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大湖畔利见桥

利见桥,现名柳舒村,位于博兴县城南的湖滨镇。北距县城7.5公里,西倚张东铁路,东望205国道。
柳舒村碑

据村中《舒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舒氏祖自河北枣强徙此定居,取村名舒家庄科。后王、陈、郭、苗、初、赵姓相继迁栖,村庄日渐昌繁。村中有古老之乌河(与渑水在村西首交汇为一河,曰乌河)自西向东穿过。金皇统九年(1149年),高苑、博兴两县人工改道小清河。博兴段自县城北改道于县城之南,沿麻大湖畔穿湾头通济桥,东行经东风村(原龙王庙子)、柳王再南折进入舒家庄科,夺乌河穿村东去,原乌河遂更名小清河。

柳舒村东侧乌河段(原小清河)现状

据明天启年间邑贡生齐洪纪《水利说》叙:

小清河自西徂东,两岸如墉,水行脊上,四下低洼。间有田者,淫霖一布,稼穑卒瘁。况两岸善崩,时有不测之忧。几任知县视之,皆言势洼水便,大宜稻。时有县丞郑公安国者(浙江绍兴人),观其势洼下,黍稷菽麦,岁比不登。公佐政始,相度地宜,回籍招数十南人,如法引水秧稻。后因小清河水患侵淫,致岁丰岁欠。明崇祯初年,有翁公兆云莅任知县,即巡河履亩,叹曰:‘此宜稻之区也!在善导之者耳,乃称患哉?’随筑围数十里,以御末流之侵淫。沿河砌数石闸,导势保泰,时崇祯八、九年之业也。

时年舒家庄科村中小清河亦砌石闸,由生员赵喜贞、白三策等建,取名“利见闸”。为宜村人出行,邻闸东建石桥,亦曰“利见桥”。清乾隆三十二年重修利见桥碑载:“……因利见大人而名桥,因桥而名村”。“利见大人”者,取自《易经·乾》,“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因闸、桥名意深而吉,遂以桥名村,谓之“利见桥”。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时任山东巡抚张曜令登(州)、莱(州)、青(州)道台盛宣怀将其境内小清河取直,遂在利见桥村北四公里处挖现在之小清河。流经利见桥之小清河(与乌河、渑水合流)改道,原河逾742年后复名乌河。由此,今湖滨人仍称现小清河为“新河”。清代,因村中人丁渐稠,乌河两岸及村中柳树繁茂,又划西柳社所辖,故以乌河为界划村,以姓氏众寡名村。乌河之北曰柳白,乌河之南曰柳舒,但“利见桥”仍留俚语。
南河(老预备河)柳舒村内现状
柳舒村自古属泽地,乌河自西徂东,与村语南河(古预备河1718年挖)者,二水携手穿村而过,蜿蜒东行。村南有预备河(1965年新挖)、渔沟子二水,越村薄田亦自西向东,与乌河、南河相望而行。村中有“船道”纵穿南北,牵乌河、南河相衔,并于南、北两首各建一闸,以调两河水势。
船道南首,柳舒面粉厂东侧
村中乌河自古舟楫往来,东售煤炭、杂品,西贩海货、食盐,昼夜不息。“利见闸”于清中期拆除后建成水旱码头,东、西货物兼容。“利见桥”南侧,沿乌河之南岸有客栈、大同药铺、馒头铺、包子铺、烟酒糖食铺、杂货铺等。村中数条河、沟交错纵横,大、小沼泽遍布,水陆相连。河、沟中苇蒲丛生、轻舟穿梭,捕鱼载货,渔歌互答;岸上垂柳争翠,农舍掩映,绿意葱茏,鸟语花香,胜江南水乡。村中藕田片片,达数百亩有余。春天荷塘泛绿,蛙声共鸣;岸柳吐翠,婀娜多姿;桃红柳绿,景色宜人。盛夏芙蓉似锦,清香四溢;荷塘月色,如梦如幻;岸柳依依,万木葱茏,遮天蔽日,勾勒出一幅灵动之风景画卷。金秋十月,莲藕出浴,香稻满舱,蒲苇登岸,欢歌笑语,景羡八乡。数九隆冬,雪花飞舞,寒风呼啸,藕塘冰封;虽满目萧条,但乌河仍流水淙淙,舟来船往,纤号阵阵,情趣盎然。此时,家家编织,煮茶烹鱼,酒香弥漫农舍。
预备河柳舒村内现状
鱼沟子柳舒村段现状
柳舒先民临水而渔,依地而耕。自古鱼类丰饶,虾肥蟹壮。片片沃野,稼穑田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更有乌河码头相佐,致“利见桥”之“桥口集”更盛。集市以鱼虾及诸水产为主,辅以农产、杂货,且经久不衰。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柳舒村设棉花交易之市场,深秋时节,绵延数天。兼村中“三、八”大集,招四方商贾,八方宾客。村人受之熏陶,间或买卖,致物阜民丰。
柳舒村南北大道
时世变迀,沧海桑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人丁盛,丰水枯,沼泽竭,柳渐疏,众水断流。九十年代初,新村规划,房舍齐整,庄重大气。中心街楼房腾起,商铺林立。早市、大集尤盛,农、工、商、贸纷繁,硕果皆丰。村街直路阔,柏油浇筑;连建石桥,四畅东顺,抵205国道。文化广场朝夕健身,轻歌曼舞,显新农村之风姿。村民沐先人德泽,安居乐业,邻里和畅;勤俭互扶,子孝孙贤,漾齐鲁之风。
民国初年至1979年,柳舒村曾为西柳镇、柳舒镇、湖滨乡、湖滨区、见桥公社、湖滨公社驻地。故村内卫生院、邮电所、银行、粮所、采购站、供销门市部等机构齐全。
柳舒村现在的“见桥完小”
1927年,乡贤舒志忠创办公学,后为公立“见桥完全小学”(见桥完小)。召四乡学子,育八方英才。首创之年,即招录学子41名,为二区之大校,后誉为邑之“宝塔”。2001年,携四顺(东一、东二、西一、西二共四村总称)新建高标准之“见桥完小”,继承先德,荫蔽子孙。建校始至今90载,育四乡学子逾万名。
柳舒村支部书记王兆梓(左一,65岁)、退休教师舒毓秀(左二,84岁)、村老干部舒向梅(右一,76岁)向作者介绍情况
柳舒村古人以农为主,兼棉、林、果、苇、蒲、藕、渔等;辅以柳编、草编、刺绣等传统工艺;现兼有工业、木工、建筑、运输、粮食加工、铸造及众商贸业,尤以木工从业者众,获木工专业村之美誉。现居900余户,3000余人。
王兆梓(右一)、村干部舒天峰(左一,65岁)向作者介绍情况
因利见桥影响深远,故周围十里八村,邻县、邻镇之年长者,仍习惯称柳舒村为利见桥。
王兆梓(右一)、村干部舒在军(左一,62岁)向作者介绍情况
摄影:潘海兰
作者:舒立臣,山东博兴利见桥人。退休干部,大本学历,正高级职称。中国民协会员,省民协理事,原市民协副主席。先后在全国性、省、市专业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故事、报告文学、人物通讯、戏剧、小品、曲艺、评论等15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作品集、故事集4本,主编专著、故事集3部(本)。获国家级、省、市政府部门、专业团体一、二、三等奖近三十次。
(0)

相关推荐

  • 潍烟铁路项目柳杭村诸流河特大桥17号桥墩墩身浇筑完成

    潍坊讯    近日,由中国水电十三局承建的潍烟铁路柳杭村诸流河特大桥17号桥墩墩身浇筑完成,累计完成9根. 潍坊至烟台铁路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中沿海高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

  • 谭天宇:寻找济水与汶水的交汇处

    汶水是济水流域中最大的支流,那么它们是在哪里相交汇的呢?吴名凤的<南旺湖>一文为寻找这一交汇处提供了重要线索:"<禹贡>无导汶水之文,惟导沇水东流为济,会于汶以入于海 ...

  • 利见桥村桥口集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我的家乡利见桥(现柳舒村),坐落在博兴麻大湖畔的东侧,村名取自横跨村中间乌河上的石桥. 石桥始建于明朝末年,名曰"利见桥".石桥南北走向,三 ...

  • 麻大湖畔“打悠前儿”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清明节,又称寒食.在我们麻大湖一带,特别是一溜边河崖,尤其重视这一节日.这里的寒食,又分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和清明日,共四天.清明日就是清明节这一天,三寒食则 ...

  • 利见桥记忆:老屋 古桥

    上世纪80年代,父亲耗尽了他的全部积蓄,沿着当时村子里最为繁华的老街,在陡峭的乌河北岸边上打桩围堰,从远离村子十几里的地方用骡马车运土筑基,建起了四间南北通透的红砖瓦房. 房子的南面,父亲安装了一个探 ...

  • 利见桥“糖蘸儿”

    有次陪女儿逛超市,有个卖糖葫芦的摊位引起了我的注意. 只见不锈钢的案台上有个玻璃罩,里边放着早已做好的糖葫芦,一旁立着一条竖幅,上写着"正宗北京冰糖葫芦".我忍不住买了两支山楂糖葫 ...

  • 麻大湖畔话美食

    麻大湖区,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就地取材,美食随手而来. 麻大湖捶藕 盛夏时节,洗澡之余,随手从水底摸出三两个藕瓜,湖水中洗净,信手采一张圆圆的荷叶,包起藕瓜,恰到好处地捶上三五捶.打开,绿荷叶,白脆藕 ...

  • 拾忆麻大湖畔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200期 拾忆麻大湖畔 文/赵红 人谓"傍水依山好风光",我生在平原地带,没有山可以傍,所幸却有水可以依. 支脉小河缓缓流淌过村前,自西向东不曾变更过脚步. ...

  • 麻大湖畔“怪集”多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182期 麻大湖畔"怪集"多 作者:舒立臣 麻大湖畔集市分布图 麻大湖畔东起利见桥(现柳舒村),西至西闸村,全长20多华里,20多个村庄.别说外乡人,就是土 ...

  • 麻大湖畔同窗情

    作者:陈芳 作者简介: 陈芳,山东省博兴县湖滨人,滨州市淘家电副总经理.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滨州市诗词学会理事,滨州市滨城区诗词学会副会长. 2016年4月3日,博兴县湖滨中学85届初中同学首聚安柴, ...

  • 鲁北往事:麻大湖畔荡秋千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80) 阅读本号文章,请关注:jdlc2016 作者:初守亮 作者简介: 初守亮,山东省博兴县锦秋街道孟桥村人,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在<山东青年作家><齐鲁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