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哥窑真伪鉴定靠谱机构
哥窑的市场价值远没有汝,官窑那么被广泛认知。拍卖行的价格,有时候还不如定窑钧窑甚至建窑一类的小窑口,属于真正的价 值 洼 地。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目前没有一套被大家完全认可的鉴定标准。再加上历史上仿哥窑仿的太多,有的已经完全混入古瓷当中,难辨真伪,所以哥窑的认知程度应该是目前五大名窑中最 低的。
明代初期哥窑与弟窑之说尚末出理但比《格古要论》晚一个世纪的《浙江通志》一书却记录了以下传说:“处州……县南七十里日琉华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至琉田造青瓷,粹美冠绝当世,是曰哥窑,弟曰生二窑……“这是有关哥窑、弟窑烧瓷的最早材料,但是书中未记章生一和生二为何时人。
对于哥窑名称的由来,有这样的一个传说,当时的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分别建设了一个窑,哥哥的窑就叫哥窑,而且十分出名,是宋代的名窑,对于此件事的记载,后世的《景德镇陶录》、《南窑笔记》都有着具体的描述。
后世仿哥窑太多,从明代 开始仿哥窑开始兴起,清代又在仿哥窑的基础上发明了蓝釉哥窑,绿釉哥窑等,比如雍正及乾隆年间早期产品“七星盘”,真的哥窑产品釉色并不统一,而清末仿品则基本上主打米黄 色。造型也变得越来越古怪,甚至仿到最 后,干脆在底款书写上“成化年制”几个字。特别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仿古大风刮起,出现了一大批仿民国的粗制滥造产品,而且价格比新瓷高出数倍,其实实际并没有多大价值。在当代仿哥窑产品中多为浙江所出,其实真正仿得好产品并不多。
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口”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哥窑的存世量很少。据统计,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哥窑器,均为历代宫廷旧藏。其中,北京故宫藏有几十件,台北故宫藏有190多件,再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内外的传世品,全世界约计也只有300件左右,以至哥窑破损残片也被视为珍 稀之物,完整器更是寥 寥 无 几。在拍卖市场上,只要有宋代哥窑精品出现,就一定能够受到市场的追捧。早在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就拍出了1000多万港元的天价。据业内人士介绍,如果不是因为当时收藏界有人持不同看法,这件瓷器的价格还要高。这两年在内陆的拍卖市场上也有标明为“宋哥窑”的瓷器露面,但由于市场对拍品的争议,成 交价格总是维持在1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早在两个世纪以前,乾隆皇帝就曾认识到这些器物具有早年遗物的特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所谓传世宋代哥窑绝非是元、明时期产物。我们期望,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能够发现哥窑遗址,那时才能完全拨开所谓「宋哥窑」的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