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白居易是唐朝留诗最多的诗人,后世称之为“诗王”。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白居易的词也是一绝。
他曾创作了史上第一首《长相思》,词浅意深,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
全词如下: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本是唐朝的教坊曲名,出自《古诗十九首》的“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后世多有诗作,都是写离人思妇的相思之情,而白居易的这首词也是如此。
词的一开头并没有点明主人公,而是在结尾部分指出,构思精巧,画龙点睛,境界之高后人难以企及。
这首词的上半阙主要描写了两个常见的意象:山、水,看似写景,但其实一切景语皆情语。
悠悠的汴水和泗水向南流淌着,一直留到了瓜州的古渡头。
远远望去,江南的群山起起伏伏,好像凝聚着无限的哀愁。
汴水发源于河南,泗水发源于山东,它们在徐州相汇,通过瓜州渡口流入长江,奔向远方。
而吴山位于浙江杭州,是春秋时吴国的边界,后来多以此山指代江南群山,就像“吴山青,越山青”。
她的丈夫远行,随着南流的汴水、泗水,飘到了远方,而她的思念也如悠悠的流水,绵延不绝。
她想眺望远方,重重山岭却阻隔了她的视线,愁的不是山,而是她。
两个“流”字写出了河水的曲折婉转,也加深了一种低回缠绵的相思情韵,而“愁”和下文的“恨”都是全文的感情基调,相思的愁苦之情由此而生。
因为和丈夫分离,所以她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愁山恨水。
其实描写的都是女主人公内心的哀怨之情,婉转又形象,令人读后也是伤感不已。
如果说上半阙还比较婉转,那么下半阙便是典型的直抒胸臆了。
思念啊,怨恨啊,到底何时才会停歇,也许只有等到你回来吧。
又是一个黑夜,她登上高楼,倚着栏杆,望着皎洁的月光,愁思盈满了心间。
词的开头连用两个“悠悠”,突出了女主人公难以排解的哀思之情。
有思有恨,这是古代思妇的典型特征。
就像卓文君写给司马相如的《怨郎诗》,“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因为爱而不见,思而不见,所以才会恨,才会怨。
这里也是如此,“恨”的源头其实还是“爱”,所以她才会倚着栏杆,望月发愁。
也有人说结尾一句说的是等郎君回来后,两人相依相偎,倚楼望月。
但我还是觉得是思妇独自一人登楼望月,长夜漫漫,孤枕难眠,此时的她对丈夫的相思之情到达了极致,所以才会如望夫石般对月长叹。
明月高楼思妇,这是闺怨诗的常见意象,就像李白的《关山月》“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都是典型的离人思妇的相思之作。
整首词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悠悠的流水,点点的群山,皎洁的明月,和思妇无尽的愁思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营造了一种唯美又凄婉的场景,加上叠字的运用,使得整首词读来朗朗上口,别有一番风味。
后来这首词还成了电视剧《江山风雨情》的插曲,凄婉的乐音打动了无数人。
其实后人不是没人写《长相思》,只是珠玉在前,其他的虽脱胎于此,却难以青出于蓝。
正如《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所言:乐天此调,非后世作者所能及。
不知你怎么看呢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