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香正气水—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外加皮肤病8种

祛暑剂,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效。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肠胃型感冒见上述症候者。

配方组成

乙醇、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白芷、厚朴(姜制)、大腹皮、生半夏、陈皮、苍术、茯苓、甘草浸膏。

性状特征

藿香正气水为酊剂,深棕色的澄清液体(贮存略有沉淀);味道辛、苦、微甜。

主要作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可缓解头昏沉重、胸脘满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治疗哪些病证

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等引起的感冒。缓解怕冷发热、头身肢体困重或疼痛、胸脘部满闷、恶心想吐、食少或不欲食等症状。

可用于治疗湿阻中焦造成的呕吐。缓解呕吐、脘腹胀痛、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周身酸困不舒服等症状。

可用于治疗湿阻气机导致的泄泻。缓解腹泻、大便稀或烂、腹痛、肠鸣叫、脘腹胀闷、食少或不欲食、恶寒发热、周身酸困不适等症状。

可用于治疗外感暑湿、气机受阻引起的中暑。缓解恶寒发热、头晕昏沉、胸脘满闷不适、恶心想呕等症状。

可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缓解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胀闷或胀痛、嗳气反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胃肠型感冒见头昏沉重、胸脘满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患者也可以服用藿香正气水。

用药前须知

藿香正气水为非处方药物(甲类),可在药店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吐泻严重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过敏体质者慎用。

不建议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使用。

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酊剂,每支装10毫升。

如何服用

时间:最好在饭前服

方法:摇匀后直接服用,温水稀释立即服。

服用剂量:1次5~10毫升,1日2次。

不良反应

藿香正气水可引起恶心、呕吐、皮疹、瘙痒、头晕、潮红、心悸等。

藿香正气水含乙醇(酒精),有服用藿香正气水后出现过敏性休克的病例。乙醇(酒精)与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氨苄、头孢呋辛、头孢他啶等)、甲硝唑、替硝唑、酮康唑、呋喃唑酮等药联合使用,可出现双硫仑样反应,主要表现为颜面潮红、头痛、恶心、呕吐、心悸、血压下降、胸闷、胸痛、气短、呼吸困难、休克等。轻者可自行消退,无需特殊处理;重者出现严重中毒反应,需立即就医治疗。

过量服用藿香正气水可引起抽搐。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忌烟、酒及避免食用辛辣、生冷、油腻等食物,以防影响药物吸收,降低药效,宜饮食清淡。

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藿香正气水含生半夏,应严格按用法用量服用,不宜过量或长期服用。

用药期间应避免服用头孢类药物(头孢氨苄、头孢呋辛、头孢他啶、甲硝唑、替硝唑、酮康唑、呋喃唑酮等),以免发生双硫仑样反应。

服药3天后症状无缓解,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服药后不得驾驶机、车、船,不得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

藿香正气水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密封保存。

药性分析

方中以藿香芳香化湿,理气和中,兼表解是主药。以紫苏叶、白芷发汗解表,并增强藿香理气散寒之力为辅药。佐苍术、厚朴、大腹皮燥湿除满;陈皮,生半夏行气降逆,和胃止呕;配桔梗开胸膈;用茯苓、甘草健脾利湿,加强运化功能。各药配合,使风寒得解,湿滞得消,气机通畅,胃肠调和。共奏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效。

方解

方中藿香味辛,性微温,既可解表散风寒,又芳香化湿浊,且辟秽和中,升清降浊,以为君药。辅以紫苏、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芳化湿浊,为臣药。厚朴、大腹皮行气燥湿、除满消胀,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苍术、茯苓燥湿健脾、和中止泻,共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脾胃,并调和药性。诸药相合,内外兼治,表里双解,风寒得解,湿滞得化,清升浊降,气机通畅,共奏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效。

临床应用

1.感冒

因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的恶寒发热,头身困重疼痛,胸脘满闷,恶心纳呆,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浮缓;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2.呕吐

因湿阻中焦所致的呕吐,脘腹胀痛,伴发热恶寒,周身酸困,头身疼痛;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3.泄泻

因湿阻气机所致的泄泻暴作,便下清稀,肠鸣腹痛,脘闷纳呆,伴见恶寒发热,周身酸楚;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4.中暑

因外感暑湿、气机受阻所致的突然恶寒发热,头晕昏沉,胸脘满闷,恶心欲呕,甚则昏仆,舌苔白厚腻。

藿香正气水治8种皮肤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