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易混淆中药药性辨别-《药选》
苦药概论
苦药其性有二,其用有六。如火生苦,曰其类火,其味苦。曰少阴在泉,为苦化。曰湿淫于内,治以苦热;燥淫于内,治以苦温。此皆言苦之阳也。曰酸苦涌泄为阴。曰湿司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冷;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此皆言苦之阴也。至云其用有六者,如以苦发之,即麻黄、白芷、升麻、柴胡之类;以苦燥之,即苍术、白术之类;以苦温之,即附子、干姜、肉桂、吴萸之类;以苦坚之,即槐米、地榆、续断、诃子之类;以苦下之,即大黄之类;以苦泄之,即栀、柏、苓、连、木通、胆草之类。此苦药之大概也。
燥药比较
紫菀与桑皮、杏仁比较:桑皮、杏仁泻肺经气分,紫菀泻肺经血分。
杏仁与紫菀、桃仁、瓜蒌比较:杏仁与紫菀均可宣肺除郁开凝,一主肺经气分,一主肺经血分。
杏仁与桃仁俱治便闭,一治脉浮、便秘见于昼,一治脉沉、便秘见于夜。
杏仁与瓜蒌均可除痰,一从腠理发泄,故表虚者最忌,一从肠胃清利,故里虚者最忌。
何首乌与地黄比较:首乌苦涩微温,阴而不滞,阳而不燥,专入肝而益血祛风,兼补肾者,因补肝而旁及也。熟地甘苦微温,阴柔凝滞,专人肾而滋阴养血,兼补肝者,因补肾而旁及也。且地黄无涩味,故久痢阴虚不已者,首乌能治,地黄则不能也。
湿药比较
茵陈与大豆黄卷比较:茵陈发汗透湿,大豆黄卷健脾透湿。甘遂与大戟比较:甘遂泄经逐之水湿,大戟泄脏腑之水湿。
芫花与荛花比较:芫花性温,多有达表行水之力;荛花性寒,多有入里走泄之能。
寒药比较
附子与肉桂、干姜比较:附子温补下元,走而不守。肉桂温补下元,守而不走。干姜温中散寒,亦守而不走,但功专在中,不补下元耳。
干姜与良姜、生姜比较:干姜主温中焦之寒。生姜主散肤表之寒,且能止呕。良姜主温中焦,更能温上焦,心胃气痛者有神效焉。
荜澄茄与荜茇、胡芦巴、益智仁、破故纸、巴戟天比较:荜澄茄温肾治积寒。荜茇温肾散风止痛。胡芦巴温肾兼消导。益智仁温脾肾补火。破故纸温肾固气。巴戟天温肾逐风,强筋骨。
丁香与广木香、青木香比较:丁香温,胃其性燥烈。广木香温胃,其性温和。且丁香性降,又兼治呃之能。青木香疏肝气而不疏胃气,治少腹而不治胃脘痛者,更与丁香别矣。
苏叶与葱白比较:苏叶、葱白同入肺经,同治风寒,但苏叶散寒力大,葱白散风力大,为异耳。
豆豉与生姜比较:豆豉发汗除烦,生姜行痰止呕,亦发汗。
细辛与麻黄、桂枝比较:细辛为少阴经表药,麻、桂为太阳经表药,且开孔行水,为细辛独具。
风药比较
羌活与麻黄、桂枝比较:羌活治恶寒无汗,骨节痛而兼湿者;麻黄治恶寒无汗,绝无湿象者;桂枝治恶风有汗骨痛。
羌活与独活、防风、防己比较:羌活治寒湿在上、在经络;独活治寒湿在下、在经络;防风治风湿在外、在上,不能利湿;防己治风湿在外、在下,兼能利湿。
独活与豨莶革比较:独活治风湿,属表邪实也;豨莶治风湿,属里正虚也。
白芷与葛根比较:白芷治阳明风寒,葛根治阳明风热。
葛根与升麻比较:葛根治胃阳不升,能升津润燥;升麻治阳不升,能升气上行。
荆芥穗与藁本比较:荆芥穗治头顶风热兼眩,藁本治头顶风寒兼痛。
蔓荆与蚕沙、桑叶、菊花、薄荷、蝉蜕比较:蔓荆子治阳明风热在头部,偏散;蚕沙治阳明风热在皮肤,偏凉;菊花治风热在头目,偏气分;蝉蜕治风热在皮肤,偏气分;桑叶治风热在气分;薄荷治风热在血分。
防风与芜荑、海桐皮比较:同治风湿,防风以治风为主,芜荑以治湿为主,海桐皮则治湿重于风。
藁本与荆芥、川芎比较:藁本治太阳头顶痛,荆芥治血分风眩头痛,川芎治肝气不升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