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料到吧!动画被画出来之前,还得先靠“写”的

我分享了许多关于动画制作过程中有趣的事情,例如原画的部分,例如分镜的部分,设计稿的部分,大家都会觉得,做动画,无非是靠“画”,没有画面,不成动画。这样说是没错,但是其实很多人没有注意到,为制作动画动画打下了坚实基础的部分,也就是造楼的时候打地桩的时候,其实需要的还不是“画”,而是靠“写”的——没错,动画制作的最初,需要的其实是文字的力量。

动画就是一个转换文字成为图像的过程

动画企划的最初,一定是写一个文字报告一般的企划书,说明整个动画企划的理由,做足市场的调查,要让出资人信服你去动画化这部作品的原因,而一切的一切,也会在最初,以文字的形式来展现,例如在企划书里要写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告诉看企划书的人,这是一部什么样的动画,从头到尾讲的什么故事,登场的角色有哪些,虽然不需要做剧本一样详细周密,但是最初的最初,还是需要一个准确的语言表达,所以制作动画,可以说文字,是优先于图像的。

而之后的过程,其实也是围绕着“将文字转换成图像”来做的……例如先写剧本,再根据剧本来画分镜,这,就是一个将文字图像化的过程。

在画分镜之前,需要创作的是剧本

很多朋友都以为,动画就是把脑海里想的内容画出来,但其实,脑海里想好的内容,首先先用文字记录,然后处理成可以去实践的形式,那就是剧本。导演是看了剧本才来创作分镜的,画分镜的时候就需要了解故事需要表达的是什么,因此,最初让导演有了念想的,还得是文字的感染力。文字描述的景象我们看不到,但是画出来之后我们就能够看到,所以动画有着无限的可能性,这也是动画的魅力之一。

动画导演根据文字来画出图图象,不是简单的字面来做“翻译”,而是一种精炼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说厉害的导演做的出厉害的动画,有些完全一样的故事,会在不同的导演笔下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

像是《钢之炼金术师》,同一个公司,还做过2个完全不同的版本,演出也完全不同,原因就是导演不一样,他们在理解文字剧本的时候,就产生了不同。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的,“做动画最终看的是人”,什么人做什么动画,故事可以是同样的,但是不同人的理解,就完全不同,而这个理解的根本之源头,就在于最初的文字描述。

人设也根据剧本来哟

动画在做分镜之前,是先做了设计工作。这里说的是“人物设定”,准确说是“角色设定”,也就是角色的美术设计,角色的胖的、瘦的、方的、圆的、帅的、还是丑的,这都在这个步骤决定。而角色长什么样,一般来说不是看角色设计师的心情,而是角色设计师阅读了剧本后,根据剧本描绘的形象做的设计。

有些美术设计,可以反应出文字的描绘,例如“尖嘴猴腮”,“狡诈的嘴脸”等,感觉是不是特别形象,这样也有助于角色设计师来设计角色。

为啥《哪吒 魔童降世》里的申公豹就是一副奸诈的德行,我想,和最初创作的文字描绘里,肯定有很能展现这种奸诈模样的话语。

如果是原创动画的原创角色,原画师的想象空间会更大一些。

像是《中二病也要谈恋爱!》中的原创角色凸守早苗,就是动画版的原创角色,来丰富作品的配角,设计师池田和美就说,她是根据名字里的“凸首”来绘制了一个大大的额头……但是绝大多数角色的感觉,都来源于剧本本身。

背景美术也依赖于剧本

那么朋友要问了,背景美术的设定,是不是也要依赖于文字的描绘。没错。背景美术一样需要确定文字剧本的文字描绘,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过程,难得并不比把文字描绘的角色转换成动画里活生生的角色。这不仅需要美术上的职业素质,也需要对剧本文字的理解,以及宽广的想象力。

道具的设定,也需要剧本

既然背景、角色的设计都依赖于文字的设定,那么小道具,细节部分的绘画设定,肯定也需要依照剧本行事,例如女生的化妆镜啊,手上的小饰品啊,头饰的纹路啊,这些,都需要依照剧本描绘的角色的性格特征来设计,说到头,绘画之前,需要文字的考究。

动画剧本不是写小说

动画的剧本,它并不是小说,光是说故事是不够的,它需要考虑到镜头语言,需要考虑到场景的切换,需要考虑到影视作品的结构,需要考虑到角色的表演(日本叫做“演出”),说穿了,动画的剧本创作,不是给观众看的,而是给导演去创作图像的一个流程,所以说,并不是会编故事就完事的,需要足够的专业素养,所以并不是谁都能当动画的编剧的。

总结:

不少朋友会认为,看动画,看的不就是故事?看完我的文章,你应该开始理解到,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会这么认为了,没错,因为动画啊,它的本初是一段文字的描述,有了绘画才有了形体,所以说动画是一种多元的艺术结合,有电影艺术、摄影艺术、音乐艺术,当然还有文学艺术。而文字是归纳生活、社会的一种手段,当然也是动画创作的根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