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做空的文件引发的思考 2
教育部做空的文件引发的思考 2
渐新堂
第四类文件,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文件。估计这一内容的文件下发了几十次,然而,却不见其效果,或者说基本上不见其有效。尽管文件说得很细,小学生每天睡眠多少时间,作业量不得超过多少分钟,初中生高中生又各是多少时间,云云。
首先,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负担过重,而是一部分想突破自己已有的层级的家庭以及子女才有此超过自身学习负担的情况出现。我亲眼看到过不少的学生包括高中学生,基本不带书去上学的,书包里装上一本书上学,完全是因为家长强制的原因上学,在家没有人陪伴不好玩才去学校混时间的。其次是在学习一个学期之后不准予考试,尤其是不准予统一考试,使得不少的地方和学校自行进行了过高过难过偏过深的考试导致的。如果我们进行低线考试。看看还有几位孩子需要大家进行特别的关注与关爱,施以援手,帮助其克服学习困难完成最基本的学习任务,整体上的学习负担就会因为考试水准的低线性质而有所降低。几十年来对大面积教育质量提升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思考与研究,更没有进行社会原因基础原因考试原因的认真探讨研究,使得我们的考试至今仍然处于高线考试的带竞赛性质的落后阶段,还在继续进行以学生为敌的考试,还在企图寻找最厉害的学校最厉害的学生到底是谁的扭曲考试。
第五类文件 要求全国中学生学跳交谊舞,中小学生学唱京剧。这类文件的要求。在实际的贯彻执行中,自然很快就没有了声音,尽管有一些学校,有很少一些学校曾经教中学生跳交谊舞,教学生唱京剧。但是,这些学校为数极个别极少,且如果没有此类文件,也会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上寻求出特色出个性,也会与文件无关联地去做的。
试想一下,全国中学生学跳交谊舞,能够落到实处吗,有没有1%的学校将此纳入了学校的工作之一。作为政治表态是可以的,尤其是在操心父母般的政府衙门里,这样无所不包无事不管的年代里,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改革开放二十年之后,还来下发如此的文件,叫人啼笑皆非,难以理解。要求全国中小学生唱京剧,其结果也是很惨淡的。师资、场地、服装、设施等等,有没有提供的条件,且不说很多地方的社区文化就根本没有条件。还有一个文化认同问题,不管怎么说,一种戏曲的兴旺与消退,是一种时代需求来决定的,人为地去搞振兴,能够起到作用吗?如果我们要求各地加强自己地方的戏剧教育,并拨出专款让其地方戏曲进校园,是否比全国统一去学唱京剧更加具有效果呢?
第六份文件 关于加强地方教材建设的文件。在1990年代初,即第七次课程改革的实施阶段,国家教育部(原教育委员会)发文,要求各地组织编写地方教材,并召开了全国性的工作会议。文件要求地方教材的内容必须进入中考等考试之中,占据一定的比例。
实际效果呢,当然,我工作过的地方也曾经积极组织落实过,在中考和学年度考试中也得到了占比5%左右的体现。然而,由于绝大多数地方并不将此当做一回事,国家教育部也似乎一换官一换吏,就不再提及此事,就忙于去全面彻底否定前者,重新开闭全新的自己的政绩。于是,在全国似乎就再也没有人去做无人过问无人褒奖的事情了。就连深圳等很多有丰富地方教育资源的地方,也没有提去落实什么地方教材了。地方教材虽然没有从教育部的文件中消失,但是,的确是像鸟事一样,被各级教育行政机构丢弃到爪哇国去了。学生对所生存的地方所生活的地区,应该具有的基本认知,被彻底抛弃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又何从谈起!
长按或扫描此码方便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