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毛求疵说鯽鱼

在上海人的家庭菜谱中,河鲫鱼是最常见的鱼之一,烹制的方法和形式很多,如入酱油加适量的糖为“红烧鯽鱼”;在“红烧”的同时添加较大量的葱,则叫作“葱烤鲫鱼”;将河鲫鱼剖膛洗尽,在鱼肚里填塞肉糜,则又叫作“河鲫鱼塞肉”。总之,河鲫鱼的体形不大,而其味可佳。当然,上海人也有一些以河鲫而引申的谚语。河鲫鱼较小,野生河鲫体重一般不会超过250克,河鲫鱼的头也很小,但河鯽鱼头含有胶脂,口感颇佳,沪谚有“宁吃三拳头,也要吃只河鲫鱼格颗郎头”。“颗郎头”即“骷颅头",指人或动物的头。宁可被人打三拳,也要争河鲫鱼的头,可见其味之美了。
河鯽鱼的味道很好,但它鱼身小,鱼刺多,一般不宜用于酒水台面,也就是讲“勿上台面”的。旧中国的婚制中不限制一夫多妻,富裕的男人除了正妻之外,讨小的现象是很普通的,根据传统礼制,只有正妻才是家庭的主妇,也就是讲,如必须携妻子出席的社会、家族活动,只有正妻可以陪同出席,而妾是“勿上台面的”,不能坐到筵桌上的,于是,“河鲫鱼”又被比作“勿上台面”的“小妾”,因为小妾与河鲫鱼有相同的特点,被人(丈夫)疼爱有加,而“勿上台面”。当然,后来人们也以“河鲫鱼”调侃自己或他人的嗲而难看的老婆。
成熟的河鲫鱼体重不足半斤,首尾长在4~5寸之间,与“天足”(自然足,即不缠足)女人的脚板的大小和形状很相似,所以古人也以“鲫鱼”嘲笑“大脚娘姨”。《淞南乐府》是上海《申报》主笔杨光辅(字徴男,号心香)以诗歌形式唱咏上海的集子,约刊印于清嘉庆年间。其中一首咏:
淞南好,妓席听新歌。
武弁帮闲更小帽,文人避诱换新靴,客比鲫鱼多。
这里的“鲫鱼”比喻上海的歌妓。上海地方真正好,可以上妓院听妓女们新学会的新曲,军人们怕被人发现,脱下官帽换上便装,而文官和读书人怕被人发现,就不穿朝靴、学士靴,换上一般的靴鞋,“客比鲫鱼多”,即客人比歌妓多。
▲ 鲫鱼的结构,①背鳍,②尾鳍,③鳞片,④臀鳍,⑤腹鳍,⑥胸鳍,⑦鳃,⑧侧线
鲫鱼是我国常见的淡水鱼,全国各地都有,但是,《说文解字》中没有记录“鲫”字,不过收了另一个与“鲫”读音相近的“ji”(鱼+脊)字,说“ji,鱼也。从鱼,脊声”。后来的许多注本都认为“ji”字就是后人写的“鲫”字。河鲫鱼属鲤鱼科的淡水鱼,这种鱼的体形有一特点,就是背脊躬起,古人把这种脊梁隆起的鱼叫作“ji”是有其道理的。
我国各地的江河湖泊中都有鯽鱼。我读大学时,一位叫阅小益的同学曾经生活在嘉定的农村,暑假里,我们一帮同学就到他的家去玩,同学们找来些鱼钩到塘里钓鱼。有一位叫谢平安的同学从来没钓过鱼,竟然在野河塘里钓上了一尾估计有半斤的鲫鱼,他兴奋之下,当即将鱼装入一只盛水的塑料袋,并立即赶回上海,要把此快乐与父母同享。至今,我们还会经常提起此事。
鯽鱼是野生河鱼,味道鲜美,古人留下的歌咏鯽鱼的诗也不少,宋代梅尧臣《蔡仲谋遗鯽鱼十六尾,余忆在襄城时获此鱼留以迟欧阳永叔》中咏:
昔尝得圆鲫,留待故人食。
今君远赠之,故人大河北。
欲脍无庖人,欲寄无乌翼。
放之已不活,烹煮费薪棘。
诗人由鲫鱼而联想起分手多年的好友欧阳修。

▲北宋 刘寀 落花游鱼图 水墨设色绢本 255.3 x 26.4厘米 美国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藏

北宋诗人黄庭坚(山谷)的《谢荣绪惠贶鲜鲫》诗讲:
偶思暖老庖玄鲫,公遗霜鳞贯柳来。
齑血方看金作屑,鲙盘已见雪成堆。
黄庭坚大概不会宰鱼,收到朋友荣绪惠用柳条贯串的一串鲫鱼,突然想起自已原来的厨师宰鱼、煮鱼时的情景。
沈善宝,字湘佩,清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他很早就听说赵北口的鲫鱼肥美,当地厨师烹鱼也有独到之功,一次,他有机会到赵北口品尝鲫鱼,高兴之余写下了一段文字和一首诗:
赵北口之十二联桥,垂杨拂水,鱼艇参差,颇觉眼界一清而鲜鲫肥美,价又极廉,行客到此,莫不饱啖,此馔更宜于南人。
他的诗讲:
仆痛马瘁倦长途,今目登临乐有余。
寄语朱门弹铗客,从今莫更叹无鱼。
后一句套用了“弹铗歌鱼”的典故。据《史记·盂尝君列传》中记载: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齐公子孟尝君是一侠义之士,他以好客而闻名天下,许多侠客也投奔到他的门下,据说,到孟尝君处混饭者有三千人之多。一位叫冯谖的侠客也闻名而投奔孟尝君,他在孟尝君处混了一段辰光白饭而无所作为,孟尝君就派手下去看冯谖在干什么,手下回报孟尝君说:“这位老兄穷得很,手边只有一柄剑,他还抱怨这里的饭菜不好,一边用手指弹例,一边还不停地在唱“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怪在这里没鱼吃。孟尝君感到冯谖与一般的食客不一样,于是派人每天给冯谖鱼吃。后来,冯谖确实为孟尝君的事业立下了奇功。

▲鲫鱼大蒜,陶冷月1972年作,图片来自雅昌

鲫鱼原是野生河鱼,如今早已被驯化为养殖鱼,鱼的体长和体重有明显增加,而价格更是下降。前若干年中国市场中还有一种色泽比鲫鱼黑,个体也比中国鲫鱼略小的“非洲鲫鱼”,这种鲫鱼原产非洲莫桑比克,它的生长周期很短,约60天即可上市,被许多国家引进作为养殖鱼类之一。中国1956年从印度尼西亚引进,后来推广养殖。如今,这种“非洲鲫鱼”好像没有了。

▲1972年丹麦50克朗纸币背面上的鲫鱼,是丹麦画家Ib Andersen作品。

中国古代把鲫鱼写作“ji”,这可能与鱼的背脊隆起有关,而英文把鲫鱼叫carp,而carp在英文中的另一意义是挑刺、吹毛求疵,鸡蛋里寻骨头,这也许是鯽鱼的小刺太多,吃鯽鱼必须花点精力“吹毛求疵”,否则会被细刺住,这就是中西文化之差异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