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长城董家口

文图  原创  此文发表于昨天的《秦皇岛日报》

巍巍长城董家口

董家口在秦皇岛市区北约40公里处,隶属海港区驻操营镇,是明长城的重要关口、山海关的北翼要塞。

董家口我去过多次,可以说把春夏秋冬四季的董家口风光都看了个遍,这次大过年的又去,源于最近与浙江义乌朋友的结识。从义乌朋友那里得知,400多年前驻守于此的“戚家军”,兵源就多来自义乌。这些义乌兵当时刚刚“提戈东南”,荡平倭患,又追随戚继光将军移镇蓟辽,开始了漫漫北上的戍边之旅。

他们到达长城沿线后,一边与进犯之敌鞑靼人作战,一边深入燕山山脉,在沟深谷窄的大山深处、路险坡陡的悬崖绝壁上精心设计,艰苦修筑城墙、构建防务,开始了对长城的大规模整修工程。共新建及加厚、加宽长城近两千里,让1017座敌楼台参差点缀其间,留下了千百年来傲然屹立、蔚为壮观的人类奇迹。

为稳定军心,这些将士被允许成家的接来了家眷、单身的在当地娶妻生子,从此扎根北国,以家庭为单位驻守长城。后来,很多长城敌楼和他们聚居之处形成的村落,都沿用守军姓氏命名,如孙家楼、王家楼、董家口、娄家沟等。据统计,仅秦皇岛域内370多公里的长城沿线,义乌兵后裔村就多达158个。

进入董家口景区,我们照例从东路上山,一鼓作气爬上长城。极目幽燕,山高天阔,植被除了松柏已不见往日葱郁,让视野愈加开朗。资料显示,董家口长城系“戚家军”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修筑而成,全长8.9公里,其中近5公里为人工修建的一等边墙,其余无墙,均利用自然天成的险山峻岭。

这段长城最终建成于明万历年间,后人再无修葺,现存完整城墙3000余米,破损城墙1800余米,完好率在60%以上,上面的36座敌台、28座战台、16座烽火台也大多得以保存。我爬过秦皇岛域内多段长城,董家口是迄今保持原貌最好的一段,不仅蜿蜒曲折,气势非凡,而且建筑形式多样,烽火烟墩遥相呼应,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了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独特风貌,故被人称为“长城博物馆”。

董家口长城东连大毛山、西接城子峪,城墙与山体混搭,逶迤于山脊之上,宏伟飘逸,整齐的垛口清晰可见,跟小时候在图片里看到的万里长城一模一样。这段长城上的扁楼、障墙、媳妇楼等都是精华。扁楼是相对于一般的敌楼呈方形而言,楼体扁长,南墙六扇箭窗,北墙五扇箭窗,俗称“六眼楼”,比较少见;障墙是独立于城墙之外,从敌楼到山根另建的起屏障作用的墙体;媳妇楼在秦皇岛域内有两座,董家口的这座是其中之一,因外观隽逸、构造精巧、门窗处饰以精美花纹而得名,顶层还有其他敌楼所没有的楼橹,楼橹玲珑别致,颇像女子的闺房。

我们自东向西,边走边看,四十多分钟后到达保存较为完好是王家楼。王家楼与附近的孙家楼、耿家楼等,最大看点是石券门上的雕刻,图案有莲花、菊花、双狮绣球等,雕工纯熟细腻,栩栩如生,带有浓郁的江浙文化特色。这一方面说明义乌兵技艺精湛,既是打仗好手,也是能工巧匠;一方面说明他们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具有热爱国家、热爱生活的情怀;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对家乡有着无限的眷恋与向往。

董家口作为典型的义乌兵后裔村,现存陈、李、耿、孙多姓义乌兵后裔,他们继承祖先遗志,世代驻守在长城边上,把长城当做“传家宝”一样加以爱护。十几年前刚开发董家口时,村民自发收集散落各处的长城砖石,自带干粮上山修筑道路,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自力更生发展长城旅游、摘掉贫困帽子。我第一次爬董家口长城时正值村民砌筑山路,他们发扬义乌兵刚正勇为的精神,夜以继日、餐风露宿,在坍塌的古城墙上、在陡峭的悬崖峭壁上,硬是肩挑人扛,用一块块砖、一方方石铺就了一条希望之路、幸福之路、未来之路。

登上王家楼的二层,正忙得不亦乐乎地拍照,就收到义乌朋友发来的视频。在长达20集的系列纪录片《义乌通史》中,第11集专门讲述义乌兵,其中很多镜头都取自董家口。跟义乌朋友说此时此刻我正在董家口长城上,并发了两张刚拍的照片,那边即刻回复了一串开心的表情,说太亲切了,又看到了熟悉的长城景观以及那种长着桲椤叶的树。踩着400多年前义乌兵的足迹,与微信那端的义乌朋友聊着天,感叹着正是那一段北上戍边的壮阔历史,缔结了义乌与秦皇岛两地的不解之缘。

继续行走于长城之上,看青砖毛石、残碑断碣,每一块都在讲述着深明大义的戍边将士们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每一字都记载了南征北战的义乌兵保家卫国的璀璨功绩。那一棵棵树木,仿佛卫士们精神抖擞、岿然不动的队列,无论春秋冬夏、阴晴雪雨都忠诚地坚守各自岗位、护佑一方安宁;那一株株花草,仿佛义乌兵顽强坚韧、质朴乐观的笑脸,无论酷暑严寒、烽火硝烟都无悔地装点美丽家园、眺望远方故乡。

长城为碑,燕山作证,悠悠历史不会忘记那些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挺起民族脊梁的勇士们,缕缕风尘不会忘记在遥远的长城边塞诠释“义乌精神”的义乌兵们,他们将与董家口同在、与长城永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