤之人的反击更让人拍案叫绝。有一天,早朝退后,文武百官都各自散去,只有和珅跪在金銮殿上不走,乾隆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不随众退朝,莫非还有要紧的事?”和珅赶紧答道:“启禀皇上,奴才近日听人说,刘墉私吞八旗公款,在他的山东老家大兴土木,修建了一座比御花园还要讲究的园子,请皇上明察。”乾隆听后一愣,皱起眉头想:都说刘罗锅子为官清正,原来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贪官啊!他随即让和珅暗地里严加查访,说:“捉奸要捉双,拿贼要拿脏。”并嘱咐和珅一旦抓住证据火速禀报。和珅见乾隆对刘墉起了疑心,就高高兴兴地去跟他的狐朋狗党密谋去了。和珅告御状的事不久,一个御前太监对外传播,不小心传到了刘墉的耳朵里。刘墉想,你和珅也太歹毒了,我刘墉清廉为官乃众人皆知,你却在皇上面前栽我的脏,这次我要将计就计,非让你和珅舍财又丢人不可!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刘墉打开了府第的后门,从院子里赶出来一队骡马,背上驮着许许多多鼓囊囊的大口袋。这队骡马静悄无声息地出了东直门,一直往东走去。躲在刘府附近暗中观察的和珅派出的探子,立即把看到的马队的情况报告给了和珅。和珅得此消息如获至宝,依仗他作九门提督的便利,立即派兵追回刘墉的马队,拘禁看押起来。高兴之余,甚至忘了怀疑其中有诈。第二天早朝,和珅把准备好的奏折呈递乾隆,乾隆一看奏折,马上变了脸色,怒问刘墉说:“和珅此折奏你驮运大批脏银,到山东老家营造园林,此事是真是假?”并谴责道:“你身为大清高官,吃着朝廷的俸禄,百姓夸你是包拯再世,你倒好,克扣八旗银两,营造豪华园林!”刘墉见火候已到,便缓缓地说:“请皇上息怒,我的马队驮的是20万两白银,但都是我多年积攒的俸禄,以及几位大臣捐的银两,准备送往山东救济赈灾,并不是克扣所得,且有收据在里面,如若不信,请皇上当面清点。”说查点就查点,乾隆带着刘墉和文武百官由和珅领路,来到现场。他令人打开几十个口袋,但从口袋里倒出的全是破砖烂瓦,根本没有银子。乾隆不知何故,看看和珅,和珅早已吓得脸色煞白,汗珠子猛往下掉。而刘墉则装得十分焦急的样子,对皇上说:“启禀皇上,20万两白银可是我的全部家当,却被换成砖头瓦块。和大人干出这种事来,还想嫁祸于我,请皇上做主,替微臣追回白银。”乾隆这时也觉得下不了台,于是大声呵道:“大胆和珅,你指使家丁拦截藏银,形同盗匪,理应治罪,姑且念你平日还勤于政事,免予处罚,交出所截银两,另外罚款20万两,以赈济灾民。”和珅偷鸡不成蚀把米,和珅见皇上震怒,不敢再说,只好遵旨。下朝以后,送还扣押人马,派人将40万两银子如数送到刘府。刘墉收到这笔巨款,连同募捐得来的20万,共计60万两,分几批运到直隶、山东两处,救济了无数灾民。

谤言可毁人,可杀人。但谤言并非不可防,不可治。只要自己站得端,行得正,又掌握了对付谤言的办法,谤言并不可怕。

作 者 简 介

焦爱民,笔名艾子,河南灵宝市人,研究生学历,历任教师、公务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成熟做人 相约成功》、《秋天里》等八部作品集和回忆录。人生信条: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公公道道处世。




(0)

相关推荐

  • 《西汉趣事》之三十:燕王刘旦图夺皇位

    老夏一天天在好转中,感谢大家的关心,继续努力,争取早日出院. (正文开始) 当初,武帝驾崩时,昭帝赐给诸侯王盖有国玺的书信.燕王刘旦得信后不肯哭丧,说:"信封太小,京师可能有变故." ...

  • 《西汉趣事》之三十一:上官集团全部被歼

    在医生建议下,老夏准备近几天出院了,感谢一直以来大家对老夏的关心和支持.出院回家后康复还需要漫长的过程,但相信有你们的鼓励,坚强的老夏一定会一天比一天更好,让我们一起为他加油! (正文开始) 上集说到 ...

  • UC头条在汉昭帝刘弗陵执政时期,为什么会发生元凤政变?

    汉武帝刘彻死后,年仅七岁的刘弗陵登基称帝,是为汉昭帝.新帝年幼,所以在即位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田千秋.桑弘羊和霍光等5人共同辅政.但就在元凤元年,上官桀与桑弘羊等权臣被杀,史称元凤政变.那么今天我 ...

  • 如何避免猪队友?—“秦汉史与项目管理”之一百零三

    如何避免猪队友? 顾命大臣上官桀因多次被霍光秉公拒绝其要求,因此怀恨在心,就与盖长公主和御史大夫桑弘羊密谋,并联合燕王旦一起谋反. 具体计划是先让盖长公主诱杀霍光,再废掉汉昭帝,然后迎燕王旦入京.上官 ...

  • 焦爱民丨详说弟子规之十四:

    谨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步行时要从从容容,站立时要端端正正.施礼作揖时,前身要弯下去,呈现深圆 ...

  • 焦爱民丨(出则悌)详说《弟子规》之十五

    谨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缓揭帘,勿有声".进门的时候掀门帘,要缓缓掀起,不要弄出很大声音.这虽然是再简单不过的生活常识,但许多人 ...

  • 焦爱民丨花开半时妍

    近日读得李密庵的<半半歌>,玩味再三,颇有心得.抄录如下,与诸君共享. 看破浮生过半,半字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 ...

  • 焦爱民丨人这几十年

    朋友发来一个段子很有意思:二十岁的人回家不回家一个样:三十岁的人晚上和白天一个样:四十岁的人干好和干差一个样:五十岁的人好看难看一个样:六十岁的人官大官小一个样:七十岁的人钱多钱少一个样:八十岁的人男 ...

  • 焦爱民丨与优秀的人交朋友

    诸葛亮<出师表>中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老百姓说,跟着什么人学什么人.因此,我们应该结交优秀的人,和他们成为朋友.因为 ...

  • 焦爱民丨(出则悌)详说《弟子规》之十三

    谨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衣服贵在整洁,不必追求华贵,衣着要合身 ...

  • 焦爱民丨成长在水利工地

    成长在水利工地 人说的青春岁月,大概就是指十八岁前后这个阶段吧.这正是充满活力.充满幻想.充满希望的时候.这时的人啊,不知什么是苦,什么是累,什么是忧愁!就像山谷中的野草,只要给一点雨露,就长得那样翠 ...

  • 焦爱民丨详说弟子规之十六

    谨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斜僻事,绝勿问.]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遇事不要慌忙,慌慌张张易出错.遇到事情不要有畏难情绪,但也不要不把它当 ...

  • 焦爱民丨培养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行为多次重复后的结果,是一种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一种习惯一旦形成,甚至可以陪伴终生. 习惯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它支配着人的行为,使人无法抗拒,甚至不愿意抗拒.有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