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我们最有可能遇到杀人犯的地方。

随后的警方通报表明,男女双方为前任关系,因“情感纠纷”,男子“一时冲动”。当事男子在派出所写了保证书,双方都表示不再追究法律责任。男子在道歉视频中,还告诉广大男性,“不要冲动,该懂的都懂”。

事实上,当街拖拽他人的行径,甚至可能涉及故意伤害、绑架等刑事犯罪,保证书也并无法律效力,仅为不可靠的道德约束。“情感纠纷”与“一时冲动”不是合理化暴力行为的理由,但在过往的众多情感暴力事件中,它们却近似一道免死金牌,免去了施暴者的责任的同时,也让受害者更无望地禁锢于潜在的危险牢笼之中。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剧照

早在1992年,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Jacquelyn Campbell教授在研究弑妻案时便发现,至少70%的弑妻犯有伴侣暴力前科,所谓的激情犯罪仅为极少数,暴力对待伴侣是一种关系模式,不加干预,这种亲密恐怖型暴力只会层层升级,危及下一个受害者,甚至以一方的性命终结为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已正式实施五年有余,系统的反家暴机制却始终有待完善。在家暴处理实践中,本应更有效的社会救助措施如庇护所、人身安全保护令等缺席,主要依靠调解员个人判断的调解则被滥用、误用,而它的本质依旧是在维护“家庭稳定”的前提下,牺牲受害者。

《铁证悬案:真实之门》剧照

实际上,调解仅适用于危害程度低、偶发的家暴,而暴力等级可以也应当被具体化。同样的,家暴致死也分阶段,且可被识别与及时干预。在 In Control 一书中,前警官与公共保护教授Jane Monckton-Smith在研究了数十年跟踪、胁迫性控制与以杀人告终的家暴案后,创立了家庭谋杀案八阶段时间表,它包括嫉妒、口头虐待、跟踪、暴力史,乃至犯罪的幻想与排练等等,将能帮助警察和其他专业人士更好地处理涉及强制控制、家庭虐待和跟踪的案件。

Jane Monckton-Smith谈'The Eight Stages'
https://www.glos.ac.uk/content/the-homicide-timeline/

而八阶段时间表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长久以来,我们,无论是个体还是系统,对家暴是何等视若无睹,“如果我们有一个连环杀手,他们会得到大量的关注,恐怖分子也是如此。但家庭杀手呢?警察们并不急于处理家庭虐待,然而那里是他们最有可能遇到杀人犯的地方。”

在父权制社会中,性别暴力无处不在,女性是最直接也占绝大多数的受害者。与印象中弱小无助的受害者形象不同,美国社会学家W. J. Goode及随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对家庭的经济贡献超过丈夫的女性,遭遇暴力的可能性反而会增加。因为在这种情形下,暴力成为男性夺回家庭主导权的唯一资源。“有毒的男子气概”使得多数男性将两性关系扭曲成主宰与服从的不平等关系,而男性毫无疑问就应当是主宰者。

《铁证悬案:真实之门》剧照

与此同时,社会支持系统却支离破碎

一边是触目惊心的数字:在英国,每周有3名女性被其伴侣杀害;被男性杀害的女性中有一半以上是被现任或前任伴侣杀害的;受害者在报警前平均会被殴打68次。在中国,根据北京为平妇女权益机构的调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以来,截止至2019年12月31日,仅公开报道的涉家暴命案,已致死1214人。平均每5天,就有3名“拉姆”因家暴去世。

《天水围的夜与雾》剧照

一边却是对“完美受害者”的苛求,对家暴双方当事人心理与行为的缺乏认知,“你为什么不逃离”“你怎么可以原谅”等言论亦是对受害者的二次暴力。男性家暴受害者、同性伴侣家暴受害者等更是缺乏了解与帮助。

与其质问家暴受害者为什么不离开,不如想想他们应当如何逃离,他们是否可以成功逃离。如Jane Monckton-Smith在 In Control 中所表明的那样,如果建立正确的支持系统,并听取受害者的意见,伤害可以被预防和减少。家庭从不必然就是一个安全庇护所,家暴也从来不是家庭私事、情感纠纷,拳头不只是对个人的损辱,反家暴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家暴受害者的难以逃离恰恰是对充斥性别暴力且缺乏完善支持系统的社会的无言控诉。

7月方所选书,让我们从 In Control 读起。

7月方所选书

线上问询与购买,请戳:小助手

0 1

In Control

作者:Jane Monckton-Smith
出版社:Bloomsbury
方所广州店/成都店有售

在英国,每四天就有一名妇女被其伴侣或前伴侣杀害。家庭凶杀案是一种普遍现象,以至于人们对飙升的数字不是震惊,而是感到疲惫不堪。三十年来,作为一名前警官和国际知名的公共保护教授,Jane Monckton-Smith教授一直在为改变这种状况而奋斗,并培训警察和其他专业人士如何更好地处理涉及强制控制、家庭虐待和尾随跟踪的案件。

家庭凶杀案在传统视角常常归结为“激情犯罪”,但事实上杀人犯是不会突然失去控制的。Jane Monckton-Smith教授的突破性研究,列出了家庭谋杀案时间表的八个阶段,这些阶段标明了胁迫性控制者如何转变成杀人犯。在这其中是有毒的“男子气概”,所使用的工具是羞耻和恐惧,而且媒体和司法系统也远远没有摆脱对男性和女性社会角色的性别歧视。本书中讨论的虐待行为在全世界都能看到,令人心痛的是目前为止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而且也绝对没有短期能得到的答案。

0 2

Minor Feelings: 

A Reckoning on Race 

and the Asian Condition

作者:Cathy Park Hong

出版社:Profile

方所广州店/成都店有售

作为韩国移民的女儿,Cathy Park Hong在美国的成长过程沉浸在羞耻、猜疑和忧郁之中。后来她明白,当美式乐观主义与自我现实相矛盾时,就会出现这些 “细微感受”(Minor Feelings),它是由日常遭遇的种族编排方式和不断被质疑或被否定的刺激构成的。

“在大众的想象中,亚裔美国人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被非裔美国人所不信任,被白人所忽视,除非我们被白人利用来压制黑人。”关于种族主义的事实是,大多数时候它并不是以暴力方式表达,相反许多亚裔美国人体验到的种族主义是在接受和包容的外衣下,被反复提醒“英语说得真好”。

Cathy把她自己的故事作为一个切入口,她对那些为了取悦白人观众而制造的写作深表警惕,试图在承认的同时也剔除这种倾向。这是一个经常出现在亚裔美国人意识中的陷阱,在这个陷阱中,被爱是可疑的,不被爱是更糟糕的。Cathy在抒情和论战之间感到纠结,在这本交织了家庭、艺术、女性关系和种族意识的散文集中,寻找一种新的声音、新的情感、新的意识,一种不是“成为白人”的解放。

0 3

孤獨世紀:衝擊全球商業模式,

危及生活、工作與健康的

疏離浪潮

作者:諾瑞娜.赫茲

译者:聞若婷

出版社:先覺

方所广州店/成都店有售

这不只是个人的困境,我们正处在人类有史以来最孤独的时代。为何在这个高度连结的世界,人们却感觉如此疏离, 且这种情况由于不断增加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而变得更加严重。

虽然当下正处于非常时期,但即使隔离封闭结束,也有很多方式使人感到孤独。“孤独除了是感觉失去爱、陪伴或亲密感……还会来自感觉不到同胞、雇主、社群、政府对我们的支持与关心。”非人性化的技术、侵略性的城市规划和紧缩的政策使我们不快乐、不健康并充满敌意。

孤独作为“隐性流行病”,没有人可以免疫,但“联系”是人类的基本驱动力,是一种保护措施。让每个人被看见、被听见、被在乎,并非可有可无的软性价值,而是准确的基本的需求。

0 4

虚无时代:

上帝死后我们如何生活

作者:[英]彼得·沃森

译者:高礼杰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方所广州店/成都店/青岛店/西安店有售

彼得·沃森是当今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史作家,其《思想史》《20世纪思想史》等作品已得到广泛的认可,而这部《虚无时代》是沃森的全新力作。

以尼采“上帝之死”的宣言为起点,宗教信仰退出了思想的主流,人类在这一大分野中步入20世纪。对于一个翻天覆地的世界,人类到底背负起什么样的责任,将面对什么样的后果?现代艺术、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又是如何尝试承托起后宗教时代脆弱的人类价值?

彼得·沃森以巨细无遗又极具可读性的叙事风格,用一百多年来的各个思想家、种种重大思潮和社会现象,对这些问题一一回应。随着虚无时代的到来,这条线索还在继续延伸。这部新作填补了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空白,对当前社会困境以及对未来的图景给予了详尽的解读。

0 5

毁灭者亚巴顿

作者:[阿根廷]埃内斯托·萨瓦托

译者:陈华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方所广州店/成都店/青岛店/西安店/三亚店有售

埃内斯托·萨瓦托是阿根廷文学史上的传奇作家。他早年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在巴黎索邦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宇宙射线,后回国教授物理学。二战后,他对自然科学的理想幻灭,并在经受了强烈的内心冲突后,隐居边远小镇转投文学创作。他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在后半生写出《隧道》《英雄与坟墓》《毁灭者亚巴顿》三部小说。

《毁灭者亚巴顿》是萨瓦托小说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延续了他一如既往的多个故事并行发展、又互相嵌套的立体叙事方式。在相对复杂的结构和主题中,尽管带着巨大的矛盾冲突,他的人物始终力求找到解决人生忧虑、破解人生之谜的途径,体现了多声部叙事的统一性。如同萨瓦托所言:“从作者心底里流淌而出的人物,可以在善良、高尚、悭吝等方面超越作者本人。”正是这种人物与作者高度的表里如一,让作品得到了高度的延展性,萨瓦托顺着心灵的轨迹,达到了刻画人性的普遍性的一个高峰。

这是一部以多层次的心理小说为形式写成的精神自传,给作者一生的知识、记忆、理想、对外部世界的体察、对内心矛盾的洞见留下了独一无二的诗性探讨。

0 6

破晓时分

作者:朱西甯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方所广州店/成都店/青岛店/西安店/三亚店有售

《破晓时分》是朱西甯先生早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集,13篇经典之作再次聚焦时刻面对日常琐碎牢笼的普通市民——《福成白铁号》从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四个角度,叙述时代变迁下努力谋生的人们如何困在自己的局限性中无法逃离;而在《破晓时分》中那屈打成招的冤案,更是在追问,“堕落的过程,在我们身上,是如何开始?”

或许正如王德威所言,“这个故事最终要追问的,是人在时间的一个模糊焦点上,对生命的有限领悟,以及随之而来的无限惶惑。”面对超出人类想象的意义的荒漠,我们无处可去,或许在故事与故事之间,通过对同类同感的共情,我们可获得一丝的安慰。

0 7

幻兽之吻

作者:周晓枫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方所广州店/成都店/青岛店/西安店有售

《幻兽之吻》是周晓枫时隔四年的散文新作。通过点滴的记录和细腻的发现,原来再日常不过的小动物,也会让人真切地觉得它们拥有与人一致的七情六欲,掌握了与人交流的全部秘密;它们的存在,让地球上的人类家园,有了那么一点潘多拉星球的魔幻意象。

周晓枫亦在用她写作小兽时的角度来描摹抒写她喜爱的那些璀璨于星空的女作家,深挖她们作为女性的内在与本能,用更多的笔触放大她们对于自己真实欲望的坦然。她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外部事物方面,内在的觉察与反省,以更凝练的篇幅隐藏于作品的某一页、某个角落。

0 8

体内火焰

作者:陈思安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方所广州店/成都店/青岛店/西安店有售

《体内火焰》犹如陈思安脑内运行的58个碎片化微缩世界,彼此之间毫无关联,随手翻开任意一篇,便可无限发挥你的想象去填满这些故事的留白,这些故事或荒诞、或诙谐、或于平静中蕴含可怖,短则二三百字,最长也不过千余字,它们所能提供的阅读快感如同在日常生活中轻盈地一跃,在这种轻盈之中,获得一次略高于现实的出窍体验。

在世界碎片化的当下,写作者尝试以这种对生活细部的跳跃与定格,去捕捉漂流个体的身体化知识——爱或者恐惧,欲望或者其熄灭过程。

0 9

A Swim in a Pond in the Rain

作者:George Saunders

出版社:Bloomsbury

方所广州店/成都店有售

小说家George Saunders(乔治·桑德斯)在过去20年里一直在大学教授创意写作,包括一门关于19世纪俄罗斯短篇小说的课程。在某一堂课结束后他意识到,“我生命中一些最好的时刻,真正感到自己为世界提供价值的时刻,都是在教那堂俄语课的时候。”

俄罗斯小说之所以吸引Saunders,是因为这些俄罗斯作家“不是把小说当作装饰品,而是当作重要的道德伦理工具”。Saunders将课堂中产生的一些想法发展成了文章,将契诃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和果戈理的故事放入一本书里。这些并不是学术分析,而是关于“作家为什么这样做” ,Saunders的注意力集中在故事的前进动力上,试图在创作过程中体验作品,想象它为什么以这样的方式展开。

成功的写作没有一个规则可以定义,或是被简化为如何去做的清单,Saunders提供了一些练习,这些练习会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作家吗?只有时间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好好生活是很难的,写好文章又怎么可能会容易呢?

10

Rodin / Arp

作者:Fondation Beyeler

出版社:Hatje Cantz

方所广州店/成都店有售

这是首次在一个展览中——“19世纪晚期的开创性雕塑遇上20世纪的抽象雕塑”——Auguste Rodin和Hans (Jean) Arp这两位先驱者的作品被放在一起,以揭示他们作品之间的联系与不同。

<<  滑动浏览图书  >>

Rodin / Arp 随贝耶勒美术馆的展览而出版。书中,两位艺术家的作品穿越时空进行了对话:Rodin摆脱了当时神话寓言的主导地位,专注于探索人像的优雅,最终以其极具张力的动态表现在风格上接近印象派;Arp作为达达运动的创始人之一,重新诠释了Rodin带来的艺术趋势,并寻求“有机抽象”的表达……两位艺术大师的创作在风格和意识形态上为现代雕塑的基本发展提供了生动说明。

Rodin和Arp不仅强烈地影响了他们的时代,二人的作品时至今日观看还保有一定时事性。对于爱好艺术的读者而言,这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经典。

1 1

瑞士字體排印風格三十年:

當代平面設計的原點,

傳奇設計刊物《TM》

改變世界美學的黃金年代

作者:瑞士洛桑設計學院、羅蘭·弗魯、路易斯·帕拉迪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