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天马文学奖颁发,网络文学何时等来自己的“茅奖”?

网络文学诞生至今已逾20年,从一种网络表达和交流方式,发展为如今关涉影视剧改编、游戏、动漫、衍生手办等多领域纵深发展的文化现象。这一文学门类的发展中诞生了千万网络作家和数以亿计的读者,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文化领域的一座至关重要的城池。如今,在这座城池中,许多精品佳作正在脱颖而出,历经时光与受众的双重检验而逐渐进入“经典化”的序列。日前,在由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上海作协、虹口区委宣传部主办的第二届上海网络文学周期间,首届“天马文学奖”举行了颁奖仪式:血红《巫神纪》、齐橙《大国重工》、猫腻《择天记》、何常在《浩荡》、吉祥夜《写给鼹鼠先生的情书》五部作品获奖,其中既有现实主义力作,也包含了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玄幻题材。

■  颁奖仪式现场

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重镇的上海,也是中国网络文学的发祥地。这里聚集了全国最多的网络写手和文学网站,也诞生了多个“第一次”:如2015年的首届网络文学论坛,2018年的“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优秀作品”与上海网络文学周,2019年首次举行上海网络文学职称颁证仪式。如今,首届天马文学奖的颁发使得这一序列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表示,作为网络文学的领军城市,希望上海能够探索出属于网络文学发展的新道路,培养更多优质作家和作品,用上海的力量带动全国网络文学茁壮生长。上海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伟,虹口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强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

围绕获奖作品与近年来关于“网络文学如何经典化”的主题,颁奖仪式之后举行的研讨会上,多位网络文学作家、评论者展开探讨。

网络文学何时等来自己的“茅奖”?

现当代文学中,茅盾文学奖是长篇小说的一座“丰碑”。网络文学何时能等来自己的“茅奖”?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看来,如今天马文学奖的颁发,正是于此方向上的一种努力。“天马文学奖的具有特殊的意义,每届的评选积累下来,获奖作品起码是在几十万部中挑一部。这个奖是最接近于网络文学‘茅奖’的奖项。”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战略、大背景之下,读者期待更多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在而推出好的作品,根本在于创作本身的提升。“网络文学面临非常艰巨的任务,要推动各种方式去提升作品质量,这也不仅是网络文学的问题,也是整个当代文学的问题。就此而言,为网络文学做的事,也是为整个文学生态所做的努力,意义重大。”

在今天的某种意义上,网络文学可谓接续了自古以来通俗文学的历史传统,其中既有因为媒介形式造成的先锋性,也有内容和内涵意蕴积淀的古典性,因此看待网络文学的经典化,往往不能以某一种固定的标准来框定。“在网络文学发展的场域里,很多评价其实已经先行。”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学院教授夏烈表示,“包括市场反应、读者投票、榜单排行,以及影视改编等,其实这些都在促进网络文学的经典化,这已经是一个事实。而学者、评论家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施加自己的力量,将恰当评价标准运用于最终网络文学精品的产生,这需要非常重要的方式和适应时代的手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艺术衡量标准,和对作品综合水平的评判。”以他的判断,学者、评论家在网络文学经典化过程中的介入,是为了让这个场域更完善,让经典更经典。如本届天马文学奖中,就兼顾了时代标准和经典标准,“商业标准行不行?行。有用吗?有用,但是不标准。希望在未来,作家能够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佳作,在新的坐标当中,我们也会跟作家相互切磋,帮助作家能够找到自己新的定位,为网络文学的开放性结果、也为未来增加有效的作品。”

■  颁奖仪式现场,获奖作家血红发表感言

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的印象中,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来的很多作品,都是因为评价而产生的,“评奖是经典化很重要的方式”。而如今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学作品,相关奖项则稀少且类型单一。以他平日课堂教学和与学生之间交流的观察,在文学教育中,要进行审美的提升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网络文学的经典化也应该涉及网络的各种权利,并对于作家投入更多关注,“经典化的问题不止于经典化作品,也是经典化作家,这对于整个行业,包括整个网络文学在文学生态、文学市场中赢得社会尊重,其实意义很大”。

哪些作品真正成功赋形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从全球情况看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特别稳定的个性和民族精神,直接表现在大众文化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平表示。因此,在网络文学经典化的过程中,厘清的也许不单是关于“佳作”的标准,更是哪些作品真正成功赋形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并在读者层面取得广泛认可和共鸣。在黄平看来,网络文学的经典化无可避免地要经历被评价的过程,进入到类似于传统文学体制的运作过程,如在学校课堂中被分析、被评判等。但在给学生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他的实际感受在于网络文学的“有名作无名篇”,这也许是不少教育者的为难之处:“很多网络文学的作品非常有名,说起来脍炙人口,但是拿出其中的某一章来讲,是很难进入选本和课堂教学的框架的。比如《红楼梦》尽管很长,但是每一段都能单独拎出来讨论,能进入文学教育的体系中,这就非常有利于助推经典化。”

■  起点国际(Webnovel)页面

据统计,截至2019年,中国国内向海外输出网络文学作品10000余部,覆盖4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这一矛盾并非源于作家写得不够好,而是出自网络文学特殊的生产机制。由此,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副主任何弘所想到的,是如何建立网络文学评价标准的问题。他认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其实也是传媒发展的过程:在口头时代产生了诗歌,在手工时代诞生了文,印刷时代有了小说,如今网络时代的核心本质是什么?“最核心的本质就是改变了静态文本的形式,成为‘流文’,不再是静态、让你把玩的东西,而可能是一种陪伴性,这是网络文学最本质的特点。如何由此界定标准,这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非常有价值和意义。”对此,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网络作家许苗苗认为,这种渗透与流动,本身就是网络文学具备活力、能够不断生成经典的所在,“一部网络文学作品永远有很多版本,在作者、编辑、读者的共同推动下,这些文本不断生长和变化,这就是能够酝酿经典的所在,也让我们从媒介的角度更新了对于经典的认识”。

在上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许道军看来,选本如何读,如今可以依靠二维码扫描打开等技术方式实现,但问题依旧在于:文本到底怎么选?以五部获奖的作品为例,他所看到的是很强的文学性,以及同时具备的非常典型的网络性、在线性和类型性的特质。“这五部作品大多具有双重创新的特质,首先体现为传统创新,又对于各自的类型有了创新,绝大绝大部分都具有跨类型的特征。同时,也在自己本来的类型里面坚守了类型的主导品格,并且提升了叙述方法。对于所有成为经典之作必须回应的问题,这五部作品差不多都做到了,他们的获奖受之无愧。”就此,他认为,文学出现类型化不是弊端,而是文学成熟的标准,“文学不成熟,不可能出现类型化分向”。

经典化,是以创作参与构建人类整体精神

作为评委之一,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王祥在评选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种焦虑,“我得先履行我的职责,把适合的作品遴选出来”,但当恢复到一个普通读者来阅读网络文学时,他又是非常快乐和沉浸其中的。这种有意思的双重性,也是身为评论家面对网络文学时必须面对的问题:“你是作为网络文学的评委去看经典化问题,还是作为读者去评价网络文学?这是非常不一样的东西,是一直存在的问题。”作为一个人类个体,他经常在自己喜欢的网文作品中感受到一种共鸣:“当我们恢复到人类个体的时候,你会发现当个人的愿望、情感、情绪变化,我们的感知因为一种内在规律相互协调、相互共振的时候,你是快乐的,会从中获得很多收获。这在心理学概念里就是情绪的充裕,这个作品充分调动了你的情绪活动,你会觉得它非常好,跟你是同质化的。”

■  来自海外的网络文学原创作家们在中国的网络文学平台上写作,为中国的网络文学平台增添了更多国际元素以及中外文化融合发展的文学案例

因此他认为,假如失去体验者的角度去看待网络文学,就会错失网络文学真正的优长之处。而经典化的意义,恰恰是以创作对于人类整体精神构建产生重要影响,“传播广泛的作品不知不觉地影响了许多中国人,和全世界那么多人,并逐渐拓展,这个影响是巨大的。我们要真正看到网络文学的潜力在哪里,已经产生的作用在哪里。评价体系要跟得上网络文学的发展,才能为网络文学真正的经典化帮上忙,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副院长肖惊鸿所言,在网络文学发展20年之后,是时候梳理其进程了,这其中有一部分经典化的“抓手”,如在百年中国文学中包括评奖和出版在内的一些长效机制。其实,相较于网络文学前十年“肆意生长”的姿态,2010年开始后,为什么一种经典化的声音会愈加引发关注?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研究员马季认为,这与手机阅读、3G开始普及等媒介技术的发展不可分割,“从研究者的角度来讲,文艺可能是一种形式,我们更关心背后的文化”。以网络文学所催生的整个文化生态网络文学主流化、经典化的研究,在马季看来将迎来长足发展,其中不可能是一个人的成功,而是一个团队坐下来共同探讨、为作品定位,也是从文字角度拓展到其他介质,将所有延伸形态共同纳入范畴的讨论,“最终来讲还需要开拓视野和思维,用更广阔的眼界来面对网络文学。在这个过程当中,有自我的成长过程,也需要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来提升研究对象内在的艺术价值,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 上海市文学创作系列网络文学专业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日前公示,十位网络文学作家获得2020网络文学专业中级技术职称,其中年龄最小的仅24岁

“经典化是一个过程,不一定是一个结果,这其中包括阅读、对话、评奖和各种各样的研讨、评论,以及听取读者意见等,它是一个流动的东西,说到底,是时间的故事。”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评论家李伟长表示。与他的想法类似,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委员桫椤认为经典的判定一定是在时间长河中经过不同代读者的认同,“最终达成的一种结果,对人类的精神世界产生重大影响,这个影响不是一代人,肯定是数代人的积累”。其间,他以网络作家身份自问:“我们面临的根本问题、以及我们能做的,落在作家身上,就是在创作时有没有经典化的思维?只有打动了一代读者,才能打动下一代读者,一代代地延续,才能出现经典化的作品。”

网络文学周期间,召开了为期三天的全国省级网络作协负责人组织建设研讨班,血红、蒋胜男、管平潮、阿菩、何常在等多省市网络作协组织的“领军”人物参会。参加本次研讨班的成员分为三组,用两天的时间围绕“如何提升创作质量”和“如何提升组织领导能力”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颁奖典礼举行后,还分别于朵云书店旗舰店与建投书局举办了天马文学奖获奖作家、评论家、读者见面会,获奖作家与评论家娓娓而谈,就作品与网络文学发展提供了许多鲜活观点。

新媒体编辑:张滢莹

配图:主办方图、资料图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