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会战(八)排兵布阵 派兵遣将

日本侵略军轻易占领安庆,这有如给日本人打了一针鸡血。就在日军占领安庆两天后,日本御前会议即正式决定实施对武汉的进攻作战。

随即,日军大本营匆忙取消了2月份才刚刚制定的战局不扩大方针,将原定在1939年才开始执行的进攻武汉的计划提前实施。这说明,日军虽然早已有进攻武汉的计划,但中国军队的抵抗不力和一败再败,刺激了日本人的胃口。侵略者嗜血成性。其实,这样重大的计划调整,也给日军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例如日军第106师团,原本按照日军的动员规定,预备役人员在国内重新召集之后,需要进行一个阶段的恢复训练,但是由于要匆忙将这支部队投入战场,该师团并未进行这样的恢复训练,这也为第106师团日后在中国战场的作战埋下了隐患。

6月18日,日军大本营发布第119号大陆命令,正式宣布:

一、大本营准备以初秋为期,攻占汉口。

二、华中派遣军司令官应在扬子江及淮河正面逐次向前推进,占领地盘,给下一步作战做好准备。

三、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应确保占领地区的安定,继续执行原定任务,特别要求对占领地区内的残敌进行扫荡。另外,要策应华中派遣军的作战,为把敌人牵制在北方,应准备进行一部分作战。

... ...

同一天,根据上述命令,日军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分别下达了大陆指第161号和大海令第122号命令。陆军的要求是,“华中派遣军应利用安庆作战的战果,与海军配合,伺机占领黄梅、九江一线”。海军方面则要求中国方面舰队准备攻占汉口。

畑俊六大将

由于溯江而上占领武汉,日本海军也可以参与其中,因此日本海军早已跃跃欲试,急不可待。早在5月份,海军就开始调拨军舰和航空队,加强中国方面舰队的力量,并专门组成了扬子江溯江部队,以准备执行沿长江而上作战时的四大关键任务:开辟航道、破坏沿江炮台、掩护登陆及护航运输船队。

7月,华中派遣军作战主任参谋返回日本,就作战的关键问题与日军大本营协商,后明确以下事项:

一、9月上旬攻占武汉。

二、作战目的为要地占领,同时消耗中国军队力量。

三、第2军抵达光州之后,向信阳攻击还是向汉口攻击由当时情况决定。但第2军主要任务是牵制中国军队,配合第11军完成攻占武汉的任务。

四、第11军为主作战部队,主力在长江南岸行动。

五、9月上旬以前不要进攻武汉,之前要控制六安和九江一带,并从这两个位置发起攻击。

六、占领武汉之后,要向长沙附近推进,以策应广东作战。

臭名昭著的冈村宁次

7月4日,日军大本营全面调整侵华日军关内部队的编制序列。一是将第2军调入华中派遣军,负责淮河方向;二是成立新的第11军,负责沿江作战。华中派遣军可调用的部队达到了10个师团和1个旅团。

华中派遣军总司令仍然由畑俊六大将担任。此人在日军高级将领中还算是温厚和理性的,后来对天皇最终决定宣布停战产生过重要影响。

第2军司令官由日本皇族,东久迩宫稔彦王担任,町尻量基少将任参谋长。

第11军司令官由臭名昭著的冈村宁次担任,吉本贞一少将任参谋长。吉本贞一是鬼子中的顽固强硬分子,后来因无法接受日本战败投降的事实而自尽。

可以说,日军对担任进攻武汉作战的指挥官可是精挑细选,经过一番慎重考虑的。东久迩宫稔彦王和町尻量基都是日本皇族;而冈村宁次和吉本贞一也绝不是泛泛之辈。吉本贞一在陆军大学毕业时,因成绩优异,获得天皇恩赐军刀。这在日本军队中是极高的荣誉,这些军官也就构成了日军中所谓的军刀组。

东久迩宫稔彦王中将

自安庆失守后,中国守军的马当和湖口一线就彻底暴露在日军的直接攻击火力之下;而潜山一带的相继失守又使太湖、宿松一线也顿时紧张起来。面对日军接下来可能沿长江南北两岸同时发起的攻击,中国军队必须对防御部署做出相应的调整。

陈诚将军

就在日军发布进攻武汉命令的同一天,6月18日,中国第九战区正式成立,战区司令长官由武汉卫戍司令部总司令陈诚担任,奉命与第五战区协同,共同组织武汉会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因北伐旧伤复发,住院治疗,战区司令一职暂由素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代理。

张发奎将军

随后第九、第五和第一战区之间明确划分了各自防区的界限。其中,第九和第五战区基本上以长江和汉水为分界线,但是长江北岸的田家镇要塞区、团风、黄冈旧城以及汉水以北的汉口卫戍区划归第九战区。第五战区则以孟家楼-豫鄂边界-桐柏-明港-阜阳-新蔡-蒙城与第一战区为界,将淮河两岸和大别山南北麓划归第五战区。同时发布的作战指导方案,要求第九和第五战区联合进行保卫武汉的作战,重点立于外线,保证机动之自由,采取逐次抵抗,消耗日军,以换取至少4个月的时间。

白崇禧将军

6月中旬,中国守军各部队编成4个兵团,第1、2兵团隶属第九战区,第3、4兵团隶属第五战区。

6月9日,薛岳被任命为第1兵团总司令。与之搭档的第2兵团总司令,则由北伐名将张发奎担任。第3兵团总司令由有着“孙钢头”美誉的孙连仲担任。第4兵团总司令由李品仙担任。中国军队的选将工作也是煞费苦心,毫不马虎。就拿担任第2兵团司令官的张发奎来说吧。张发奎出身粤军,也曾是北伐名将,做过孙中山警卫团第3营的营长。北伐时期,他担任第12师师长,屡立战功。桂系反蒋时,他又率部北上,连战连捷,兵临武汉。“一二八”事变时,他曾到上海监督部队作战,自此认为,“中国今后之出路,唯有抗战之一途。”淞沪抗战爆发后,他出任右翼军总司令,积极主动地打击日军。尤其他指挥的炮兵部队,机动作战,神出鬼没,令日寇闻风丧胆。

孙连仲将军

方略已定,中国军队开始向长江两岸和大别山南北麓集结,主力将部署于长江南岸。但是,对于当时的中国军队来说,集结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徐州会战后,大批中国军队撤至河南、陕西、湖北和湖南境内整训和补充。一些地方军阀的部队,甚至整建制地撤回自己的地盘补充。除了缺少足够的交通工具以外,因为没有制空权,害怕被日军的飞机发现,甚至遭到轰炸,中国军队不得不选择黄昏后至夜间的时间段行军,这大大地影响了中国军队的集结速度。大部分中国军队,只有迈开双腿,与时间和日本鬼子赛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