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历史上的泂山九潭又新发现石刻和文献

福安泂山九潭又新发现石刻和文献

作者:刘世昌

时值初冬,位于福安康厝乡彭洋村的泂山九潭传出好消息,村两委对泂山九潭初步开发期间新发现“钓台”石刻。此为继“叠善岩”“天石”“翻素洞”石刻和《泂山九潭志》之后的新发现,是泂山九潭古迹的又一见证和珍贵实物,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同时,笔者发现日本内阁文库藏本《石仓全集》存录了有关泂山九潭的诗文,其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对进一步研究刘中藻生平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开发和保护泂山九潭胜景增色。今特整理成稿,公诸同好。

日本内阁文库藏本曹学佺《石仓全集》,明末刻本,半页9行,行18字,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据福建师范大学陈庆元教授研究,该藏本《石仓全集》卷数与《明史·文苑传》所著录《石仓诗文集》一百卷基本相符,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卷数最多,最为完备的曹氏诗文集本。

曹学佺(1574—1646),字能始,号雁泽,又号石仓、西峰,侯官县(今福州)洪塘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改为南京添注大理寺左寺正。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任四川右参政。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削职归里,在洪塘妙峰山下扩建石仓园,以文会友,结社谈燕。天启二年(1622年),任广西右参议,六年(1626年)被免职,后力辞不就,居家近二十年。隆武二年(1646年),清兵入福州,自缢家中,以身殉国。

笔者发现《石仓全集》中关于刘荐叔(刘中藻字荐叔,号泂山,福安苏阳人)的诗作,年代最早的是见于《石仓四稿·西峰六一草》中的《刘荐叔过石仓谈九潭之胜》:

一壑池之水,安能及九潭。

彼中夸峻绝,此亦具幽探。

艇子穿林过,禅宗指月谈。

世间惟幻境,了了是瞿昙。

该诗作于崇祯七年(1634年)八九月间。而在崇祯六年(1633年),刘中藻应顺天乡试,中举人,乞教职,被授予闽清教谕之职。估摸之前刘中藻与曹学佺可能未有深交甚至素未谋面,而二者与山木上人皆有往来。中藻过石仓园畅谈泂山九潭之景后,曹学佺则有感而发《泂山九潭歌为刘荐叔》:

长溪自昔生名贤,龙虎□让开元先。意有奇峰争放海,谁知巨石独撑天。天光白毫子数里,沿未已人登蔚蓝。中鸟坠空青里寻,橦度索俱无用一。任垂藤相罄,控侧足真凭,御寇危醉眠,直作华胥梦,山川不能语,水石闲相搏。枰置王质棋,箭驰叔卿愽。仙灵窟宅向称奇,五丁樵子何繇知。岁久玄功不自秘,好事刘生能得之。刘生睥睨索神物,把书但向山中读。兴来运笔兼运斤,不觉开山如破竹。一潭一潭数至九,始见潜龙静中守。龙潜亦在有无间,仿佛潭光色深□。高僧坐卧行与偕,山木为号土木骸。沙上溜文持似咒,研头岚气嘘成苔。刘生好禅仍侠骨,两都豪士相征逐。匡时三策陈万言,行卷九潭图一幅。君不见神龙,变化云雨甦尘寰,飞潜动跃如等闲,明君有诏搜丹穴,学士留题在碧山。

中藻至闽清任教谕后,则有更多时机与福州界文人接触,如曹学佺、徐兴公、陈磐生等等。自会参与结社吟咏,有曹学佺作于崇祯十年(1637年)七八月间的《雍伯舆挥使修葺北楼告成孟秋七日携酒落之赋得万壑松风夜观牛女渡河客为甬东周爰粲清漳廖又菁清流伍化臣修臣霍童陈倚玉长溪刘荐叔予社徐兴公倪柯古高景倩陈叔度郑尔调陈磐生安荩卿林懋礼主人则伯舆氏及予能始也分得平声转韵七言歌行一首》为证:

焰云层层凌高城,大火西流尚未平。

此际苍松蟠万壑,湖山表里俱分明。

丹楼版筑时将兴,邑中之黔慰庶心。

馈馌无烦草露宿,相歌自有松飚吟。

堂构虽新气象古,鸟革翚飞承百堵。

旧贯依然倣子骞,赏格应悬自宣武。

为言将军劳且苦,觞以落之饮我醑。

沓谷皆成鸾凤音,乔柯尽作虬龙舞。

金汤势壮无诸封,风水轮消赤帝驭。

祗恐涛生盛伍胥,欲渡宵深怯牛女。

为语大孙气勿阻,环佩珊珊向空举。

会合非艰转不奇,宁须泣涕深如雨。

君不见场中演出,木兰军粉黛何曾。

习师旅替父从征,赴玉关胡笳一曲。

边月午金甲无眠,鸟鹊飞明河历历。

照机杼此时若问,严君平汉人翻作梁人谱。

《送刘荐叔自梅溪之九潭》作于崇祯十年(1637年)八九月间:

一掬梅溪水,何如在九潭。

世情不堪语,波影与长参。

可叹彼江北,居然吾道南。

苏湖教授业,今岂属空谈。

《石仓五稿·西峰用六篇诗》则有绝句《发舟洪江至嵩渚》,共十首,其八备注为“寄刘荐叔”,应作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三四月间:

蕞尔闽清县,萧斋苜蓿寒。

应知塔影下,正照日光团。

“苜蓿”一词,源自薛令之《自悼》:“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保岁寒。”并为历代文人骚客传用。由此看来,刘荐叔于闽清任职间,也尝感慨时事或怀才不遇。

崇祯十二年(1639年)曹学佺作《刘荐叔九潭序》《送刘荐叔上春官序》,见于《石仓五稿·西峰用六集文部》。

送刘荐叔上春官序

或问于予,曰:梅溪二叟者,谁也?曰:闽清广文廨舍之双松也。然则县名梅溪何不梅其友,而乃松其叟,何耶?曰:梅溪之不有梅而有松,犹夫予之曩者逾梅岭之不见梅,而裵褢于古松树间也,然则何以二地之不有梅而有松耶?曰:世无百年之梅,而有千祀之松也。梅之傲雪凌寒见称于幽,人隐上若与松树同也。而其凌霄之干十丈之围,不以四时而改色,不以华实而漓真,则松之所独也。故三友之中列松于首,而梅再次之矣。然则子何以喻刘君荐叔之为人而宠具行耶?曰:荐叔之峨峨,其质谡谡,其姿有似于松者也。溉之诗书者深,阅之岁月者久,则松之所培植也;处为川谷之英,出为梁栋之用,则松之所期抱也。昔以君子而喻松,而兹以松喻荐叔,两者既相符合而不爽。荐叔呼松为二叟,叟亦呼荐叔为主人。传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又曰此物此志也。荐叔行上春官,其门人离经辨志之暇,休于松间者举酒布席,藉二叟以为别,而要一言于予导之。予读孔孟之书,夫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夫语仁义于扰攘之国,固为救时之急务;语仁义于昌明之世,尤为翼佐之常经,惟其经也,故可久也。松柏后凋,岂不益信矣哉!

“春官”即礼部的通称。“上春官”指举人上礼部考试。刘中藻于崇祯六年(1633年)中举人,崇祯十二年(1639年)进京。光绪版《福安县志》记载:“崇祯癸酉(1633年),举顺天乡试,乞教谕,授闽清教谕;庚辰(1640年)进士,授行人。”黄云师《刘中藻忠烈传》有载:“癸酉中京闱,庚辰擢春官上第,初授行人。”继而,中藻奉旨到辽东去犒劳将士。

又见《石仓六稿·西峰古稀集诗》中七律三首,作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社集薛孟笃斋头喜大行刘荐叔至自云中陈叔度陈磐生林异卿同赋》:

奉使乘槎到海涯,寻盟不作贵游夸。

柳烟尚驻三春节,榴火先燃五月花。

蓟北风尘迷去雁,常山阵势可成蛇。

不因丝竹能陶写,岂但桑榆景易赊。

《大行刘荐叔册封代府归省九潭》:

职列承明典礼诸,诗歌四杜辍朝参。

辉煌使节临三晋,迢迟皇恩到九潭。

松箓每烦僧补疏,竹林时与客清谈。

筹边偶及明妃事,汉塚青青当指南。

《送荐叔差满还朝》:

三山白社屡相招,万里青云望处遥。

盟尚可寻当异日,别何容易不崇朝。

廓清齐赵当皇路,效治唐虞即圣朝。

建白须公能已乱,予因黄发老渔樵。

又《石仓六稿·西峰古稀集文部》中见《题刘荐叔小像》:子不能以一日无僧,亦不能以一日无客,胡为乎独处于高梧之阴、瀑水之侧,岂其涵泳于性灵,研穷乎道妙而有得耶?盖可以居,可以群,有一言之善而必以致之吾君,斯其为天下之至文。

光绪版《福安县志》记载:“奉使犒师辽东,继封代藩,复命,而闯贼陷京师,中藻被掳掠。”从崇祯十六年的三首七律题目推测,刘中藻奉旨犒劳将士,而“至自云中(指从边关回来)”,有“归省九潭”。“差满还朝”应为县志记载的“复命”。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李自成占据北京,刘中藻回京被拘押却不降。之后,吴三桂攻入京城,刘中藻乘机归里,隐居在福安彭洋。

光绪版《福安县志》记载,泂山九潭,在彭洋。《学志》记载:“明刘荐叔读书处。尝筑石莲山房,径曲景幽。有联云:‘贫无四壁书千卷,富有九潭水一湾。’”今年3月泂山九潭等石刻以九龙潭摩崖石刻为名称,被列为福安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泂山九潭的开辟还有一位人物也功不可没,据《泂山九潭志》可知为释如融(号山木,浦城人)。黄缨的泂山记有提及释如融,猜测释如融入山时间为泰昌元年(1620年)至天启七年之间。于九潭开辟之前,释如融与曹学佺已有交游。

见于《石仓全集·听泉阁近稿》共有二首,《山木已订结夏闻其师兄病痫鹅湖亟归省视作此送之》(作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

同学即兄弟,山川何间焉。

在原真急难,坐夏辍因缘。

头怖无端走,心安即是禅。

鹅湖峰顶月,一倍出云鲜。

《二月十一日同山木珠泉二上人到妙峰赠新灯住持》(作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

佛会尚云早,为晴先一来。

憩于岩石上,尽见我池台。

旧枘重泉闭,新灯觉路开。

喜逢龙象侣,松杪踏苍苔。

《石仓全集·石仓文稿卷之听泉阁》作年为万历四十六年至万历四十七年,其中《妙峰寺募化钱粮捧诵华严经疏》曰:“今年偶有云游上人,号山木者,朝游石仓,暮辄宿于妙峰寺……因与山木、珠泉二上人造其寺而访焉……”

又见《石仓全集·林亭诗稿》一首,《山木上人结茅武夷过别》(作于天启二年,1622年):

武夷羽流壑,今亦多僧居。

习静渐空有,经行随步虚。

蝉声满林树,月影澹芙蕖。

君逐浮云去,予应恋敝庐。

又见《石仓全集·石仓四稿西峰六二草》一首,《送山木上人住持江山万竹庵》(作于崇祯八年,1635年):

岭上千枫紫,庵中万竹青。

挥毫成片画,嘿坐转多经。

鼎足三郎石,灰心二祖铭。

江花生笔处,回首是乡亭。

史海拾珍,期待更多有关泂山九潭诗文被学者、文史爱好者所识。

说明:

1、成稿期间,曾拜读福建师范大学陈庆元教授、博士生导师《晚明闽海文献梳理》等巨著,配图源自“六道”“军剑”美篇及网络等,特在此致谢。

2、限于个人学识浅薄,差错难免,祈望读者不吝赐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