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与名人的故事 --- 郭沫若泻肚子
大黄与名人的故事
作者/张存悌等
郭沫若泻肚子
1908年秋,17岁的郭沫若正在四川嘉定城读初中,当时他生了一场大病,总感到非常疲倦,头痛,拉肚子,咳嗽,时常流鼻血,没有食欲。郭沫若的父亲在乡下是一个“土郎中”,开了一剂温和的药给他吃,毫不见效。
家人只好找当地唯一的儒医宋相臣来诊治。宋说郭沫若泻肚子是阴证,发烧流鼻血等又是外感,要先治里后治表。于是,他给郭沫若开了一剂药,有分量很重的附片、干姜,一剂药下去,所有的黏膜都焦黑了,口舌眼鼻没有一处不是黑的,头脑发昏,只想睡觉。宋和郭父都束手无策了。
一位堂叔推荐了一位附近的赵姓医生,这位赵医生没有什么名望,看了郭沫若的病状之后,主张和宋相臣恰恰相反,说郭沫若的病是阳证,要用凉药,并开了一剂药重用芒硝、大黄,宋相臣不消说是反对的,郭沫若父亲也不赞同。赵医生却坚持要用他的药方,否则就要走人。他说药方虽然是泻药,但吃下后泻的次数会一天天减少。众人相持不下,朦胧中的郭沫若却在冥冥之中说了句:“我要吃姓赵的药!”
郭沫若的母亲做主,决定把赵医生的药吃下去。出乎意料,郭沫若吃了泻药,病情并不见加重,泻的次数反而逐渐减少下来,意识也渐渐恢复过来,终于把郭沫若救了过来。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