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澜湖畔洋澜寺的前世今生
鄂州人文荟萃,历史底蕴深厚。西周中期,楚王熊渠兴兵伐庸、扬越,分封其子熊红到鄂州为鄂王,修筑鄂王城。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在此立国,改称武昌,鄂州作为其国都和陪都,其先后达45年之久,与建邺(今南京市)并称 “东都”和“西都”。
相传东周时期,燕国有一太子,因遇当时诸侯争雄,天下战乱不断。心中深感王室之衰微,叹息世事之无常。于是离开王室,远游至此地。值遇暴雨连连,即将收获的庄稼不是被洪水淹没,就是被雨水打落在地,粮价一日三涨,灾民无数。心有不忍的太子散出近半钱粮救济灾民无数。传说虽无从考证,但当地人为感怀太子恩德,齐心协力修建了一座太子庙,供奉太子塑像。最初,太子庙修建在三面环水的洋澜湖畔一片平地上,但每逢发大水,经常被淹。康熙三十七年当地知县吕贲恒兴建洋澜寺,太子塑像供奉于寺内。清乾隆年间,当地乡绅又将洋澜寺迁至现鄂州高中对面的石头山顶,规模庞大壮观,进香的人十里八乡云集,解放后,洋澜寺改为学堂,后又被拆毁建厂。
鉴于政府的宗教政策日渐深入人心,2006年当地信众发心捐资重建洋澜寺,择址小桥黄金山,故以山为名,称为黄山寺。太子的圣像作为当山护教菩萨供奉于殿内,黄山寺由此得名弘扬四方。 据传农历八月十二是太子的诞辰,为感恩故,每逢太子诞辰之际直至中秋,当地的百姓都会不约而同地到太子殿烧香礼拜,许愿还愿,祈祷这一带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千百年来,太子静静的护佑着一方百姓,有求必应。太子殿香火鼎盛,求子、求学、祈福无不灵验,太子的名声越传越奇,太子就是大家心目中有三十二应身的观世音菩萨化身。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提到,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种应化身,比如:佛身、辟支佛身、菩萨身、声闻身、小王身、宰官身、妇女身、童男童女身、,婆罗门身、长者身等等。观世音菩萨示现各种身救度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