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战国四大名将
评述战国四大名将
序言:
战国时代是中国一个大混乱的时代,也是百家争鸣和英雄辈出的时代,更是战乱纷飞的年代。而在战国的二百三十多年里,更是名将辈出。但是在这众多的名将里,后世认为尤以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人最为杰出。后世将其称之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们都是从军中最基层的军官做起,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长为秦、赵两国最为倚重的大将,代表了战国时期实战的最高水准。四人都是战国后期的名将,战功都很卓著,但却没有军事著述。
武安君白起:秦国郿县人
白起出生的年代,秦的国力就已经十分强大了,秦昭王十二年,秦国制定了东进击败三晋图谋天下的大战略,强将成了秦国最急需的人才。秦昭王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霸者,即位之后继续贯彻商鞅的变法国策,彻底推行军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白起顺应时势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
秦昭襄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担任左庶长,领兵攻打韩国新城(今河南伊川县西)。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韩魏联军扼守崤函以阻秦东进,秦国的丞相魏冉推荐白起为主将,出兵攻打韩、魏二国。白起上任后采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法,将秦军主力军绕至韩魏联军后方,多次击破联军分队及后方留守之军,逐渐将韩魏联军主力包围于伊阙,最终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俘虏魏将公孙喜,又渡黄河攻取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此战白起一战成名,因功升任国尉。
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发兵攻魏,一举夺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为秦的东出崤函奠定了基础。
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白起攻打赵国,夺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白起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水以北土地给秦讲和。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国再次伐楚,白起先以汉北上庸之军夺取鄢、邓等五座城池(今襄州),而后秦军越过秦楚边境山区,自断后援,分三路快速突进楚境,直围楚国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次年,秦军穿插到楚军背后,大破楚军,攻占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焚烧了楚王的坟墓夷陵(今湖北宜昌县西南),向东进兵至竟陵,楚军溃不成军,退却到陈(今河南淮阳),楚顷襄王将陈作为都城,仍称作郢。同年,秦又攻占了楚国巫、黔中郡。后秦国以郢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白起名震天下。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3年),白起率军攻打救援韩国的赵、魏联军,大破联军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掳获韩、赵、魏三国大将,斩首十三万,魏将芒卯败逃。又与赵将贾偃交战,溺毙赵卒二万人。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264年),白起攻打韩国的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次年,白起攻打韩国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国大将王龁攻韩,夺取上党,然后攻赵。长平之战双方相持两年多,都无法分出胜负。秦赵双方国力都难以持久相持,都有转守为攻之意。在赵国更换廉颇为赵括的同时,秦昭襄王也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奔赴前线领军。白起面对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赵军吸引进秦军主力构筑的袋形埋伏圈;然后从侧翼派出两支奇兵,一支为轻兵两万五千人,长途跋涉,绕到赵军背后,奇袭了赵军的最后一道防线百里石长城。
百里石长城所在的山脉突兀横亘于平原之上,一边通往长平前线,另一边通往赵国大后方。赵军由于一味进攻,重兵集结前线,导致后方兵力空虚,秦军趁赵军没有防备,将其夺占,使得长平的赵军与后方断绝,这是赵军陷入危机的开端。秦军出其不意的穿插到赵军背后,袭占百里石长城防线,反应出白起一贯的战术风格,深藏不露,避实击虚。
在秦军奇袭百里石长城的同时,长平的正面战场秦军却一副节节败退的样子。八月,一心寻求决战的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楔入赵军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括完全没有意识到在他前面,有一个巨大的口袋型的秦军预设阵地,此时白起派出另一支奇兵,突然出现在赵军背后,利用地形将整个袋形埋伏圈堵住,整支赵军陷入包围。
赵括连杀八名都尉以稳定军心,命令数十万赵军从各个方向冲击秦军壁垒,却始终不得突围。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构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
秦昭襄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下达全国动员令,征调秦国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应战,加封应征者爵位一级,他亲赴河内督战,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军心动摇,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兵投降。白起与部下计议说:“先前秦已攻陷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却归顺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于是使诈,把赵降卒40万全部坑杀,只留下240个年纪小的士兵回赵国报信。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拟乘胜灭赵。昭襄王和范睢没有同意。后赵国毁约拒绝割让城池,昭襄王大怒再度攻赵,拟由白起挂帅。白起一直拒绝挂帅出征。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一代名将武安君白起自尽身亡。
太师、武成侯王翦——秦国频阳东乡(陕西省富平县)人
公元前236年,亲政不久的秦王政,就以王翦为将军,与桓齮、杨端和分路出兵,以救燕为名,进攻赵国,夺取其漳水流域的阏与(今山西和顺)等九城。三路大军又并并由王翦指挥,王翦对军队进行整编,士卒及斗食以下的军官十抽其二,以精兵对顽强坚守的军事重镇邺(今河北临漳)发动进攻,仅十八天时间,就攻得该城,为秦灭赵铺平了道路。其后,王翦作为秦军统帅数次大举率领秦军与赵将李牧交战,李牧虽在对秦作战时俱最终获胜,但赵国国土也丧失颇多。
前230年,赵国大旱,饥荒。秦国乘机于次年派大兵伐赵,王翦率上郡兵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赵将李牧、司马尚迎战,王翦在战场上不能取胜,就以反间计诱使赵王杀害李牧,废司马尚,以赵葱、颜聚代之。此后,经过一年多的征战,王翦大破赵军,杀赵葱,败颜聚,克邯郸,俘赵王迁。秦设邯郸郡。赵王迁的异母兄公子嘉率其宗族数百人逃到代(今河北蔚县东北),自立为代王。
前227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事败,秦王派王翦、辛胜大举率兵攻燕,在易水之西大败燕军。次年,取蓟城,燕王喜逃至辽东。
秦将李信率兵紧追不舍,太子丹逃至衍水,燕王不得不杀太子丹献秦。
王翦之子王贲此时也成为将军,带兵于前225年灭魏。
秦国攻灭三晋,夺燕都,并一再打败楚军,秦王政决定乘胜一举攻灭楚国。少壮派的李信认为二十万足可,老谋深算的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不能。秦始皇采纳李信之议,命其率军二十万伐楚。王翦见自己的意见不为秦王所用,就以生病为由,告老还乡。
秦军兵分两路,李信军攻平舆(今河南平舆北),破鄢郢(今安徽寿春),蒙恬军攻寝(今安徽临泉),连败楚军,两军会师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楚军在老将项燕指挥下,尾追李信军三天三夜不停顿,
终于攻破其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败走。消息传到咸阳,秦王政大怒,亲自赶到频阳,向王翦道歉并应允王翦率军六十万出征。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出咸阳,秦王政亲自到灞桥饯行。酒酣之际,王翦请求朝廷赐给他很多的良田美宅园池,王翦出关之前还五次派使者向秦王要求赐给良田。手下的将领们都困惑不解,王翦这才吐露心迹,说:「大王骄矜,而不相信人。如今将全国的甲兵都交给我指挥,我如果不多多地要求田宅让他认为我胸无大志,岂不是让他怀疑我吗?」
王翦领兵至大梁以后,转而南下,拔楚旧都陈,西越颍水,进抵平舆。楚人出动全部军队由项燕率领前来迎战。王翦命令部队构筑坚固的垒壁防守,不与楚军交战。楚军多次挑战无效,只得向东撤退。王翦立即以壮士为先锋,出动追击,大破楚师于蕲(今安徽宿县东南)南。
项燕后立昌平君为楚王,反秦于淮南。王翦、蒙武率兵继续攻楚,于前223年破楚军,攻入寿春,掳楚王负刍,昌文君死,项燕自杀,楚亡。秦在楚地设楚、九江、长沙三郡。
相国、信平君廉颇——赵国中山郡苦陉(今河北省定州市邢邑镇)人
赵惠文王十五年(公元前284年),名将乐毅同时担任燕、赵之相,联合秦、韩、魏,形成五国联军伐齐,大败齐军。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廉颇带领赵军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威震诸侯,廉颇班师回朝,官拜上卿(上卿为当时高级爵位)。
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
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楼昌领兵进攻魏国几邑(今大名),未能夺取。之后廉颇再次进攻,将几成功占领。
赵惠文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75年),廉颇伐魏,攻陷防陵(今河南省安阳市南二十里),筑城而还,随后又攻取了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南四十三里)。
赵惠文王三十年(公元前269年),秦昭襄王不满赵惠文王违背盟约,出兵进攻赵地阏与(今山西省和顺县)。赵将赵奢率兵增援阏与,大破。不甘失败的秦王又发兵攻几,廉颇救几,再破秦军。
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地上党。上党的韩国守军孤立无援,太守冯亭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这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西北)。
当时,秦军几次打败赵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北略上党(今山西东南部部分地区),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情况,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同时,他把上党地区的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的工作。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
赵王后用用赵括为将,转守为攻。秦国见使用赵括为将,便暗中启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赵。大败赵括军于长平,射杀赵括,坑杀赵军四十余万,长平之战赵军共阵亡士兵四十五万。第二年,秦军包围了邯郸,达一年多时间,赵国几近灭亡,全靠楚、魏两国军队来救助,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
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燕王喜派丞相栗腹同赵国交好,栗腹回国后向燕王提议:“赵国的壮丁都死在了长平,遗孤还没长大,可乘机进攻。”燕王于是出动了两支军队,两千辆战车,命栗腹率军进攻鄗城,卿秦率军进攻代地。
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俘虏了卿秦、乐闲,之后又包围了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经此一战,赵王把尉文封给廉颇,封为信平君,并任假相。此战赵军在名将廉颇的指挥下,利用燕军轻敌、疲劳,赵军则同仇敌忾,对来犯之敌予以痛击,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5年),廉颇带兵攻取魏地繁阳(今河南省内黄县西北)。同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赵悼襄王一继位就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在外领兵的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廉颇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
于是,赵王派遣使者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贿赂使者,让他说廉颇的坏话。
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但使者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廉颇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武安君李牧——赵国柏仁(今河北省隆尧县)人
李牧早年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防地内城市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订出规章说:“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敢出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胆小,就连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此后一年多里,匈奴每次来侵犯,就出兵交战。出兵交战,屡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边境上无法耕田、放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赵王就一再强使李牧出来,让他领兵。李牧说:“大王一定要用我,我还是像以前那样做,才敢奉命。”赵王答应他的要求。
李牧来到边境,还按照原来的章程。匈奴好几年都一无所获,但又始终认为李牧胆怯。边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赏赐可是无用武之地,都愿意打一仗。于是李牧就准备了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民满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单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布下许多奇兵,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灭了襜褴,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李牧到朝中任职,约在公元前246年以后。他曾因国事需要调回朝中,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逝世,悼襄王继位。
公元前244年,让乐乘代替廉颇大将军之职位,廉颇一怒之下,领军攻击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也就带领自己部下,投奔魏国去了。李牧成为朝中重臣。
公元前243年,赵王派李牧进攻燕国,攻下燕国的武遂(现河北省徐水县西北的遂城镇)、方城(现河北省固安县南)。
公元前242年,赵王派将军庞煖再次进攻燕国,杀死燕将剧辛。
公元前235年,悼襄王逝世,赵王迁即位。
公元前234年,秦大将桓齮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东南),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杀赵军十万。
公元前233年,桓齮又乘胜进击,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进攻赵的后方,直向邯郸进军,形势危急。赵王迁从代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
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
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俟其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遂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大破秦军。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军入侵,秦军兵分两路攻赵,以一部兵力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进迫,袭扰赵都邯郸,自率主力由上党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企图拊邯郸之背。将赵拦腰截断,进到番吾(现河北省平山县南),因李牧率军抗击,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秦军难以迅速突破。李牧遂决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他部署司马尚在邯郸南据守长城一线,自率主力北进,反击远程来犯的秦军。两军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军猛攻,秦军受阻大败。李牧即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军攻击南路秦军。秦南路军知北路军已被击退后,料难获胜,稍一接触,即撤军退走。李牧击破秦军的同时,南距韩、魏。
公元前229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秦王嬴政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端和率河内兵卒,共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
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遂禀告秦王,再行反间故计,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昏聩的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而不从,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只过了三个月,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乘势急攻,大败赵军,平定东阳地区(约今河北邢台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攻下邯郸后,俘赵王迁及颜聚。赵国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
公元前222年,秦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
战国四大名将生活的时代都是战国后期了。这个时候的战国,各国都已经进行了深度不一的变法,同时兼并战已经进入了最疯狂的阶段,开始向灭国之战过渡。同样,战争的烈度、持续时间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场战争。春秋时代的战争几个小时最多一两天就能决定胜败,而战国时代尤其是中后期的战争绝非几小时几天内所能分出胜负,普遍持续几个月甚至是几年的时间。而使用的兵力、战场地域、武器装备和兵种协同都是十分复杂的,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所以,战争对双方士兵尤其是将领和国家综合实力的考验,都是非常艰难和巨大的。
起翦颇牧大体上都是战国后期的时代,但是也有时间先后顺序的。白起、廉颇是一个时代的,要靠前一些。而王翦、李牧则靠后一些。同样,白起廉颇与王翦李牧都是互为对手的。而至于四大名将,秦赵各半,恐怕是因为赵国是战国后期唯一能在军事上与虎狼之秦向抗衡的所致。
论官职爵位,四人之中,王翦、廉颇无疑是最高的。王翦爵位至侯爵,官拜太师。虽然太师是荣誉称号,但位列三公,绝对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廉颇做过代相、相国,是四人之中真正的做到了出将入相的。比较而言,白起、李牧是比较纯正的职业军人,都有很高的军职,而且都是封君,封号还都是武安君。
论政治觉悟上,四人虽然都是基层起家的人,但因为都是军方最高统帅,在政治上的影响力是不同寻常的。比较而言,白起、李牧正直忠心自然无可怀疑,但功高震主,为君王权臣所不容,下场都十分悲惨。而廉颇相对要好一些,毕竟做过相国,政治能力上要强一些,虽然也算安享晚年,但却近似于郁闷而终。王翦无疑是政治敏感度最高的,自身也安享晚年,家族也荣华富贵。
评四大名将之白起
白起是四大名将中战功最高的,也是成名最早的。白起成为将领后的最早成名之作就是伊阙之战。伊阙之战,白起以八万之众破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声名大噪,开始崛起。伊阙之战,无论在兵力、装备、地势方面,联军都占有优势,主帅魏将公孙喜和韩将暴鸢都参加过对楚的垂沙之战,绝非等闲之辈。面对如此强敌,白起和秦军实际上是没有必胜的把握的。但联军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各怀鬼胎,都想保存实力。白起发现了联军的弱点,也深知无力持久相持,故力主速战速决。先设少量疑兵同韩军对阵,摆出要进攻韩军的架势,韩国军队不知虚实,被秦国疑兵牵制。白起抽调自己精锐主力绕道联军后方,乘魏军不备,突然向魏军发起攻击。魏军毫无防备,被杀得措手不及,情急之下被迫在伊阙山的狭隘地区仓促应战,阵形来不及统一调度,纷纭各自为战,或奔或斗,迅即惨败。韩国军队得知其侧翼的盟友被瞬间击溃后,军心不稳。士兵哗变,主帅控制不住颓势。这时,韩国军队的侧翼已经完全暴露在强大的秦军主力面前。未等主帅布置,便立刻遭到秦军左右夹击,一时间,韩国军队溃败而逃。秦军乘胜追击,扩大战果,把韩军杀的尸横无数。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杀主将犀武,即公孙喜,占领伊阙及五座城池。联军统帅公孙喜此战中也亲率锐卒陷阵,身被数创,士卒殆尽,遂为秦兵所擒。犀武叹曰:“先王遇我甚厚,今辱王师,虽生,何面目以归?纵上免之不杀,吾於心无愧乎?”白起诱犀武降,犀武骂曰:“竖子,何谓降也!魏持戟百万,今虽败,犹有甲兵数十万。魏王聪颖,治下谋臣良将不可胜数。汝辈庸才,岂能敌邪!”白起怒而起,杀犀武于新城。
伊阙之战让白起声名大噪,此后三十多年里,秦军许多大战都由白起挂帅。但之后的年月里,白起最为杰出的两仗就是鄢郢之战和长平之战。鄢郢分别是楚国的陪都和国都所在,山河环绕,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重兵精锐防守,自然攻击难度也是极大的。面对坚固的城池,秦军长期没有办法,但白起则善于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最后竟然采用了决水攻城的战术攻克楚国别都鄢城,然后沿长江东下深入楚境,攻陷楚国国都郢,焚毁楚国的宗庙和夷陵,取得最后的胜利。而凭借着鄢郢之战的巨大功劳,白起被封为武安君,武安君的名号也声名鹊起,为六国所恐惧。
长平之战是白起打的最艰难的一战,也是白起的谢幕战,长平之战也与白起的名字相挂钩。长平对峙的三年里,前线统帅一直是王龁,赵国方面是廉颇。后世都说赵国中反间计,换下廉颇改用赵括。也许有这个原因,但赵国国力无法长久相持还是重要原因,而秦国虽然国力和粮食储备方面要强于赵国,但转运艰难,也是无法长久相持的。所以对峙三年后,双方都必须要转守为攻。赵括是初出茅庐,白起则早已名声大噪,威震天下。但也正因为赵括是初出茅庐,白起对赵括是不了解的,白起有的只是经验上的优势。长平之战,白起采用了诱敌深入和分兵袭击后方的办法,最终包围了赵军。但是此战白起所部秦军死伤也和赵军是不相上下,这也是武安君白起一生征战中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也从侧面验证了赵军的战斗力。至于后面的杀降,可以理解为不得已而为之,也可以认为是彻底削弱赵军实力所致,各有各的道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而作为长平之战后续的邯郸之战,白起始终是拒绝参战,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能是白起良心发现,也可能是白起深知自己如果再次引兵攻赵,换来的将是赵国全国的抵抗,也可能是白起不满昭襄王阻止他顺势进攻邯郸的一种抵抗心理,都有道理吧。赵国虽然与秦国同族,但脱胎于晋国。秦晋本为世仇,而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五万人,赵国几乎家家都有死亡,无疑让赵秦仇恨更加加深,而白起更是仇恨的代表。邯郸之战,白起如果统兵再打,要么成功攻灭赵国,成就万世之功,但哀兵必胜,困兽犹斗,白起也极有可能会面临着惨重的失败。
白起最后自尽而亡,一代名将最终以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这是他没有想到的,也是天下人都不会想到的。但是白起名将和战神的地位确实是无可争议的。秦国崛起后对六国的几场决定性战役都是白起指挥的,白起也被后世尊为供奉武成王庙的武庙十哲之一,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白起的作战风格十分强调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注重打歼灭战。综观白起一生的作战,常常伴随着极高的斩首率。斩首率是秦国军功爵制所特有的,但白起的斩首率是极为可怕的,达百万之众。此外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对敌人发起毁灭性的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全歼敌军。除此还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此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在当时前所未有。精确进行战前料算,不论敌我双方军事、政治、国家态势甚至第三方可能采取的应对手段等等皆有精确料算,无一不中,能未战即可知胜败。
评四大名将之廉颇
廉颇与白起是同一时代的,按年龄的话廉颇应该是比白起要年长一些的。廉颇的从军年代应该开始于赵武灵王时期。赵武灵王时期的赵国对北方民族和中山国的作战频繁,廉颇应该是这个时候逐渐成长和慢慢崭露头角的。赵惠文王时代,廉颇开始声名日显。
赵惠文王时,五国伐齐,赵国也参与其中。廉颇作为赵军将领率赵军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威震诸侯,廉颇班师回朝,官拜上卿(上卿为当时高级爵位)。之后的几年里,廉颇一直率军与魏国、齐国作战,斩获颇多。中间还有著名的将相和的故事,为世人皆知。阏与之战时,廉颇没有参与。战后,不甘失败的秦王又发兵攻几,廉颇救几,击破秦军。这估计是廉颇较早的与秦军的一次作战。
廉颇与秦军的正面大规模接触还是长平之战。廉颇与秦军之前虽然交手极少,但也是深知秦军战斗力的。在接手长平防务后,采取了以守为攻的策略。重点构筑了三道防御工事,以坚守长平一带,屏障邯郸。第一道防线设置在空仓岭一线,第二道在丹水东岸,第三道在百里石长城一带。三道防线以第二道丹水防线为核心,乃中枢主阵地所在,第一道为前哨,百里石长城为后方。三道防线紧密相连,星罗棋布,可以说,廉颇构筑的整体防御策略很好的利用了地利,进可攻,退可守。
秦军是有备而来,攻势勇猛,赵军裨将赵茄带领的守军被秦军的先遣侦察部队击败,初战不利。秦军杀赵茄,夺取了空仓岭,踹开了赵军的门户,居高临下,夺得了战争地主动性。同年六月,迅速攻破了都尉城和故谷城,解除了赵军对高平关的威胁,同时斩杀赵都尉四人。廉颇仍然没有放弃,同时加固南北两翼壁垒,以钳制秦军深入,准备长期作战。但是秦军神速,士气高涨,发起对西壁垒的猛攻,同时由于时间仓促,赵军立足未稳,于是西壁垒失守。至此,赵军连连失利,第一道防线-空仓岭防线完全失守,赵军被迫后退至主阵地-丹河防线。在第一道防线的失利,大体上还在廉颇的预料之中。因为廉颇构筑防线的时候,就已经将主力放在了丹水防线,赵军在终于以坚固的壁垒成功遏制了秦军攻势。廉颇深知秦军远途奔袭,力求速战速决;赵军战力虽然稍弱,但享有地利优势,准备打持久战,坚壁不出。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之后的三年对峙里,秦赵两军没有大的交锋。秦军虽然战斗力凶悍,但面对赵军铜墙铁壁和星罗棋布的防御,秦军和统帅王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被迫与廉颇死守对峙。而赵军和廉颇确实利用了地理优势得以死守长平一线,但是长久的对峙消耗战也让赵军和赵国难以支撑。无论是谁都没有想到秦国会为了长平要赌上国运进行生死一搏。日后赵国换帅,主要原因还是赵国无力支撑了。如果赵国知道秦国秘密调换白起为帅,不知赵国还会否换下廉颇呢。同样,我们也错失了一次让白起、廉颇直接交手的机会。
长平之战,赵军惨败后。秦国再次发动邯郸之战。这次邯郸之战,赵国是竭力死守。廉颇作为主帅,和赵孝成王、平原君赵胜死守邯郸,最终坚持到了信陵君率领的援军的到来。而邯郸之战后,燕国则趁机进攻赵国,认为赵国在长平邯郸之战中元气大伤,已经虚弱的不堪一击。不料,廉颇率领赵军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俘虏了卿秦、乐闲,之后又包围了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经此一战,赵王把尉文封给廉颇,封为信平君,并任假相。此战赵军在名将廉颇的指挥下,利用燕军轻敌、疲劳,赵军则同仇敌忾,对来犯之敌予以痛击,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赵孝成王去世后,赵悼襄王即位。即位不久就将他素来所不喜欢的廉颇免职。廉颇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赵国,指挥过赵军作战。先到魏国,再到楚国,一直没有得到重用,最后在寿春去世。廉颇在楚国也带过兵,但楚兵的风俗和赵军风俗不一样,廉颇在各方面很难用的顺手,加上廉颇思念故乡,也无法全心投入。
综观廉颇一生,武灵王时代从军,惠文王时代崭露头角开始声名显赫,赵孝成王时代位极人臣,出将入相,悼襄王时代被免职最后客死他乡,一生经历了四位赵王,起起伏伏的人生啊。廉颇的战绩大多是面对山东各国时取得的,与虎狼之秦的秦军交锋时候不多。与秦军交锋时候,廉颇的风格比较沉稳,不似白起属于出奇制胜的,属于稳扎稳打的类型,力主积极防御,尽量避免与凶悍的秦军野战交锋。放眼当时山东六国的将领,在面对秦军时候,普遍就心中怯懦,未战就自乱三分,而廉颇却能游刃有余,处变不惊,败而不乱,是为大将之才也。其实说廉颇稳扎稳打,其实也主要是针对秦军的。廉颇在面临其他各国军队时,则比较凶悍。这也说明了秦军战斗力的凶悍,也说明了廉颇可以随时根据战场敌我态势进行迅速转换,并不能说明他是一味的守强攻弱。
评四大名将之王翦
王翦是四大名将中最具政治谋略的,也是四大名将乃至古代顶级名将中少有的得以安享晚年的将领。
王翦所处的时代已经是战国的尾声了,这时候的战争和大的格局与春秋时代不同,与白起、廉颇的时代也大不相同。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白起、廉颇的时代是大规模的兼并作战,虽然在为灭国战打基础,但核心仍然是兼并战,追求大规模的毁伤和震慑敌人以及夺城夺地是根本目的。而且白起的时代,秦国正处于从崛起走向巅峰的时代,秦国一国之力虽强,可以平推任何一国,但面对东方六国甚至是三晋的联合,秦国尚无碾压优势。而王翦所处的时代,秦国已经是绝对的强势存在,山东六国联合起来也无力对秦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王翦及其子王贲是秦始皇灭六国的主力,除了最弱的韩国无需什么像样的将领出马外,其余灭五国之战,王翦父子都是主力,而最难的赵国、楚国都是王翦统率下灭掉的。王翦的打法,看似很平常,他不同于白起出奇制胜,也不同于廉颇稳扎稳打,甚至与身为同僚的其他秦军将领,如桓齮、杨端和、李信也是不同的。
王翦的打法看似平淡无奇,而且确实也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但并不意味着王翦没能耐。王翦指挥的最重要的作战是灭楚之战,击败项燕所率楚军主力。楚国和楚军作战能力长期处于一种忽高忽低的状态中,原因是楚国特殊的国情所致。如果没有把楚国逼迫到最危险的情况下,楚军就是窝里横,相反如果逼迫到极致,楚军的战斗力也是相当可怕的。在李信率二十万秦军气势汹汹的灭楚时,楚国已经危在旦夕,楚国和军队表现出了很强的战斗力,项燕率军三天三夜不停宿休息,反击,大败李信的军队,攻入秦军的两个营地,斩杀了七个都尉,谁能说楚军不强啊。王翦领兵灭楚时,率军到达前线后,长期坚守不战。因为他认为这时候的楚军刚刚击破李信,无论是项燕还是基层士兵,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都是极其旺盛的,也希望集中兵力迅速击破秦军。虽然秦军报仇雪耻的战斗意志也很强,但是这个时候如果两军硬碰硬,结果很难预料,即便秦军获胜,损失也不会小。故而王翦不顾众人劝阻,执意坚守不战长达一年之久。后当楚军在往东调动之际,王翦就迅速率兵出击大破楚军,杀项燕于蕲,一年多后又俘虏楚王负刍,平定楚国。随后王翦又南征百越,取得胜利,因功晋封武成侯。
王翦灭楚之战,充分体现了他的谋略。主要就是运用了以逸待劳和随机应变,顺势而为。也说明王翦在对战场敏感度和时机的把握上是相当准确,稳妥程度很高。而且其率军用兵有勇有谋,智而不暴。加上这个时候秦国的国力极强,也可以支撑王翦打持久战。总体上来说,王翦各方面没有明显的缺点,是非常均衡的。除此,其政治敏感度也较高,属于少有的全才型的名将。
评四大名将之李牧
李牧是四大名将中唯一的与外族交手过的统帅,也是战国后期东方六国中唯一可对秦国产生很强威慑性的将领,同时也是死的最冤的一位名将。
李牧的一生其实可以很简单的概括,就是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常年镇守北方与匈奴等部族交锋对峙,第二个阶段就是与凶悍的秦军对峙交锋。
李牧镇守北部代郡、雁门郡多年,对边务是十分熟悉的。他治边属于积极防御和相机进攻相结合。李牧治边要求获得充分的自主权,他可以自置僚属,市租皆输入军府。同时对军队士兵的待遇上也十分的花心思,故而军士对李牧也乐于服从。其实简单的归纳就是屯田实边,以民养军。这种方法也为后世所惯用,是在较为弱势的情况下所常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李牧在北方对匈奴的一场决定性的作战就是那场集结精锐的决定性作战。为此,李牧就准备了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集结如此庞大和精锐的兵马,可见李牧有必胜的把握,同时这涉及到了步兵、骑兵、车兵和弓弩手等四个兵种的配合协调,还有此战是要诱敌深入,难度是不小的。但结果是李牧大获全胜,杀死匈奴十多万人马。灭了襜褴,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取得了毕其功于一役的绝佳效果。
李牧大破匈奴之后,逐渐为赵国君王所器重。而此时赵国因经历了长平邯郸之战,元气大伤,边军也常备抽调。赵悼襄王晚年,李牧开始在边防和中枢之间来回奔跑,但重心已经逐渐转移到中枢。而此时,赵奢早就去世,廉颇流亡魏楚,乐乘出走,赵国的良将实际上就是庞煖和李牧二人。公元前243年,赵王派李牧进攻燕国,攻下燕国的武遂(现河北省徐水县西北的遂城镇)、方城(现河北省固安县南)。
公元前236年,也是秦始皇亲政后的第二年,赵、燕两国发生战争。赵国出兵攻燕,而秦国以救燕为名派王翦等将出兵分别夹攻赵国,先后攻取了赵的阏与、轑阳(南阳西北)、河间(河北省献县东南)、安阳(河北阳原县东南)等邑,漳水流域已为秦所占有。前234年,秦国又大举向赵国进攻,以所取的赵地建立雁门郡和云中郡。赵国版图被彻底挤压出了山西和内蒙古一带,退缩到了今河北中部。同年,秦大将桓齮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东南),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杀赵军十万。次年,桓齮又乘胜进击,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进攻赵的后方,直向邯郸进军,形势危急。
桓齮此战大获全胜,在东方战场,取得一场自长平之战以来,斩首最多的一次胜利。在秦军当中桓齮有了个“小白起”的外号,其他的王翦、杨端和、李信等人,地位都不如桓齮。桓齮深入赵国后方的这个打法,很像白起当年打韩国,从中部将韩国分割为新郑地区和上党郡。这次桓齮似乎是想把赵国分割为南部的邯郸地区和北部的中山地区。桓齮连克赵国中部赤丽、宜安两城,邯郸朝野震动,照这样下去,赵国不久就会被切割为南北两块,届时离灭亡就不远了。由于赵国在一年前因为扈辄被杀,十万精锐常备军损失得一干二净,这个时候已经不是某位将领能力挽狂澜了,赵国不但需要名将,更需要军队。而此时,能打的和有战斗力的军队只剩下李牧在代郡的边防军了。危机时刻,赵王迁急调李牧南下增援。
李牧得到命令后,留下部分兵力镇守代郡一带,然后迅速率军南下增援。之前李牧的战绩主要来自于对匈奴和燕国的作战,并未与秦军交手,真要和虎狼之秦的秦军交手,赵国上下其实也拿不准。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面对赵军坚垒,桓齮认为,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等赵军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洞悉敌情,不为所动。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遂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大败秦军。
肥之战,秦军挟大胜之威而来,李牧则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面对号称野战天下无敌的秦军,李牧在战略上采取避其精锐、击其惰归之策。当敌军识其意图,企图围点打援诱时,李牧将计就计,用围魏救赵,釜底抽薪之策,攻其必救。在交战时,又采取正面阻敌,两翼包抄的战术,全歼秦军。整个战争进程中,李牧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扬长避短,最终大获全胜。这是围魏救赵的典型战役。凭借此战,李牧获封武安君。此战也是李牧一生中继击破匈奴之战后的又一经典作战。
肥之战,秦军失败后。秦王嬴政不甘心失败,于公元前232年再次派军兵分两路攻赵,一路由王翦率领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今属河北)进迫;一路由李信率领从太原取狼孟(今山西阳曲)后东进番吾,拊邯郸之背。李牧再次统率全军指挥作战。而赵国因为国力贫弱,粮草不足,无力持久,赵王迁希望李牧能速战速决。李牧认为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秦军难以迅速突破。李牧遂决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他部署司马尚在邯郸南据守长城一线,自率主力北进,反击远程来犯的秦军。两军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军猛攻,秦军大败。李牧即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军攻击南路秦军。秦军知北路军已被击退后,料难获胜,稍一接触,即撤军退走。
番吾之战中秦军再次战败的消息传来,秦国上下大吃一惊,万万没有想到赵军竟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李牧竟有如此高明的指挥之才。为扭转败局,秦王政召文武近臣聚集咸阳宫,商议对策。商议认为赵国全国大饥,国力不强,民心不稳,赵军缺乏充足的粮草储备,损失的兵力也难以得到补充。赵军久暴于外,必定将乏兵疲,难以持久。而秦军则后备充实,补给及时,完全可以通过战略相持拖垮赵军,待赵军疲惫,可击其惰归,一举而战胜之。而李牧虽然能多次击破秦军,但因为多年征战,从代北归来的边防军损耗严重,此战只能是打成了击溃战,而无法打成歼灭战。
公元前231年赵国连续发生地震,灾荒,民心动荡。前229年,秦国再次“大兴兵”,王翦统帅上郡的军队进攻井陉,杨端和率领河内的军队围困邯郸城,羌瘣伐赵也带领一路军队进发。赵国仍然是沿用以前的策略,李牧在北路采取攻势,南面采取守势。战场上,王翦和李牧对垒,二人是难分伯仲,王翦无法击破李牧扼守的井陉一线,而李牧也很难迅速击破王翦南下增援。而秦国和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遂禀告秦王,行反间计,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昏聩的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而不从,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只过了三个月,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乘势急攻,大败赵军,平定东阳地区(约今河北邢台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攻下邯郸后,俘赵王迁及颜聚。赵国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
其实李牧最后一战如果不被冤杀,或者说李牧能够击破王翦,但是依然避免不了赵国被灭亡的命运。李牧南下时候率领的边军最多不过十万人,但经历肥之战、番吾之战等多次的消耗,已经所剩不多。而且赵国国内兵员补充尤其是粮草补充已经非常困难。加上雁门、云中和九原等地的失陷,骑兵和战马的补充来源也被断绝。光靠李牧一个人的指挥才能,实在是独木难撑啊。而李牧和王翦的对决,双方基本上是平手,两人无论在指挥技巧、勇猛和作战纯熟方面都已经是当时的绝对顶级名将,无人可出二者之右。但是两人的对决,不光是两人指挥艺术更是国力和手中资源的比拼,无奈这方面,李牧背后的赵王和赵国根本不是王翦背后的秦国的对手啊。
虽然李牧最后被冤杀了,但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之一。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也使后人扼腕叹恨。不过李牧的作战才能一直为后世所公认,唐朝德宗建中三年(782),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大将军武安君李牧”。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孙膑、田单、廉颇、赵奢、王翦而已。
李牧的作战风格与白起、廉颇和王翦有相同也有不同。他们都是基层起家,都强调战场指挥权的自主性,而李牧尤其强调自主之权,即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李牧具体的风格则是惯于分兵两路,破匈奴如此,打秦军还是如此,这与白起颇有相似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李牧的孙子李左车也是一位颇具军事才能的谋士和将领。秦末天下大乱,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公元前204年)十月,刘邦派大将韩信、张耳率一万余新召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李左车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李左车认为,汉军千里匮粮,士卒饥疲,且井陉谷窄沟长,车马不能并行,宜守不宜攻。只要严守,就可以万无一失。于是,他向赵国主帅陈余陈述其利害,并自请带兵3万,从间道出其后,断绝汉军粮草。陈余不以为然,不严守井陉,坚决主战。韩信迅速挑选二千轻骑,半夜从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隐伏待击。次晨,韩信和张耳率主力出井陉口,并在绵河东岸摆下“背水阵”,引诱赵军出击。果然,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汉军伏兵乘虚抢占了赵军营寨。赵军见此大乱。汉军乘势前后夹击,大败赵军。韩信斩陈余,擒赵王,灭亡了赵国。韩信悬赏千金捉拿李左车。赵亡以后,韩信曾向他求计,李左车提出:“百战奇胜”的良策,才使韩信收复燕、齐之地。李左车给后世留下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名言,他还著有《广武君略》兵书一部。要知道,韩信在用兵方面是极为高超的,能让韩信求教,李左车必有奇才。
尾评:
起翦颇牧四大名将,无疑是代表着战国后期最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卓越的功绩,但是并不意味着四人是神话的存在。当时战国七雄中,四人所处的时代中还是有许多人的才能是不亚于他们的,或者是相差不大的。秦国之魏冉、蒙武、杨端和,赵国之赵奢、庞煖,魏国之信陵君,楚国之项燕,其实这些人都是有着杰出的才能的,但是他们没有被评为四大名将,不是因为其才能不够,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身份或者是位兼将相,或者因为是宗室,或者是独当一面的时候较少没有发挥的平台所致。
四人之中,单就军事才能和战绩而言,廉颇相对是最低的,白起又无疑是最高的。而综合能力上,王翦是最高的。而就面对敌人的种类上,李牧遇到的多,因为与匈奴游牧骑兵交战过,这是其他人所没有过的。四大名将,都是战国中后期的顶级将领,是难分伯仲的。而其四人虽同处战国后期,但战国后期的局势是非常复杂和变化非常快的,所以四人所处的环境和时代实际上的大不相同的,故而许多方面无法比较。个人认为,统兵作战、军事天赋和能力上,白起无愧是四大名将之首,也不愧武庙十哲之一。李牧、王翦次之,廉颇再之。
四大名将中,白起和李牧都获得了武安君的称号,不过如同网友们所说,武安君这个封号仿佛被下了诅咒,获得武安君封号的人普遍没有好结果。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誉名。第一个获得武安君封号的是战国的纵横家苏秦,最终车裂于市。下来的武安君白起被迫自杀,李牧被冤杀。项燕虽然没有正式封号武安君,也被称为武安君,最后战死沙场。
四大名将的时代已经是距今两千多年的时代了,许多事情都无法知晓,人们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史书来判断那个时代和那些战争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了。不论战果如何,不论最终如何,以四大名将为代表的战国的英雄豪杰和王侯将相们都为了各自的母国竭尽全力了,他们的拼命厮杀使得社会动荡混乱不安,但不断的厮杀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而且这些将领们的杰出才能也无疑体现了中国古代兵家们的智慧与杰出的才能,为后世的用兵作战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先例,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