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学者冯志亮解析吴姓发展历程与前世今生

  吴姓是中国第八大姓,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安徽、当今吴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总人口大约有2680万。

  得姓始祖泰伯。姬姓,吴氏,春秋时期吴国首位君主,商末岐山(在今陕西)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长子。太王欲传位季历及其子姬昌(即周文王),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泰伯乃与二弟仲雍让位三弟季历而出,逃至江南荆蛮自创基业,建勾吴古国。周武王即位后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支庶子孙不忘亡国之恨,便以国名“吴”为氏,并遥尊泰伯为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说文》注解:吴,是姓,也作地名吴的本义是大声说话“吴"字是由旧字一体“吳”而来,楷书体吴字缘自小篆体吴字,小豪体吴字承接了金文吴字,而甲骨文中的吴字,乃是一个倾斜着脑袋的人,正在手舞足蹈地大声说话的形状。

  金文仅仅将口移到一旁吴作为地名专指江浙,这是一个借象形的会意字。古代中原人对江浙一带人的语音不好理解,只有依赖他们的手势和大声强调才能沟吴字甲骨文通,吴氏族族徽的形成与此有关,早期吴氏族活动过的地方称为“吴”,在此建立的国家称为吴国,最终成为姓氏。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吴姓的渊源由四大支组成:姜姓,吴回氏族,姚姓和姬姓。

  第一支源出姜姓。黄帝时代的吴部落以骑虞为图腾,解释为吴,作为氏族之名。驺虞是大一种古兽,其声音十分洪亮。吴氏族属于炎帝部落,姜姓,活跃于今陕西陇县陇山之东的姜水旁,所居之地称吴山。

  炎帝时代的吴权是吴氏族的首领,其后裔吴枢是黄帝的生母。炎帝和黄帝同为古羌人的两大分支,互相通婚,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夏朝时,姜姓吴氏族随夏族东迁到观津,即今河北武邑东。曾与神射手后羿比射的吴贺是其后裔。姜姓吴氏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

  第二支出自吴回氏族。黄帝的后裔颛顼,颛顼之子称,称的族人分布在今河南汝河地区。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在舜时代先后任祝融氏。祝融氏是古代掌管火种的首领之称谓,在氏族中有极高地位和权力。祝融氏黎有罪被诛,吴回继任祝融氏。

  吴氏族居于姜姓吴的故地。夏朝时,吴氏族沿渭水北岸东迁到山西平陆的吴山。商朝时,吴氏族一直活跃于北方,首先沿黄河而下进人河南新郑地区。后东迁到濮阳雷泽之西,最终到达山东临朐东北朝阳古城,史称王吴。

  商末的吴伯乃是这支吴回氏族的后裔。这支吴姓有4000多年的历史。

  第三支源自姚姓。舜部落是东夷族的一支,舜接尧之位而居中原。古据古吴之地,即今山西平陆吴山之旁的历山,史称有虞氏。夏禹接舜之位建立夏朝,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即今河南东部的虞城。姚姓虞国一直作为东部的重要方国而存在,商朝时国亡,子孙以吴为氏。

  秦末安徽宿县大泽乡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首领吴广就是姚姓吴的后裔。这支吴姓有3500年的历史。

  第四支出自姬姓。产生于周初,也称周族姬姓吴,是吴姓中最重要的成员,影响最久远,人丁最兴旺。

  商末周文王之祖父古公卖父封长子太伯于陕西陇县的吴岳,封次子仲雍于陕西武功西的雍原。不久太伯与仲雍率领周族姬姓吴氏族一起出奔荆蛮,进陕西秦岭南之商县,穿湖北人湖南衡山,经江西清江吴城,渡永修,沿长江而下,迁江苏江宁、镇江,涉常熟,历经四代最终到达江苏无锡东的梅里。仲雍之曾孙周章建立吴国,亦称句吴。

  公元前585年,寿梦正式称吴王。春秋后期,吴国曾一度攻破楚国,北上与晋国争霸,称雄于东南,公元前473年灭于越国,吴国的子孙遂以吴为氏。这支吴姓主要活动于华东一带,随后向中原、华北和华南繁衍发展,有2600年的历史。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吴姓中融人外族的事件稀少。宋朝以后才出现北方外族改姓的事件:北宋的西夏国党项族有吴姓,元朝的蒙古人中有吴姓,清朝满洲八旗乌尔锡氏、乌拉氏、乌苏占氏、元札喇氏,乌雅氏、乌苏氏等氏族集体改姓吴。

  南方地区的汉族中融人外族基因的事件主要发生在明清时期。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秦汉时期,吴姓主要活动于江苏、江西、安徽,其中一支北上山东,西进山西,南回湖北,后又返江西。汉初,吴芮被封长沙王,他的后代在湖广和中原地区形成吴姓的重要望族。

  魏晋时期,由于长沙太守孙坚的夫人是江南吴氏,其子孙策和孙权在江东建立吴国,吴姓在江浙川海吴29地区更是快速发展。

  唐朝是吴姓在南方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唐初吴姓已进人四川,随后由江西南部进人福建和两广唐朝中叶,吴姓的足迹已踏人越南,在越南建立了“吴朝”。

  从此,吴姓群体在南方的发展更为迅速,当代两广地区吴姓人丁兴旺与越南的“吴朝”的建立有直接的关系。元朝,吴姓首次进人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吴姓大约有17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2%,为宋朝第八大姓。吴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吴姓人口的13%,主要分布于江西安徽、山西、浙江、山东、福建,这六省吴姓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南、江苏、湖南四省,约占吴姓总人口的25%。全国形成了以江西为中心的吴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吴姓大约有23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七大姓。吴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宋元明600年中吴姓人口总增加率为35%,净增加60万。浙江为吴姓第一大省,约占吴姓总人口的19.8%,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西、江苏、福建四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61%;其次分布于广东和安徽两省,集中了吴姓总人口的16%。

  宋元明期间,吴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和四川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皖、闽两大块吴姓人口聚集区。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吴姓人口约有2680万,为全国第八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主要分布于广东、江苏、安徽三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23%;其次分布于四川、福建、浙江、江西,贵州、湖北、湖南河南、广西九省区,占吴姓总人口的46.5%。广东占吴姓总人口的9.8%,为吴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华南、华东、川鄂贵湘三大吴姓分布区。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和堂号

吴姓重要的郡望有延陵、渤海、濮阳、陈留、汝南、长沙、武昌、吴兴八个。吴姓的堂号除用以上郡望外,重要的还有三让,让德、种德,世德,仁德、至德、秀聚、忠义等“三让”堂号典出吴姓远祖太伯和仲雍三辞王位传说。

  传说周太王古公亶父年事太高,想传位于孙子昌,但是昌系三子季历之子,很有顾虑,忧心忡忡。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知道父王意思之后,便相继向父王表示自己无意做继承人,这为“一让”。接着,他们以上山采药为名,故意出外避让,为昌立为继承人提供机会,此为“二让”。

  周太王逝世时,太伯和仲雍回来奔丧,三弟季历又以王位相让,他们再次推辞,并远出东南吴地不再归来,此为“三让”。圣人孔子对“三让”之传说十分赞誉,称“可谓至德也”!

  2、吴姓楹联

  治平称最;让德留芳。

  清操绝俗:画圣留名。

  鹰扬虎视;剑气玉光

  八闽孝子裔;三让帝王家。

  孙子能教宫女;文箫幸遇仙姝。

  休逸住延陵支分西土;富饶迁石里派衍东山。

  3、族规家训

  本族旧例,元旦,冬至,除日三祀,本族贫富不等,世态炎凉,多趋富远贫,此人情之常。凡富家有丧,虽不讣而莫不往吊冥赀设祭奠者,贫家虽知,而亦不往吊,况于奠乎,一脉亲亲之义至此,荡然尽矣,良可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吴姓历代名人805名,占总名人数的1.77%,并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七位。吴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28%,排在第十三位;吴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2.54%,排在第七位;吴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3.16%,排在第五位。

  发祥于江南的吴姓,名人不绝于史:战国楚国名将吴起;秦末,朝农民起义军领袖吴广;西汉长沙王吴芮;东汉舞阳侯吴汉;三吴氏名人吴芮国魏文学家吴质;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唐朝画家吴道子,史学家吴兢;五代后晋名将吴峦;南宋名将吴价、吴璘,大臣吴潜;明朝小说家吴承恩,画家吴伟,医家吴又可;清朝平西王吴三桂,医家吴鞠通、吴尚先,植物学家吴其溶,小说家吴敬梓,篆刻和书画家吴熙载,画家吴历,吴友如,金石和文字学家吴大激;民国北洋军阀吴佩孚。

  八、寻根探源与宗族名胜

  游线一:河南省禹州市(吴道子故里)

  唐代杰出画家吴道子,是中古时期东方最有影响的大画师,史称“百代画圣”。其画线条道劲雄放,富有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吴道子故里位于河南省禹州市鸿畅镇山底吴村。村里到处可见吴道子遗迹,可闻画圣遗事。现存有十八彩石连环洞、圣人香炉等遗址和遗物。

  游线二:江苏省无锡市(泰伯庙、发源地)——江苏省苏州市(三山岛)

  (一)江苏省无锡市泰伯庙——上古时的吴国始祖庙吴姓发源地

  无锡,是先吴文化的发源地。3000多年前这里建立了长江下游的第一个文明古国——勾吴(即吴国),其都城就在梅里(今无锡市梅村镇),史称故吴墟,创建这个古国的是吴姓的始祖泰伯。孔子称他为“至德”,司马迁在《史记》里把他列为“世家”第一,他的事迹被历代史学家载入史册。

  位于无锡市梅村镇的泰伯庙,又名泰伯祠、至德祠,也叫让王庙。据说是在泰伯生前居件的旧宅遗址上建立的,初建于东汉,历代多次修缮,大部分建筑如今保存尚好。

  在一年四季都给人感觉湿漉漉的无锡,无论是梅园赏梅、太湖泛舟,还是惠山听泉、蠡园寻梦,总有理由让你在这里流连忘返。

  (二)江苏省苏州市三山岛——吴文化发源地

  苏州市城两南50余公里的三山岛为吴文化发源地,至今岛上的小姑村中95%以上的村民仍姓吴。在这个风景优美的小岛上处处可见吴文化的影踪,清道光年间的吴氏墓志铭仍然保存完好,每年的吴氏祀祠祭祖活动从未间断过。岛上风土人情非常淳朴,岛民多以花果为业,生态较为原始,是一个充满野趣和神秘色彩的地方。这里近两年才通电,是江苏最后一个通电的村落。

  游线三: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石邮村)

  位于南丰县三溪乡的千年古村石邮村,是一个以吴姓家族为主的村落。吴家祠堂中保存着完整的《吴氏族谱》。村中的主体建筑仍然是高贵而又破败的清末古建筑,家宅大多由“月宫”和“家堂”两部分组成。村中到现在为止还有头人,都是由吴姓男子承担。早先权势如天的头人,现今的主要事务就是管理傩戏班了。傩戏是石邮村最为著名的一道风景。相传明宣德年间,广东海阳县令吴潮宗回归故里,在石邮建立傩庙,组织傩班。至今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六,村中都要举行隆重的傩舞表演。分为起傩、演傩、搜傩、同傩四个程序,此时石邮村的夜晚,会沉浸在一派狂欢、神秘,而又不失庄重的气氛中。

作者:冯志亮,号渤海居士,别署集雅阁主人,河北秦皇岛人,佛教信徒。被誉为IT培训师、网络分析师、网络策划人、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曾编写《百家姓寻根手册》三百八十部,《姓氏填谱手册》两百余部,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