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涉及六十万大军的豪赌,粟裕笑到了最后,却感叹:好险啊!

1948年11月底,中原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挥下,将国民党名将黄维手下的十二万大军围困于双堆集。

虽然黄维兵团已插翅难飞,但淮海战役能否大获全胜,还要看杜聿明集团在徐州将作出何种反应。

华野代司令员粟裕经过深思熟虑,断定杜聿明有可能采取两种对策:一是寻机突围逃窜,二是继续固守徐州。

考虑到此时蒋介石手中已经没有机动兵力可用,杜聿明极有可能放弃徐州。

而这恰恰是我军最希望看到的局面。原因在于,杜聿明若选择在城防坚固的大城市全力固守,无疑将使我军将其歼灭的难度大大增加。

粟裕与中央军委的意见不谋而合,但问题是,杜聿明究竟会逃往何处呢?

经过反复研究,粟裕列出了杜聿明出逃的三种路径选择:

一是走陇海路,由连云港逃往海上;

二是经两淮、苏中地区逃往北京、上海;

三是走津浦路以西这条路,绕过山区再往南逃。

粟裕认为,杜聿明极有可能会选择第三条路径,原因有三:

其一,这条路线的道路情况大大有利于重装备、大兵团运动;

其二,这样行动不至于跟被围的黄维兵团偏离太远;

其三,可与刘汝明、李延年兵团互为犄角,南北对进。

当然,杜聿明要走这条路是需要冒很大风险的,那就是他必须面对中野、华野两支大军的重点“关照”。

为什么粟裕仍然认为杜聿明会冒险走这条路呢?又有两个原因:

一是杜聿明自信过头,对自己的力量严重高估;

二是他若成功出逃,再与黄维兵团成功会合,将对整个战局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完全值得冒险。

当粟裕向中央军委上报自己的这一系列推断之后,得到中央军委的认同。在这样的情况下,粟裕没有了后顾之忧,决定按照杜聿明先向再往南逃这个路径来部署兵力。

然而,他刚刚开始调兵遣将,中央军委又发来电报,指出杜聿明最有可能向连云港或两淮地区出逃,要求粟裕采取针对性的部署,勿让敌军逃遁。

这不但否定了粟裕之前的推断,还让他尴尬地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到底坚信自己的分析,还是听从上级的指示?

这不能不让他在思想上产生巨大的压力!

粟裕只能对战局进行再三研判,最终他还是确信自己的看法是对的。他顶着巨大的压力,把华野大军的七个纵队调集到津浦路东西两侧,布下一张天罗地网,重点防范杜聿明集团走由西向南这条路出逃。

11月28日,杜聿明和刘峙自知已无能为力,做出了撤离徐州的决定,而他们选择的突围路径,恰恰与粟裕的推断完全吻合!

杜聿明也不是省油的灯,他还想出了一个先发起全面佯攻再“有序撤离”的疑兵之计。

自以为高明的杜聿明忍不住对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人吹嘘,只要按他的计策行动,不但能从徐州全身而退,还可以“以退为守”,把被围的黄维兵团解救出来。

他的一个重要依据是,解放军在每次大型战役之后,至少要休整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他们在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不可能那么快再发动大的战役。

自鸣得意的杜聿明毫不掩饰他对战局的“胸有成竹”,甚至在其母庆祝七十大寿期间,点上一出《空城计》的戏来给自己造势。

可是,他万万没想到粟裕并不像演义小说中诸葛亮对付司马懿那么容易。

11月30日夜间,杜聿明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亲自率领他的主力部队撤离徐州。

不料他们刚刚采取行动,粟裕手下的华野第十二纵队就已经攻占了徐州机场,并立即向粟裕报告了杜聿明集团的动向。

粟裕令旗一挥,华野各纵队立即分头行动,全力出歼敌人,打响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追击战!

他还别出心裁地下令网开三面,只堵一头。也就是说,无论杜聿明的三十万大军向东、向西还是向北逃,都悉听尊便,唯独不让他往南逃!不让他与黄维兵团会合一处!

可是杜聿明也不信邪,粟裕给他留出的三条生路他就是不肯走,偏偏要往粟裕已派出重兵围堵的方向走。

结果,华野大军在粟裕的指挥下,只用了短短五天时间,就将杜聿明手下的三十万大军一股脑地装进陈官庄地区这个天罗地网之中。

两边的主将都以极具冒险性的方式来采取行动,都有些在赌场上孤注一掷的味道。这场双方共计投入了将近六十万大军的豪赌(这还不算与之相关的黄维兵团),最终是粟裕指挥的华野部队全面胜出。

虽然粟裕笑到了最后,但他在捷报传来时,仍用非常后怕的语气感叹道:“好险啊!”

粟裕在晚年回顾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时,道出了当时最大的担忧:“虽然我们预料到了杜聿明集团的撤退方向,却并未估计到他们撤得这么快!万一让这三十万大军逃到了淮南地区,那后果不堪设想!”

好在杜聿明最终棋差一着,没能逃出粟裕设下的天罗地网,在这场涉及六十万大军豪赌中输光了一切。

所以说,很多军史研究者、军事爱好者把粟裕称之为“战神”,是不无根据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