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感悟

道德经

道德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部经典,但是真正能读懂的人有多少呢,可能大多数人跟我一样,认为老子道德经高深莫测,挺难读懂的,直到我接触到张清一校长对《道德经》的解读,才知道“道”就在我们身边,“道不远人,人自远道。”同时也知道了有帛书版《道德经》。借助于清一校长道德经的讲解指引下,浅谈下我对道德经第一章的感悟。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的感悟:

    道是存在的,道是可以解释的,道是可以体、悟、证、行的,但是道又不是恒定不变的道,是变道。道就存在在我身边,只是我忽略了,道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道是最普通最平实最真实的,作为人我觉得最应该关注的是生活之道,自然之道。“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这句话我最深的感悟:做人做事要遵循道,要看到本质,要思考生活的本质,要关注生活的根基,如果根基都没建好,怎么能生活的好呢,这就像盖大楼,如果地基没打好或者根基不够深,是不可能盖成高楼大厦的。

    实例一:“饮食之道”,我妈妈以前一直说“馍饭吃饱就行,其他东西都不用吃。”当然说这句话可能也跟当时的社会环境(物资缺乏)和我家穷有关系,当时我也没有太大感觉吃的多不好,都有的吃。我记忆比较深刻的就是我暑假回姥姥家(农村)住了一个月,天天早上喝糊涂(玉米糊),清炒黄瓜(姥姥家自己现摘的),我的脸上竟然有红晕(健康色)了,一回到我家(焦作市里),没多久我的脸又变成白白的没颜色了。也就是长大之后(2008年左右)才知道原来我们身体需要的是五谷粗粮,不是精细的白米白面。当然这么多年我也没少吃过方便面等垃圾食品,现在是都不吃了。我以前试过林光常的排毒餐,马悦凌的固元膏等,我个人感觉都是在吃法上下功夫,当然也有些效果,但我感觉好麻烦,所以都没有坚持,这也跟我自己有关,我当时根本没有意识到有”饮食之道“,只想别人告诉我怎么吃就行,我也没思考过为什么要吃。一直到2013年我怀孕,我看清一校长的有篇博文提到“饮食五谷为主,小米是五谷中的上品,人体最需要的是葡萄糖,”等。我才慢慢真正对我的饮食做调整,五谷杂粮面食为主,菜少量,水果少量,肉基本不吃,晚饭不吃或者喝点稀粥,一直到现在,身体也无任何不适。这就是我悟和行“饮食之道”的一个过程,当然还在行道中。我现在意识到“只要自己知道人体真正需要什么,就吃什么,饮食之道真的很简单”,或者搞清楚为什么要吃,那也很简单,吃是为了活着,而不是活着为了吃,我们很多时候为了满足自己的口欲,以为吃的越多越好,吃的越丰富越好,吃的越稀奇越好,什么都敢吃,什么都想尝试吃,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河里游的,例如大闸蟹、狗节(专门吃狗的),河豚,知了猴等;逢年过节大家互相送礼,送的大部分也都是吃的,我们老家那里诸如送牛奶、营养快线、好粥道等,本身送礼也无可厚非,关键是这“礼”都是精加工的,看配料明摆着是吃各种添加剂呢,可是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还是会吃呢,就是因为不关注吃的本质,可能也从来没考虑过为什么要吃,以及吃什么才是身体真正需要的。我妈那句“馍饭吃饱”其实某种程度上也说出了“饮食之道”,吃饭就吃最简单最原始加工的就好,因为离自然最近,人是依靠自然生存的,老子道德经中说“道法自然”,离开自然,还谈什么生存和生活呢,其实每个人都在自然之道中,只不过有人离道近,有人离道远而已。

   饮食之道是存在的,可能有人会说存在我怎么看不见呢,非要看见了才叫存在吗?您闭上眼睛看不见任何东西,那你周围本身存在的东西还存在的吧?对不同的人来说每个人遵循的饮食之道都不一样。但我个人证和行的饮食之道是以五谷为主,这是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一直是五谷粮食为主,不像现在很多人吃精加工的深加工的自认为是好的东西,结果吃的年纪轻轻一身毛病。当然了,每个人追求吃的目标不同,导致吃的道不同,我是为了吃的健康,吃身体所需,有人是为了吃的口爽,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当然导致结果不同,身体反应不同了,曾经有看到一篇新闻,说是某地一个捕蛇的人常年吃蛇肉,后来身体奇痒,痒的一刻都停不下来,只能每天泡在大缸里,才能缓解些痒。

    实例二:我们日常生活中,马路上有机动车道,自行车道,人行道,路上的人、车各行其道,您说我们是不是在行道呢?这机动车道,自行车道,人行道是固定的,但是对行道的人来说,这些机动车道、自行车道、人行道又不是固定不变的,是灵活组合的,因每个人要去的地方(目标)不同,使用的交通工具不同,他选择的路线不同,选择的车道不同。就像我这几天天天带我家妞妞去附近的大华行知公园玩,我每天走的路线都不一样,花的时间也有快有慢,但目的地都是公园,我路上遇见的人和事每天也都不同(变化,无恒的)。万事万物都有道,道的本质不依据我们人的意志而存在或消失,也不依据我们人的意志而变化,但是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变化的眼光去体道、悟道、证道、行道。话虽这么说,但我个人还是对变化、改变有时候很难接受,不知道为什么我内心总是希望习惯的事情不要改变,希望稳定,可能心理上认为改变是件“不好的事情”,但现在我不那么想了,改变变化,他是可好可坏,全在我的一念间。比如以前我曾经希望爱情永久,我和我相爱的人天长地久,后来我发现爱情这东西本来就是虚幻的,天底下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就更别谈爱情了,所以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很平常,我对我婚前和婚后生活觉得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2.“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感悟:

       名是我们人类方便我们认识世界而去命名的概念,是存在我们人类意念当中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名。

      实例一:我的名字叫闫海霞,但闫海霞是我吗?是也不是,因为全中国叫闫海霞的人多了。我是谁呢?我是我,又是非我,我不是单独存在这个世界的,只有当有参照物的时候,我的名才是名。对于我妈妈来说,我的名是“女儿”,对于我先生来说,我的名是“妻子”,对于我的女儿来说,我的名是“妈妈”;“女儿”“妻子”“妈妈”这三个名都是我的名,又都不是我的名(非恒名),看参照物是谁了,而且我还可以有很多名,假如我自己教我的女儿,那对我女儿来说,我的名又是“老师”。我突然发现我有时候想问题“我执”挺严重的,我执着于我的某种名,一直以来和我先生自己经营公司,有时候我对我先生说话,感觉像“事业合作伙伴”,不像“夫妻”,太搞笑了。而且我还执着“我认为好的东西(比如某个健康理念),别人也得认为好,也得按照我的来,别人不接受,我就想不通”,现在我知道是自己的问题,“我只站在我的角度看问题,我认为好的,别人不一定认为好,进一步说即使别人也认为我说的好东西是好,人家也不一定就非要按照我的方法来,条条大路通罗马呢。”现在有点能理解校长说的“千人千面”了。我估计大多数人都是“一人一面”或“一人几面”。也不知我这种理解对否。

     实例二:现在很多人穿衣穿鞋穿名牌,有时候一件名牌的T恤衫动不动几百元,名牌的鞋子上千块,可能心理上感觉名牌的东西就是好,质量好,样式好,什么都好。可是我们买衣服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保暖御寒吗?为了穿吗?不管您花几十块、几百块、几千块、甚至上万块钱买件衣服,最终都是穿在身上的,作用都是一样的,那都是“衣服”,发挥衣服的功能,这时候上万块的“衣服”已经从“商品”的名,变到“衣服”的名了,已经穿到身上了,但听到有人会说“我穿的衣服是什么名牌的,几万块啊,我穿的鞋是某某名牌,上千块哦。”这些人还执着于“衣服”作为“商品”的名,没有放下。

      所以放下对“名相”的执着,转而关注本质,可以发现自己的愚痴。像以前“石头记”的某句广告词“一个石头一个故事,世间仅此一件。”那时候听了感觉,哇,就这一件,多值得拥有和珍惜啊,好特别,好像专门为我定制的,我得买一件,没考虑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个石头,现在我想到这句广告词,这不明显是骗人的嘛,废话嘛,世间都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任何东西你都可以说成“世间仅此一件”,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与众不同的,不需要用那些外在的东西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

      中国人吃的热情一直都比较高,尝试各种吃的,西餐包括各种西式快餐也顺应潮流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偶尔也会尝试吃些,有次我和我妹给我妈买了份“披萨”带回去,我妈吃了后说“这有啥好吃的,不就是我烙的发面饼嘛,上面放点菜,做成咸的。”我和我妹说“那哪一样啊?人家那叫披萨,国外的吃法,好吃。”现在想来我太执着于“披萨”那个名了,本质上披萨就是面粉做的,上面放点菜,但是为了这个名,我付出的金钱远远超过了他本身的价值,一个披萨卖百十块钱,而一个普通的鸡蛋灌饼也就几块钱,但本质上“披萨”和“鸡蛋灌饼”没区别,因为用料基本一样。所以“名相”本身并不重要,关键是要透过“名相”看到本质,而我们大多人可能都过多的执着于“名相”本身。知道了这一点,在我日常生活中,我会有意识的多思考些事物的本质,而不是直接拿自己头脑中的概念去套事物,看来我这脑袋是僵化固话的太久了。不过好一点的是,我现在很少去超市了,一看超市里基本没有能买的东西,零食都是精加工的,不需要,饮料根本不能喝,都是添加剂。

   3.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段话的感悟:

     接着前面的道和名,无和有也是一种名,这段话的本义我理解是:无,是万物刚开始的状态,有,是天地万物的次序秩序。没有永恒绝对的“无”,虽命名为无,那是为了让我们观察到“无”的状态的变化无方,也没有永恒绝对的“有”,虽命名为有,那是为了让我们了解到“有”的状态的边界和局限性。无就是有,有就是无,无和有同出于道,不同名,本质是同一种东西,听起来挺深奥,但这开启了我们了解世界奥妙无穷的门。

   一阴一阳谓之道,一虚一实谓之道,一有一无也谓之道,但是阴阳又是合一的,阴阳是分不开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有无也是合一的,有就是无,无就是有,知道了有无合一,那就锻炼自己随时能关照到有后面的无,无后面的有,不要执着于有和无,老子还真的是知道我们容易犯同样的毛病,思考问题用固定的思维模式,我们就是认为有就是,无就是无,认为有无就是真的存在的,但其实有无只是存在我们的概念当中。

     生和死这两种状态是本身一直就存在的,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只不过当我们人类认识到这两种状态了,给他命了名叫生死,本质上也是从道而出,生和死是同一种东西,假如人当时把“生”命名成“死”,把“死”命名成“生”,那现在“生”的状态就是“死”,现在“死”的状态就是“生”。那我们还何惧“死”呢?是不是应该惧“生”了?大多人中国人都会有“怕死”这个概念,还很忌讳谈死,认为“死”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其实就是执着于“生死”的名相。我现在的理解死是一种状态,庄子说“方生方死”,生死是同时存在的,今天的你跟昨天的你就不一样,昨天组成你的身体里的细胞死了无数个,昨天的你已“死”,今天的你已“生”,就在当下,组成我们身体里的细胞就死了无数个,那不就是“方生方死”吗?写到这里,我想我能很坦然的面对死亡。

    “植物”是在我们人类给他命名以前就存在的,只不过后来我们为了方便认识世界而给他命了名“植物”,在没有给植物命名以前是混沌状态,强称之为“无”(但其实植物是一直存在的,也是“有”),有了“植物”这个名之后,又细分了花、草、树、木等,又分了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苔藓植物等等,还可以一直分下去,越分越细,奥妙无穷。

      自己的思维模式还不能一下子转过来,都是零星的断点思维,有时候想起来什么,好像觉得是想通了,过了一会,自己又想不通了,暂时老子道德经的第一章感悟先写这些,以后有新感悟了,还是有机会再写,真的像清一校长说的一样,老子第一章是总纲,第一章看懂了,领悟透了,其他后面的章节应该会很容易看懂了,第一章也给我开启了一扇学习道德经的奥妙之门。感谢清一校长的解读,感谢陈丽组织学习小组,让我们有机会学习道德经,感恩!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瞻阅有感感悟道的方法,修正认知

    原文 第十二章 四十九言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防.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清有感: 此章,本师圣德道祖:以阐述人之五蕴.六根,所感受 ...

  • 《道德经正解》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

    <道德经正解>总联: 大道专精原无二: 明德谦下本一心.(天地日月) 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 [联曰] 玄道始妙无欲观: 形名原微有志察. [古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 ...

  • 以诗解道|诗说《道德经》第一章

    诗说<道德经>第一章 道非道兮名非名, 天地玄黄兮唯道所生. "有""无"同根兮无中生有, 玄不可言兮向善而行. 附<道德经>第一章:道 ...

  •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 ...

  • 道德经第一章学习心得及感悟

    道德经  原文与理解: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理 ...

  •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背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 道德经第一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一章(道经) 第一段: ...

  • 道德经-第一章 有无之辨

    第一章 道经 有无之辨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如果有一本书,谈论圣王.天下.百 ...

  • 读《认知觉醒》第一章感悟!任何事情发生都...

    读<认知觉醒>第一章感悟! 任何事情发生都必然有其内在的原因,而笔者有幸能够偶然间读到一些网友在今日头条上发布的<认知觉醒>的读书感悟,恰逢自己处于一个迫切想要改变的时间点上, ...

  •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 ...

  • “众妙之门”在何处?能解决什么问题?(附《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道德经>, 一开始便探索起宇宙的源头, 提出了"道"."名"."无"."有". 却暗含"人& ...

  • 道德经第一章——道与名

    道德经是一本好书,里边充满了辩证逻辑思维,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很多年前,当我捧起道德经这本书时,我以为我懂了,其实半懂不懂.但里边的文字早早背诵,印在了脑海.很多年后,我以自己的看法写一下自己对道德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