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多的小米手机仅4个月就过时了,现在的手机这么短命?

随着小米11的消息逐渐被曝光,小米官方终于在近日对外宣布了小米11的确切日期。新产品的发布距离8月11日发布的小米10至尊纪念版仅仅过去了4个月,也就是说这款目前售价仍在5000元左右的旗舰手机,仅仅“当家做主”130多天就被无情地从头把交椅的位置上被顶了下来。

如果说“纪念版”比较特殊,那其实已经发布了10个月的小米10系列并不是最“短命”的小米旗舰。去年12月,被称为米数字旗舰系列“最短命”的产品小米9下架,从发布到彻底下架仅仅只有9个月。无独有偶,今年2月,Redmi K20 Pro在K30系列登场前提前谢幕,服役时间同样是9个月左右。

不管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近年来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正在被加快,主流机型已经不再是大家印象中的一年一代。虽然品牌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但是发布会依然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频繁状态,刚刚“斥巨资”购买的旗舰手机,可能来不及炫耀就被踢进了“故纸堆”,成为了历史。为什么现在的手机换代周期这么短了呢?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存量市场争破头 疯狂推新抢别人的蛋糕

根据Counterpoint消费者洞察显示,我国平均换机周期在22个月左右。而在4月份,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发布《95后手机使用心理与行为白皮书》,白皮书内显示95后换手机的平均时间为2.2年,其中,学生群体换机频率为2.3年,非学生群体平均换机时间为2.0年,这代表未来的消费主力军的换机时间也在两年以上,可见性能过剩时代,隔代换机仍然是主流。

这对于杀红了眼的手机厂商们可不是什么好消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军备竞赛变得白热化,两年对于他们太长,必须要加快手机换代的速度。如此我们才看到了OPPO Reno系列两年推出5款、小米旗舰4个月上新这样的奇观,厂商们企图通过设备的快速迭代促使消费者为此加速买单的步伐,制造原本不存在的需求。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从2016年开始,中国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就开始了逐步的下滑,智能手机市场彻底进入了存量市场的近身搏杀,竞争变得异常激烈。也就是这个阶段,智能手机市场告别了百花齐放的“是个人就要做手机”的时代,很多大家以前耳熟能详的、或者“小而美”的品牌逐步被主流品牌击垮,技术、供应链、渠道、资金哪一个出了问题都很可能让一个品牌万劫不复。在这几年的出货量榜单上,除了苹果、三星这两个在国际上也屈指可数的巨头,偶尔还屹立其中,前几名几乎都被“华米OV”及它们的子品牌包揽。

马太效应下,“华米OV”越来越强大。根据国际知名数据公司IDC发布2020年Q3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8480万台,仅“华米OV”四家就占据了全国86.7%的市场份额,除了苹果仍有不可轻视的8.2%市场份额,其他品牌可以说已无一战之力。可以说,“华米OV”在国内的对手只有彼此了。想吃蛋糕,就只能找机会从别人的盘子里面抢。

5G普及、疫情、华为芯片几个重大事件和时间节点之下,如何快速吃掉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成了重中之重。目前来看,今年频繁发力的小米已经尝到了甜头,成为出货量榜单上唯一逆势增长的品牌,且在Q3成功超越苹果成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三。

能够重返世界前三,小米子品牌Redmi自然功不可没,从2019年12月发布第一款K30系列手机开始,不到一年的时间,其已经发布包括K30 4G、K30 5G、K30 Pro、K30 Pro变焦版、K30i、K30至尊纪念版、K30S至尊纪念版在内的7款机型。

对比去年年底与如今小米商城,你会发现已经几乎没有相同的机型。一年之内,同一系列一共推出5批共7款机型,小米推陈出新的疯狂程度可见一般。

主观上不降低品质 不代表买到的手机依然耐用

可能有很多人会担心,既然手机厂商们会考虑通过高频出新来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是不是也会考虑通过降低品质、更新软件系统使手机变卡顿等方式,让手机不耐用,逼迫大家为了更好的使用体验而购买新的手机。苹果此前一直就有老机型升级系统变慢,疑似逼迫消费者换机这样一口大锅在,其他厂商会不会效仿苹果呢?

其实笔者的观点是,国产厂商们主观上不会这么做。先不说苹果新系统最大作用是“修补老iPhone过于流畅的Bug”的说法是否为真,至少苹果因为其生态的强大以及全球消费者这些年来对其产品甚至可以说盲目的信任,其有一定资本来做这件事。而刚刚在国内和国际上有一席之地的“华米OV”尽管出货量已经可以与苹果一较高下,但地位和不可替代性上还需要很大的努力。同属安卓阵营的它们,虽然也在着手打造自己的生态,但相对来讲,对于消费者的黏性还不够强,脱离其生态的成本也不高,一款更优质的产品就足以让消费者向其他厂商倾斜,尚不具备“店大欺客”的能力。在与友商刺刀见红的近身搏杀中,也不可能考虑通过降低耐用性的操作,给友商口实,把自己积攒的口碑砸烂。从这个角度来讲,因为他们没有动机主动去降低品质。这一点上,还是值得使用主流国产手机的朋友们庆幸的。

但是,主观上不降低品质,不代表买到的手机依然耐用。竞争激烈有好处也有坏处,为了抢占用户心智,险胜友商一筹,除了依靠疯狂推新,厂商们也在创造各种各样的“黑科技”作为卖点,通过更富有冲击力的噱头吸引关注。“一亿像素”、“百瓦快充”、“充电宝级续航”、“偶像级自拍”等等名词大家也都见怪不怪了,厂商们不仅需要将手机的某一方面优势扩大到极致,还要跑赢对手,完成“抢发”,这代表着有些技术未必足够成熟或实用,真正上市后用户可能体验并不好。这里大家的重点都放在了如何“抢发”,让大家迅速记住并买走这一款和下一款手机,而不是让这款手机多么好用。还是以新晋全球第三的小米为例,去年就闹出过“没有闪光灯”的小米9和红米Note 7随机赠送的Type-C接口数据线错装成Micro USB接口数据线,导致了大量用户因为没有合适数据线而无法充电的笑话。

再加上,相比前些年,手机元器件更加精密,毫无疑问,越复杂的系统发生故障和损坏的可能性越大。比如虽然玻璃面板的强度在这些年中不断加强,但对于消费者来讲,屏幕碎屏几率依然十分的高。比如高色域、高刷新率、窄边框这些技术越来越普及,工艺复杂程度也随之增加,绿屏、花屏、坏点逐渐频发,已经快成为“正常现象”。这些都与这些年挂在嘴上的“工匠精神”相悖,完全走向了另一条道路。消费者面对的常常是上一款刚刚有现货,下一款就发布了,购买体验差也就算了,手机是否耐用也令人存疑。

竭泽而渔 智能手机用户还够用吗?

可能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手机发布这么频繁,各个厂家新手机的销量还这么高。网络上比较消极的观点认为,出货量不等于消费者的实际购买量,同样是噱头,是宣传手段的一部分。如同目前网络直播带货兴起后,人人销售额破亿的乱象让人啼笑皆非。一年发布那么多台手机,每个机型又都有几千万的销量,最终人均下来要有多少台呢?很多品牌确实在海外市场实现了开枝散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很多机器还是滞留在门店、仓库,而制造它们的成本会通过各种方式的转移,最终还是会转嫁到消费者的身上。

在5G手机逐渐普及的过程中,选择机海战术是大家下意识就会去做的事情,但这长期来看却未必是好事。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什么才是机海战术,笔者认为机海战术不仅仅是推出的机型要多,更重要的是要看其价位段是否集中,比如同样投放三款产品,A品牌将其集中投放在1000-1500元区间段内,B品牌则是分别投放在500-1000元、1000-1500元、1500元-2000元,意义则完全不同。每个品牌的Model和SKU是动态变化的,有新品上市,也有老品退市,同时在售的产品,价位越“扎堆”、密度越大,就越证明其机海程度越高。

我们简单总结了一下当前(2020年12月24日)小米商城官网在售的小米以及Redmi机型的价位分布。此总结仅参考官网现价,不考虑其他渠道、是否现货等因素,也没有将摆在首页上的黑鲨手机算入其中。我们将不同价格、不同配置版本会作为单独的SKU进行统计,同样价格同样配置不同颜色的不会作为单独的SKU进行统计。目前在售的56个SKU中,500-1000元价位段内11个,1000-1500元价位段内14个,1500-2000元价位段内13个,而2000元-2500元位段内只有6个,2500元以上不划分更加详细的区间,即使算上小米MIX Alpha这样的概念机型,也仅有12款。

由此可见,小米及Redmi发力点仍在500-2000元价位段,同时也有一定上探高端的实际动作。对于消费者来讲,在一个价位段内,往往有超过10种机型或版本可以选择,虽然“更多选择,更多欢笑”,但难免让人觉得有点眼花缭乱,不是数码发烧友很难从中判断出最适合自己的机型是哪款。并且,完全相同的价格之下的机型,最多的有5款之多,大有“疯起来连自己都打”的架势,可以说是绝对的内卷之王。

民国时期,荒唐的国民党可以一年征收14年的军粮,在一九三几年就把税收到1971年。小米可喜的出货量数据上升背后,机海战术不知道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是否是“竭泽而渔”或者是“寅吃卯粮”仍不好说,但老对手魅族一年10数场“演唱会”的歌声犹在耳畔,可以为诫。

结语

浮躁是上升期里无可避免的,我们见证了小米重回世界第三的壮举,也看到了小米大举收编高管、二当家林斌抛售股票套现等乱象。制造产品、售卖产品的厂商是否应该把重心放在产品本身,而不是怎么忽悠“屌丝”购买产品,值得我们深思。

如果我们的企业可以在有一定成绩之后,能够稳住基本盘,而不是“七进七出”,或许我们花钱买来的手机就不会这么“短命”了。如果最忠实的用户面对的不是更优质的产品,而是疯狂加速的镰刀,短暂增长之后的失去人心就是可预见的了。

精彩资讯报道,专业视频评测,尽在聚牛科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