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常被后世忽略的“神作”,56个字用了5位唐代诗人的8个名句
在古诗词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作品中的词句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之感,等查阅资料后才知,原来这些让我们有莫名熟悉感的词句都是借用或者化用前人的作品。就像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名句“小姑居处本无郎”其实就是化用《青溪小姑曲》中的“小姑所居,独处无郎”;晏殊《清平乐》中的名句“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也是化用的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当然,以上举的两个例子,都是化用或者借用了前人的一两句诗句,并不算夸张。在古诗词中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创作方式,这种诗词全文都没有作者自己独创的词句,全部都是借用或者化用前人的词句,通过“启、承、转、合”的相关规则重新组合,形成一首新的作品。这种创作方式叫做集句。
集句这种创作形式最为流行的年代当属宋代。因为前朝唐代将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发展到了巅峰,这也让唐代诗歌数量众多,为宋代文人写集句留下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所以宋代很多文人其实都曾创作过集句,尤其是王安石更是酷爱写集句,曾写过长篇多至百韵二百句的集句。而豪放词代表人物苏轼,其实也是一位集句爱好者,他在19岁新婚时,最早试笔填词的作品《南乡子·寒玉细凝肤》其实就是集句。
而笔者本期要分享的苏轼的这首词,也是一首集句作品。闲来无事,苏轼品读唐诗后随手便写了下面这首妙词,词中每一句都出自唐诗。下面就来和笔者一起走进这首妙词。
《南乡子·集句》
怅望送春怀。渐老逢春能几回。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
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首词上阕起首两句,分别出自杜牧的《惜春》和杜甫的《漫兴九首 第四首》。写的是词人惜春伤怀的心情。现在的春日虽然花团锦簇,看着十分美好,但这美好只是短暂的,它终究会慢慢远去。思及此词人不由惆怅地望着手中的酒杯,内心泛起浓浓的伤春之意。但春天走了还会再回来,人生际遇坎坷,逐渐衰老,又能看到几个春天?春的离去尚且还能回来,但人倘若老去便再难重来,在这样的对比中,词人哀伤的心情已然是跃然纸上。
上阕后两句分别出自许浑的《竹林寺别友人》和刘禹锡的《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五首其三》。此时词人正是被贬黄州期间,虽然黄州现在正是百花绽放香满全城的时节,但是词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承受着难言的离别愁苦,眼前的春日越是美好,越是衬托得词人凄凉,这也不由引出了词人的自述“伤怀”。这样的情景本就足够让词人伤怀了,奈何耳边还传来送别酒宴上清丝管弦奏出的离别之音。这更可谓是“雪上加霜”,让词人的心绪更为悲苦。
下阕前两句,分别是出自李商隐的《晋昌晚归马上赠》和许浑的《冬日登越王台怀旧》。这两句旨在表达词人对于故土的思念之情。词人一生颠沛,但是内心却始终未曾忘记家乡故土,可恨人生际遇无常,现在的他又遭贬谪,距离家乡越来越远。在这样思乡情绪的感染下,登高饮酒之时,望极天涯,对于家乡的思念更是深重。
最后两句,分别出自杜牧的《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譬溪馆,因题长句四韵》和李商隐的《无题》。词人此前公务繁忙,哪有时间登高远望,现在被贬终于可以悠闲地登高眺望,将美好的春景一网打尽。这里看似写的是词人的悠闲自在,但实际上表达的却是词人被贬,没有办法再一展抱负的痛苦。也正是因为是痛苦,所以词人才在高处久久徘徊,愁绪纵横。思乡之情加上遭贬之苦,不由让词人肝肠寸断,心如寒灰。
苏轼这首词全词56个字用了5位唐代诗人的8个名句,信手拈来却浑然天成,将词人被贬后的愁思描绘得缠绵悱恻,让人读之心生戚然,可谓“神作”,只是因为它是集句所以才被后世所忽略。
很多人觉得“集句”这种创作方式就是一种文字游戏,难登大雅之堂。实则不然,要想写好集句,不仅要求作者对前人作品博闻强记,而且诗词本身要遵循的韵律、对仗等原则它同样需要遵守,最主要的是所有的集句都要围绕主旨,做到和谐统一。
对于苏轼的这首集句作品,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