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电流型双脉冲跨周期调制Buck变换器研究

传统的开关DC-DC变换器一般采用脉冲宽度调制 (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技术实现对开关DC-DC变换器的闭环控制。PWM作为一种线性定频变脉宽调制技术,通过采用调整控制脉冲的占空比技术实现对开关变换器输出电压的控制。目前,PWM调制技术发展相对成熟,在电力电子工业界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对电源系统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以线性理论为基础的PWM调制技术在鲁棒性、瞬态响应等方面始终难以令人满意。非线性控制方法的引入有效地改善了系统的动态特性,解决了上述线性控制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此控制技术已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关注。

脉冲跨周期调制(Pulse Skipping Modulation,PSM)技术作为一种非线性控制技术,它自提出以来在工业界得到了广泛应用。相比PWM技术,PSM技术具有电路设计简单,瞬态响应速度快以及轻载时工作效率高等优点。文献[11]提出了DPSM技术,这种技术结合了PSM技术和脉冲序列(Pulse Train,PT)技术。其工作原理是根据开关电源输出电压与基准电压的关系来确定脉冲序列控制器对功率脉冲的选择,最终保证输出电压达到稳定状态。然而,文献中提出的电压型DPSM Buck变换器为单一电压环控制,该技术在电路启动时易产生电流过冲现象,必须加入软启动电路和过流保护电路对电路进行保护,因而增加了电路设计的复杂度。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电流型DPSM技术,该技术成功地消除了电路启动时的电流过冲现象,同时还保持了电压型DPSM技术所有的优点。

电流型DPSM技术是一种具有独特控制方式的简单的开关DC-DC变换器控制方法,目前还未见相关的理论分析以及动力学建模的研究报道。本文主要以Buck变换器为例,首先阐述电流型DPSM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推导输出电压变化量与负载电阻之间的关系;其次对工作于DCM的DPSM Buck变换器进行动力学建模与以负载电阻为变量的分岔分析;最后通过PSIM仿真结果分析和实验电路制作验证电流型DPSM技术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动力学建模与脉冲组合规律

1 Buck变换器的动力学分析

假设in和vn、in+1和vn+1分别是电感电流i(t)和输出电容电压即输出电压v(t)在时钟nT、(n+1)T时刻的采样值。根据一个开关周期内三种不同的电路拓扑结构,可得到不同状态时的时域解。

开关状态I:开关管S导通,续流二极管D关断。电路状态方程表示为Ldi/dt=-v+E、Cdv/dt=i-v/R,时域解为:

式(8)所描述的离散时间映射模型是二维离散动力学系统模型。由于电流型DPSM DCM Buck变换器在每个开关周期初始和结束时刻恒为零,因此式(8)所描述的模型可以降为一维离散时间映射模型,即有:

将电感电流IH、IL代入式(9)中,可得到:

2 脉冲组合分析

由式(10)可对电流型DPSM DCM Buck变换器输出电压的分岔行为进行分析。选择负载电阻R为分岔参数,变化范围为8.5 Ω~70 Ω,结果如图2(a)所示。

当R=RH时,变换器的运行轨迹与边界V2发生第一次边界碰撞分岔,控制器发出的脉冲序列由单个PH脉冲组合变为PH和PL脉冲组合;随着负载电阻增大,当R=RHL时,变换器的多周期轨断与边界V2发生碰撞分岔,同时与边界V1发生第一次碰撞分岔,变换器的运行轨迹出现了三种功率脉冲同时出现的现象,控制器发出的脉冲序列为PH、PL和P0脉冲组合;随着负载电阻R进一步增大,当R=RL时,变换器的多周期轨道与边界V1发生最后一次碰撞分岔,同时与边界V2发生碰撞分岔,控制器发出的脉冲序列变成为PL和P0脉冲组合。为了清楚地观察分岔现象和脉冲组合方式,图2(b)给出了R=15.56 Ω附近的局部分岔图。

图2(a)中,分别以V1、V2为边界,边界V2以下的离散点代表功率脉冲PH作用下输出电压的运行轨迹,对于介于边界V1、V2之间的离散点代表PL作用下输出电压的运行轨迹,边界V1以上的离散点代表P0作用下输出电压的运行轨迹。当R<RH时,负载较重,电流型DPSM Buck变换器只选择PH,变换器工作于周期1态;当RH<R<RHL时,存在μH个PH和μL个PL的离散点组合,则变换器工作于多周期μHL态;当RHL<R<RL时,则由μH个PH、μL个PL和μ0个P0的离散点组成,变换器工作于多周期μHL0态;当RL<R时,由μL个PL和μ0个P0的离散点组成,变换器工作于多周期μL0态。图2(b)中,R=15.56 Ω时,RHL<R<RL,变换器电路的序列脉冲由PH、PL和P0组成,此时变换器工作在周期4态,其组合方式为2PH-1PL-1P0。由此可见,电流型DPSM Buck变换器是一种特殊的离散型动力学系统。

实验验证

为验证电流型DPSM控制器的可行性,利用它控制的Buck变换器进行实验验证,对其进行试验验证。

利用PSIM仿真软件搭建电路模型,并且对电流型DPSM DCM Buck变换器进行实验研究。图3所示为电流型DPSM DCM Buck变换器在[10,70]区间内分别取R为11.7 Ω、22.2 Ω和43 Ω时v、i和VGS的时域波形。图3(a)中R=11.7 Ω,控制器输出的脉冲序列组合为2PH-1PL;图3(b)中R=22.2 Ω,脉冲序列组合为1PH-2PL-1P0;图3(c)中R=43 Ω,脉冲序列组合为2PL-1P0

图3中电感电流均处于DCM。图3(a)的输出电压纹波约为70 mV; 图3(b)的输出电压纹波约为60 mV;图3(c)的输出电压纹波约为35 mV。实验结果与用PSIM仿真软件搭建的电路仿真结果基本一致。

结论

本文提出了电流型DPSM控制技术,根据其工作原理,对其进行动力学建模,得出了输出电压变化量与负载电阻之间的关系。采用PSIM电路仿真和实验电路观察,证明了理论分析的准确性以及可行性。

电流型DPSM DCM Buck变换器的一个功率脉冲循环周期是由高、低功率脉冲及跨周期脉冲的数量及其组合方式决定的。分析得知,当R<RHL时,控制器为PT控制方式;当RHL<R<RL时,控制器转变为DPSM控制方式。随着负载电阻不断增大,控制脉冲组合中PH的比例逐渐变小,PL和P0的比例逐渐变大;当R>RL时,PH消失,控制器转变为PSM控制方式。电流型DPSM技术能够随着负载电阻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控制技术,使得变换器的响应速度更快,工作效率更高。

(0)

相关推荐

  • 干货 | 谈谈RCD的计算方法

    从漏感储能谈谈RCD的计算.反激变压器绕好后,漏感就完全确定了. 首先我们假定电路已经计算完毕,电源电压.连续或者断续工作模式.最大占空比.直流输出电压.匝数比等等均已确定. 漏感储能为功率开关管峰值 ...

  • buck电路原理

    描述 DC-DC变换器是指能将一定幅值的直流输入电压变换成另一种幅值的直流输出电压的电力电子装置,主要应用于直流电压变换. DC-DC变换器按照功能可以四种基本类型. 降压型DC-DC变换器,简称bu ...

  • 【学术论文】新型双输入Sepic直流变换器

    摘要: 在多输入的分布式能源供电系统中,采用多输入直流变换器替代多个单输入直流变换器,不仅能够简化电路结构.降低系统成本,同时可提高分布式发电系统供电的可靠性.提出一种新型双输入Sepic直流变换器, ...

  • 论文推介|孙江:跨文化的概念史研究

    跨文化的概念史研究 孙 江 本文原载于<读书>2020年第1期. 十年前,中国学界对概念史还很陌生:现在,概念史已然成了学界的香饽饽.提到概念史,首要明确的是,无论是作为研究领域,还是作为 ...

  • 【学术论文】基于5G切片技术的区域应急解决方案研究

    特约主编:朱雪田,北京邮电大学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端领军人才,现就职于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长期从事4G/5G移动通信技术与业务创新研发工作,作为项目组长先后负责多 ...

  • 【学术论文】小功率磁耦合谐振式无线供电系统的研究

       摘 要 : 针对传统接触式供电模式的不足,设计了一种小功率磁耦合谐振式无线供电系统,以此研究该系统的传输特性.主要利用电路耦合理论,建立系统的等效电路模型,并借助MATLAB仿真分析系统参数对传 ...

  • 【学术论文】基于Transformer模型的中文文本自动校对研究

       摘 要 : 提出将Transformer模型应用于中文文本自动校对领域.Transformer模型与传统的基于概率.统计.规则或引入BiLSTM的Seq2Seq模型不同,该深度学习模型通过对Se ...

  • 【学术论文】基于AI的5G网络切片管理技术研究

    导读:  "2019年是5G元年."2019年2月18日,上海移动和华为在虹桥火车站正式启动建设5G网络,计划在2019年内完成5G网络深度覆盖.时隔不久,在2月25日开幕的201 ...

  • 【学术论文】基于能力开放的5G网络切片管理研究

    导读:  "2019年是5G元年."2019年2月18日,上海移动和华为在虹桥火车站正式启动建设5G网络,计划在2019年内完成5G网络深度覆盖.时隔不久,在2月25日开幕的201 ...

  • 【学术论文】基于改进的证据更新工业过程故障诊断研究

    摘要: 工业生产过程的故障成因颇为复杂,一种故障的故障特征可能有多种表现形式,而多种故障又有可能表现出一种故障特征.因此单模型.单因素的故障诊断方法已显其不足.提出了改进的证据更新的动态故障诊断算法, ...

  • 【学术论文】基于目标多区域分割的抗干扰跟踪算法研究

    摘要: 针对视频序列中运动目标跟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目标旋转.遮挡.形变等原因造成的跟踪失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多区域分割的跟踪方法.主要通过将目标划分为多个部分相互重叠的区域,然后选择跟踪过程中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