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14 苏轼是如何看待富贵在天的?

乌苏14 苏轼是如何看待富贵在天的?
在御史台走狗皇甫僎从汴京出发赶赴湖州抓捕苏轼的路上,我们还是回到湖州,看看苏轼人生上半场的最后时光,都做了什么?
乌台诗案起于党争,但从根源上讲,还是苏轼过往多年的口无遮拦,给御史台落下口实。
苏轼一生的功业与名声,发迹于口无遮拦。最初在参加科举考试时,就在官方的命题作文里自己架空编造了一段历史事件,并以此得了个高分,还几乎把几位担任主考官的朝中大佬给骗过去了,这事儿以前讲过,不再细说。
他一生的坎坷与贬谪,也受累于口无遮拦,而他这人又擅于嘲讽隐喻,太多诗词文章与人结仇。
那么,苏轼自己到底有没有反省过、或者说想过要稍微收敛一些自己这种性格做派呢?
当然没有。
西方近代很多哲学家都曾详细阐述过性格与命运之间的因果关系。
雪山运驴图  元 佚名
其实,当欧洲仍处在黑暗的中世纪中期时,公元十一世纪的东方哲学家苏轼,已经洞悉了其中深刻的道理,并将其直接套用到自己这口无遮拦的性格之上。
在赴湖州任之前的一年,即元丰元年初,苏轼受好友章楶(音同结)之请,为其在苏州园林内新落成的的思堂写了一篇文章,即《思堂记》。
浒溪草堂   明 文徵明
在苏公一生摧残的文字遗产中,若从文采讲,《思堂记》并算不上出众,但这篇文章对于认知苏轼性格与命运之间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况且,此文作于乌台诗案发前仅一年时,从某种意义上,苏轼“口无遮拦”“不思而行”的性格,在此时已为诗案埋下了伏笔。
苏轼在文章的开篇就说,我的好朋友章楶之所以把这屋起名思堂,就是要提醒自己时刻记得“思”字,事事先思后行。可是我呢?我全天下最不懂得思虑的人,有事就说,不假思索。
(余天下之无思虑者也。遇事则发,不暇思也。)
苏轼为什么要这样“莽撞”呢,下面他就阐述了自己的理由:
如果事情还没发生我就开始思虑它,那这事就不会发生。如果事情发生了之后我再去思虑,那也来不及了。
(已发而思之,则无及。以此终身,不知所思。)
这真是一场盛大的哲学诡辩,关于苏轼的这两句话,我想到脑壳有些痛了,还是没想明白,反而把自己绕进去了。于是我把自己带入到乌台诗案中,在御史台要参我治我之前,我如果仔细思考如何应对,并谨言慎行,那后来也就没有乌台诗案了吧?但如果乌台诗案发生之后,我在牢狱之中还思考如何应对,也已经于事无补了吧?
我这样想,到底对不对呢?
(0)

相关推荐

  • 苏轼“乌台诗案”案发前,多亏他通风报信,不然苏轼结局难以预料

    宋朝著名画家.驸马都尉王诜(shēn)和苏轼是好朋友,他不仅出资为苏轼印行了诗集<钱塘集>,而且在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前,义无反顾地向苏轼的弟弟苏 ...

  •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时任湖州知州的苏轼因文获罪,被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下狱,险些屈死.史称"乌台诗案",因案发地在湖州,又被称为"湖州 ...

  • 乌台诗案始末,究竟是谁救了苏轼2

    乌台诗案始末,究竟是谁救了苏轼2 你说你不爱生事,那就是我们这些变法派爱生事喽!我们力主改革叫爱生事,那圣上全力支持变法,不就是说圣上无事生非呗!这是做臣子的该说的话吗! 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最先跳出来 ...

  • 苏轼被贬到黄州,写下了人生最孤独的一首词,开篇就成千古绝唱

    导语: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拥有不同的境遇,而在这些境遇之下,大家所表现出来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却大不相同.有些人会选择随着时间的大流,稀里糊涂浑浑噩噩地过完一生,而又些人却能从这人生的酸甜苦辣中得到不一样的体 ...

  • 乌台诗案,虽然毁了一个苏轼,却造就了一个苏东坡

    乌台诗案,发生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为苏轼(苏东坡)政治生涯的一次重大转折,后经多方力保,改谪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汉代御史府内遍植柏树,又称&q ...

  • “乌台诗案”的起因经过,苏轼为何被牵连了?

    2020-04-15 10:19:41                                                                                  ...

  • 宋仁宗的曹皇后临死前,做了一件好事,竟然是为了让他出狱

    曹皇后出身于宋朝高门大族"真定曹氏"家族,将门之女,先祖是晋朝冀州清河郡太守曹泓,其子孙后徙家于真定灵寿,世居于此,唐末五代时开始发迹,至北宋时成为当时顶级的世家大族之一. 明道二 ...

  • 诤苏14 苏轼与文同 两展墨竹抵千年​

    诤苏14 苏轼与文同 两展墨竹抵千年 与诗词相比,文同最负盛名的是他的画作,尤以墨竹为上品. 文同:墨竹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绘一竿悬崖倒垂竹,墨竹作弯曲状,由左上斜向右下方,竹叶以浓墨为面, ...

  • 杭苏08 苏轼,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你写的每首诗都将成为罪证

    杭苏08 苏轼,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你写的每首诗都将成为罪证 熙宁五年(1072)到熙宁七年(1074),苏轼的笔下真的是毫不留情,每一个字都是在帮对手积攒自己的罪证. 当时在台州为官的孔子四十七孙孔文 ...

  • ​杭苏11 苏轼 人到中年 前秃无亮

    杭苏11 苏轼 人到中年 前秃无亮 熙宁五年(1072)的盛夏七月,江浙最是酷暑难消,苏轼接到了一个苦差事--下基层. 你没看错,下基层这事儿,自古有之.宋时,一城长官都有定期到辖区各县检巡的计划,苏 ...

  • 杭苏14 方外有缘 遍寻杭州三百六十寺

    杭苏14 方外有缘 遍寻杭州三百六十寺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江南地区的佛教信徒诸多,佛事日盛. 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四次由帝王主导的大规模灭佛运动,这其中有一些特别有意思的规律-- 北魏太武帝,北周 ...

  • 杭苏16 苏轼的养生之道:吃好喝好 安心睡觉​

    杭苏16 苏轼的养生之道:吃好喝好 安心睡觉 苏轼对于眼病的治疗有自己的一套方案,在<游径山>诗中记录"问龙乞水归洗眼,欲看细字销残年"一句,<再游径山>中 ...

  • ​杭苏19 苏轼牢骚体诗词鉴赏:从叨叨叨到呵呵呵

    杭苏19 苏轼牢骚体诗词鉴赏:从叨叨叨到呵呵呵 熙宁五年(1072)七八月间,苏轼成为杭州乡试的主考官,他在杭州府衙中和堂的望海楼内度过了二十几日与世隔绝的清净日子. 这一段时期对于苏轼来说,充满了矛 ...

  • 杭苏22 苏轼演绎北宋版本的《石壕吏》​

    杭苏22 苏轼演绎北宋版本的<石壕吏> 苏轼接受调遣,来到仁和县汤村的运河工地监督工程时,看着眼前这些抛家舍业.放弃自耕的百姓,心中有说不出的凄楚与愤懑,却无法阻止这样的悲剧在眼前发生,只 ...

  • 杭苏34 苏轼不近女色?也要有搽粉虞候

    杭苏34 苏轼不近女色?也要有搽粉虞候 上文提到,苏轼作诗玩笑朋友老夫少妾的风流做派,由此可以再引申一个话题,中国文化中常用到的一个短语是"风流才子",好像在向世人灌输一个成见:才 ...

  • 杭苏38 苏轼之苦:残灯不嫌客 不辞饮屠苏

    杭苏38 苏轼之苦:残灯不嫌客 不辞饮屠苏 熙宁六年(1073)除夕,苏轼终于来到了常州. 常州,对于苏轼而言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虽然他从未在这座城市久居,但从出蜀入仕,再到几遭贬谪,苏轼一生曾14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