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清明,今又清明,国家降半旗,我作《清明祭》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坔有一方文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岁时百问》讲:“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习俗甚多,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与春节、上元、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合称为中华民族的“时年八节”,清明节又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及冬至节合称“三大冥节”,与祭祀亡灵鬼神有关。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百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有文字记载的清明节历史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了。岁岁年年,每到清明,点点滴滴的追思便会如雨水般浇在人们心头。
今年的清明不寻常,大家自然忘不了自去年底疫情发生以来死去的同胞和为抗疫而牺牲了的英雄。因此,国家特在清明节的今日降半旗以表哀悼。
四月烟雨朦胧,景色优美,可我们总会在清明节的这天带着淡淡的悲伤。“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此时的柳丝犹如我思念逝去的亲人的情丝,我因此翻出去年清明的旧作,稍加修改,重发于此。
清明祭
李长贯(杏园秋雨)
庚子三月十二,乃清明。不忘初心,一如既往,此节祭祖,是为传统。昔吾虽于天涯,亦欲归返,扫墓跪拜,以寄哀思,以奉孝念。今岁疫情,吾宅家未出,于此时念多少亡灵因疫情而添,戚戚乎感阴阳两隔,尤思吾于天国之先祖、先父母也!
吾先祖父母,未及有其孙,皆因贫疾而相继早逝。吾唯闻先考生前言及先祖父母平生善厚苦辛,然不知其容也;唯闻其逝后葬于斯小西庄东椐树之侧,然今向东皆乡邻之所,何椐树坟丘之有?吾实无可知其墓地确切之处也。故每欲祭祖,咸于先考妣坟前,并一份先祖父母之纸钱,共焚之,且低祷喃喃,祈嘱带于先祖父母也。
呜呼,滔滔洪流,其势何阻?彼年,吾祖坟罹平,何独吾一家?赤县皆然也!时庙宇佛像尚难免受横扫,况坟丘乎?吾先考其时于世乃乡村之干,一方“土地”,亦在劫难逃,蒙冤受屈,困于牛棚,而浑不知祸及祖坟也。世事沧桑,时势难测,虽阴阳两隔,竟皆命于天,运无异也!
吾有二母,其贤其淑,誉满四乡。两母同庚,相敬如宾,情同姊妹。大母未有亲生,视吾若己出。吾之记忆,其平生省吃俭用,常以蕃叶充饥,土布裹身,偶得好食,必留于吾。吾生母纳鞋绣花,纺缝缀补,擀面摊饼,样样在行。其与大母同舟共济,共行善德,咸为宁可自者饿,不可他者饥,宁可自者冻,不可他者寒之人也。
吾父于丁丑年孟春初九卒,今若于世,百岁又五矣;吾生母于庚寅年亦为孟春初九故,倘于世,寿亦满百又二矣。其二者合葬于庄西垛吾私家高地。吾大母逝于甲子年暮春廿日,葬于屋后路北,其冥寿与吾生母同。念吾父吾俩母音容杳杳,却时时于梦恍若真切,生母去时唤儿乳名之声犹荡耳际,不忍撒手之情依于眼前。然毕竟人天远隔,纵有万语千言又焉可相诉?每念于此,便肝肠欲断,痛彻心肺,血泪沾巾!呜呼,吾父吾母,生而为英、为慈,逝而为灵,其同乎万物之生死,而复归于万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于其不朽者,后世之名德也!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父母坟地,梨花素白,菜花金黄,两墓碑虽埋土半截,然依可见一碑如俣,若先考磊落轩昂之仪;一碑晶莹,似先妣温柔慈爱之容。焚烧纸钱,纸灰环飞于坟地之上,似告慰于吾先父母。凝视良久,斯一方坟地,虽勿生长松千尺,灵芝九茎,然有如斯花丛相环,其东向有流水潺潺,立交如虹,万千气象,思之先考妣于此方可安息矣!设若近于何时难料,长于百年千秋不定,吾先父母坟丘安在?其意在天,不可知也,虽帝王将相又焉可知?唯灵永存,德仁流芳,代传光大,亦可慰也!
愿父九泉常佑护,想母含笑应宽怀。今非昔比,皆已向好。独虑及先祖、先父母操劳一生,辛苦一辈,未曾享福,及于甘来,却已驾鹤,而难禁悲怆戚戚,故拭泪执笔,拂涕撰斯文以祭,亦喻嗣不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