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 | 6种细菌在未经治疗的狼疮患者肠道中显著增多,狼疮发病或与肠道菌群相关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张烜教授团队在学术杂志《关节炎与风湿病》上发表论文称,与正常人相比,未经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肠道菌群具有促炎和致自身免疫亢进的特征性改变;富集的菌种部分来自于口腔;两种细菌多肽可通过分子模拟机制触发自身免疫应答,可能与狼疮发病相关。

研究结果提示,狼疮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与患者免疫异常密切相关;在未来,调控肠道菌群很可能成为狼疮辅助治疗的有效方法。

狼疮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和多器官损伤为特征的、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自身耐受降低并持续产生自身抗体,其发病过程中复杂的自身免疫应答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除了某些特定的遗传因素和环境触发因素可能致病外,肠道菌群对宿主免疫系统的重要调节作用也逐渐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
在本次试验中,张烜团队纳入117名3个月内未经治疗或抗生素干预的狼疮患者,采集了他们的粪便和临床信息,同时纳入115名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此外,研究者还采集了52名经过有效治疗后、病情缓解(疾病活动度评分显著降低)的患者,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研究。
分析表明,狼疮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显著降低,其中狼疮肾炎患者的降低更为明显;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分布与对照组(健康人)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治疗前后相比也有差异。未经治疗的狼疮患者肠道里有6种细菌显著增多,治疗后又显著降低。
研究发现,狼疮患者肠道菌群所介导的功能与对照组也存在差别,且功能差异比物种组成差异更为显著。在未经治疗的狼疮患者中,支链氨基酸的合成、肌醇降解和硫胺素(维生素B1)合成通路显著降低,治疗后才得以恢复;LPS合成通路显著上调,治疗后减少。
研究提示,肠道菌群的改变情况通过现有的临床检验指标就可能间接检测出来。多因子分析表明,不论是在狼疮患者还是健康人中,血肌酐水平都能部分解释肠道菌群整体物种组成的个体差异。
此外,研究者也发现,狼疮患者异常的部分肠道细菌丰度与某些狼疮重要临床指标存在显著关联。这说明肠道菌群很可能参与了狼疮发生发展环节,尤其是肾功能改变的狼疮患者。
有趣的是,部分在狼疮患者肠道里显著增高并“兴风作浪”的标志菌种其实是“惯犯”。此前研究表明,在前述6种狼疮患者肠道富集的细菌中,有3种细菌与口腔炎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者纳入了一个新的健康人队列,采集他们口腔唾液数据,并进行菌株分析。结果提示,狼疮肠道富集菌很可能来源于口腔。
在本次研究中,张烜团队加深了对狼疮肠道菌群特征的理解,并提出了异常肠道菌群参与狼疮疾病进展的一些可能机制,研究将有助于菌群相关辅助治疗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开发和应用。
文:健康报通讯员 干玎竹 特约记者 陈明雁
编辑制作:夏海波
审核:方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