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十四课《故乡》教案 2024-03-29 11:18:54 9、故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掌握本文生字词。2、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理清本文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3、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自学指导一:比快速默读课文 自学指导二:比精彩回答问题。1、说说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又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2、梳理情节结构,讲讲每部分写了什么具体内容?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 ——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第三部分(78——88)写“我” 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3、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课文的内容,应用哪个字较为恰当?请简单说说理由。自学指导三:比精彩回答问题。1、故乡的环境在变,何以见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时隔多年,重回故乡,你能想像“我”渐近故乡时的心情是如何的吗?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第2段运用了什么描写?能体会其作用吗?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3、见到故乡时,我的感受是怎样的?用文中的话来回答,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本没有什么好心绪。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4、第四段说“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我”真的记不起了吗?在什么地方写有?找出来后说说“我”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美在哪时?这也是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何作用呢?第12段 少年闺土月夜刺猹图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景物等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2、掌握课文运用对比来表现主题的写作手法。自学指导一:比精彩回答问题。1、你怎么看记忆中的少年闰土?2、时过二十年,少年闰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小结:表层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深层原因: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可是由于它的不彻底性,封建主义仍然压迫着劳苦大众,还有帝国主义也在入侵中国,加上众多的苛捐杂税,造成了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观念)毒害,使闰土发生了巨变。3、生活在城镇的杨二嫂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她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说说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的作用是什么?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让她养成了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造成的祸害已经波及城镇。4、 小说怎样刻划杨二嫂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同:都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都写出了人物的前后变化。异:写闰土是先回忆,再眼前,因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已经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写杨二嫂则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这更符合杨二嫂尖利、泼辣的性格。自学指导二:比精彩回答问题。一、结合以下问题,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3 、文中点出哪三种旧的生活态度?文中说“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4、(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 (2)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1)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2)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5、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6、“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结合以上问题说说“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而失望。但“我”并不绝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关于主题: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 赞 (0) 相关推荐 闰土:晚年凄凉,与鲁迅一前一后病逝,如今后代的现状令人感叹 1954年,在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走进了一个意气风发.神清气爽的年轻人-- 而这座纪念馆看名字也知道,就是当地政府为了纪念鲁迅所建,此时正在招募纪念馆工作人员.而那个走进来的年轻人,不是别人,恰恰是鲁 ...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风景故乡人 ... 重温鲁迅的《故乡》,读来催人泪下,道出了生活的真相与人生真理 <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quo ... 教学好一篇课文不容易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二十多年了,越来越觉得教好一篇课文不容易. 拿到一篇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字词句段篇琢磨了半天,很多时候难以下手,讲什么呢?怎么才能讲得更好?不得不说,不少内容处在似懂非懂的状 ... 少年不懂鲁迅,如今才知道,我们都是闰土 小时候背课文,总以为自己是写<故乡>的鲁迅. 在社会上经历世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只是闰土. 1921年1月,绍兴. 鲁迅冒着严寒,回到阔别20年的故乡.他以为故乡依旧像当年一样美好,但没 ... 九年级上册四课《你是人间四月天》教案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2.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3.品味诗歌凝练 ...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微课 知识点 教案 课件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微课+知识点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知识点+微课 2.<梅岭三章> 知识点+微课 3.<短诗五首> 知识点+微课 4.<海燕& ... 九年级上册二十四课《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 24* 刘姥姥进大观园 学习目标: 1.疏通字词,了解文意,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 ... 九年级下册十四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14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 ... 七年级上册十四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2.过程与方法: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 ... 七年级上册二十四课《杞人忧天》教案 <杞人忧天>教案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从中接受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顺畅朗 ... 七年级上册二十四课《蚊子和狮子》教案 <蚊子和狮子>教案 上师大附中附属龙华中学刘卓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进一步了解寓言的相关知识. 口语交际训练的设计目标:揣摩人物心理,转换成语言表达.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怎么理 ... 七年级上册二十四课《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教案 <赫尔莫斯和雕像者>教案 教材分析:山东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四年制教材初一上册<赫尔莫斯和雕像者>这篇文章与<蚊子和狮子>在同一课之中,本课属于寓言故事体裁,向我们揭 ... 七年级上册二十四课《穿井得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2.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