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谭元春《送周无畏》中写到的鄂州
送周无畏
明·谭元春
野人谈笑当笙歌,腊后春前细马过。
来入弟兄群自好,戏添杯斝数无多。
相邀岂肯宾周党,重晤犹闻帝谢罗。
樊口西山新柳色,不同君往是蹉跎。
谭元春(1586-1637),明代文学家。字友夏,号鹄湾,别号蓑翁。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天启七年(1627)举乡试第一,与同乡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人。谭元春与武昌文人孟登(字诞先)相友善,据谭元春《孟代来诗引》所言:“予于武昌,率十年五至其地,或一年二三至,皆以予友孟诞先在家为期。而诞先犹子(指侄儿)代来,静心芳气,好尚与人殊,多以诗句问予裁可否。予以畏友事诞先,而以小友畜代来,盖(阮)籍、(阮)咸之交也。”谭元春多次来武昌访友游玩,与孟氏叔侄交情甚厚,诗词唱和,留下不少吟咏武昌风物的佳作。有《谭友夏合集》。
这是一首送别诗。周无畏,大冶人,谭元春有《寿周无畏母序》,与本诗写于同时。谭诗的基调是幽深孤峭,即使是社交诗于浓情厚意中也寓有孤寂之感,本诗却别开生面,充满欢乐之情。首联入题,描绘送别时的情景,点明送别的时间。此时正当岁末年初,行人骑着一匹小马,渐行渐远;送行的诗人与行人的谈笑,权且当作别离的笙歌。野人,士人自谦之称。杜甫《赠李白》诗:“野人对羶腥,蔬食常不饱。”这里指诗人自己。颔联回顾交游往事。意思是说,我在竟陵,你在大冶,有缘相聚,如兄弟一般,自当友好;在酒席上,杯盘频添,山珍美味,转而一想,这些机缘,这些朋友,却越来越少。翚,音“辉”,指一种有五彩羽毛的野鸡。《诗·小雅》:“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这里指野鸡等山珍美味。该联上句言乐,下句寓愁,构成对比,虽然比较隐晦,却也切合送别的主旨。
颈联将过去与未来进行对比,进一步抒发别离之情。当初相邀而聚,怎么肯把周党当作宾客;来年重逢把晤,还会听到以谢罗作为大德之人的消息。诗中借“周党”和“谢罗”,对友人周无畏寄予厚望。周党,字伯况,东汉太原广武人,乐于读书,仗义疏财,拒诏不仕,长期隐居,号为“渑池逸民”。谢罗,生平不详。宾,以之为宾客;帝,以之为大德之人。《坤灵图》云:“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后指道德修养和功德很大的人。宾、帝,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尾联点明行人所去的目的地,抒发不能同往的遗憾之情。樊口西山一带,正值官柳新枝嫩绿,摇曳生姿;此时不能与周无畏同行,真是虚度了光阴。蹉跎,指虚度光阴,任由时光流逝却毫无作为,可以用于形容人做事毫无斗志,浪费时间。“新柳”,即武昌官柳,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照应首联“腊后春前”,进一步点明时间,前呼后应,针线细密。西山脚下官柳新发,正好游春赏景,错过了这一机会,重来武昌,更待何时?如此想来,不禁感慨顿生。
谭元春在《诗归序》中说:“夫真有性灵之言,常浮出纸上,决不与众言伍。”谭氏论诗,主张抒写性灵,表达真情实感。从该诗尾联来看, “蹉跎”之叹,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