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一部村志 留下历史墨迹
——姜湾村支部书记彭秀云在《姜湾村志》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
今天,《姜湾村志》有幸接受各县市区地方志领导和专家的评阅和指导,我仅代表姜湾村两委表示由衷的感谢。感谢市、区地方志办公室领导给予我们这样难得的相互学习机会;感谢市、区地方志办公室领导,在编修《姜湾村志》过程中予以的及时指导和评审。
《姜湾村志》虽然已经成稿,但由于时间、资料等多方面的限制,并不是十全十美,尚有很多不足。今天在这里交流,我们感到十分愧疚,权当是“抛砖引玉”吧!
下面我把姜湾村是如何编修村志的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作一简要汇报。
一、村志简介
《姜湾村志》是茅箭区第一批编修的村志,也是姜湾村有史以来的首次修志。村志总字数约22万字、图片120余幅,全志共设12卷,分建置沿革、自然地理、人口、农村经济、公共事业、集体土地征用、党政群团及其他组织、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村民生活、人物与荣誉、附录等。此次修志,是根据《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和目前修志的通用做法,以姜湾村冠名,上限追溯至事物发端,下限至2014年底。在写法上,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7种体裁,图文并茂,表为文设。立传人物坚持生不立传的原则,简介人物以事系人。
二、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
随着十堰城区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姜湾村的土地已全部被征用。2014年姜湾村又被列为茅箭区第一个“城中村”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村,从此姜湾村委会的建制就撤销了,新成立了吉祥社区居民委员会,姜湾村从此由农村转变为城镇,姜湾村的村民也由农民转为城市居民。
此时,恰逢茅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茅政办发〔2014〕23号文件《关于开展第二批部门志和首批村志编修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把姜湾村列入全区首批7个村之一,作为编修对象。姜湾村两委一班人接到文件后,统一思想,及早筹划,迅速与茅箭区地方志办公室取得联系,咨询编修村志相关事宜。姜湾村两委班子统一思想,共同认为:如果让姜湾村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经济社会等宝贵的历史资料随着姜湾村的转撤而消失,是对村域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严重失职。于是姜湾村两委做出决定,在姜湾村撤村建居(委会)的同时,完成《姜湾村志》的编修工作。真实记录姜湾村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建国以来村域政治、经济、社会、人民生活诸方面的变化,这是一件具有划时代的明智之举,必将产生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影响。
村志作为“一方之全史”,一部“百科全书”,记载着姜湾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自然到社会,从政治到经济,从历史到现实,从人物到风貌的全部演变过程,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当政者必需的参考书,是爱国爱家乡的教科书,具有独特的永世传承的历史价值和经世致用的文化价值。
(二)引进人才
编修《姜湾村志》不同于写计划、总结、新闻、评论、文学作品,必须是专业人员,姜湾村在缺乏编修人员的情况下,争取茅箭区地方志办公室支持,在茅箭区地方志办公室的推介下,我们聘请了有多年编修志书工作经验,已编修多本志书的专业人士朱德靓同志担纲《姜湾村志》主笔编修。
编写村志的过程是艰辛的。时值盛夏,酷暑难耐,为赶进度,编写组成员都是夜以继日,坚持日常工作与修志工作两手抓,两不误。在编写过程中,有时由于资料不完善写不下去,就立即再去调查。调查过程中,有些事件含糊不清、甚至错误,有些人物张冠李戴,有些时间互相矛盾等等,我们就反复调查、咨询,直至搞清为止。尤其是负责撰写的同志有时白天编写,半夜记起有些资料未写进去,从床上爬起来赶紧补写等等这些不胜枚举。
实践证明,我们的做法是得当的,人也请对了。
(三)分工协调
《姜湾村志》在编修过程中,两委班子进行分工合作,协助编辑人员搜集各方面的史料,提供相关素材。积极配合编辑人员找姜湾村老者拉家常、谈往事、提供家谱等。
《姜湾村志》由于写的是1949年至2014年撤村建居,因此:
第一、时间跨度大,资料收集难
在编修《姜湾村志》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从内到外,由近而远,先易后难的办法。早期资料很少,但近期资料亦不多,由于村级组织对档案资料管理不善,除社队以来的财务账册较齐全外,只有尚存的部分年报、会议记录等,文书档案也是寥寥无几,很多资料主要靠口碑资料来弥补、完善。
对外向街办、区、市区地方志办、档案馆、图书馆、文化馆、统计局、公安局、教育局、农业局等20多个单位,查阅有关资料。同时,走访村内有关人士近100余人。经过广征博采,搜索枯肠,共收集资料近50万字,为编写初稿准备了第一手资料,在随后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围绕缺什么,补什么,边纂写边采录,对特邀的个别人士,我们采取提前预约或上门采访、请教、敬候达20余人次。
第二、内容范围广,质量要求高
村志是部百科全书,涉及本村的主要历史与现状均要收录入册。如自然环境、村庄、村民、村级组织、农业、工商业、教育、文化、体育、卫生、风俗、人物、诗文选辑、村规民约、村民世系等,真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再没有其他书籍能包含这样广泛的内容。
志书有其严肃的规格与质量要求,观点正确,体列完备,史料翔实,层次分明,归属得当,文字简练,通俗易懂,突出特色。要据事直书,述而不论,落笔有据,避免虚假。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发现在账册内、统计表、年报,以至街办档案中部分同一类目的有些数据却无一相同,很难确定,给选用资料带来十分困难。有的口碑资料,专访三五人,讲法均不一。为补偏纠弊,注重严肃、真实,对一些无地点、无时间、无人物的“三无”资料尽可能不去涉及,以最大努力去达到志书质量。
第三、编写人员少,涉及人物多
村志的人物名录共收录10多种,其中有军人名录,先进个人名录,大学生名录,在外工作人员名录,寿星名录,另有村级党、政组织人员、党与人民代表、集体及个私企业厂长等多达数百人。收集这些资料,工作量大!
编写村志必需多方配合,协力同心,还得要有“三心”,即信心、决心、恒心。务必有知难而进、坚韧不拔的工作精神,方才能编纂出合格村志。
(四)注重质量
《姜湾村志》的修编工作自2014年5月启动,在此期间,村志编委会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村两委多次召开会议,精心安排。邀请市、区专家具体指导修志业务工作,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上半年,市地方志办的杨主任、李科长,区委书记赵哲、区地方志的万主任、庹主任以及二堰街办的书记主任都要亲临我村关心和指导《姜湾村志》编修工作。领导们的关心和指导给我们编修村志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莫大的荣幸。
村志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在保证人员组织的同时,还配备了必须的条件和经费支持,这些都为村志的编修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在修志工作开展的整个进程中,村两委领导多次与编委会进行座谈,对成稿部分的内容及时进行意见交换,对遗缺的部分及时进行补充,对有待商榷的地方进行商讨。同时对全村的档案资料、大事记等大量史实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并先后赴市、区、街办档案局、馆、室等地进行资料的大量查找工作,实地访问知情人员,对资料进行甄别和考证工作。在此基础上,于2015年3月完成了资料长编,累计文字达近40万字,内容涵盖耕地、人口、蔬菜、农业、畜牧、林业、水利、教育、卫生、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在资料长编成熟的基础上,随即着手志稿初稿的编撰工作,2015年8月完成了《姜湾村志》初稿。初稿形成后,即报送村委会及村上知情人员审阅,寻求各方面的修改意见。2015年10月,区方志办领导及专家对志稿材料进行了认真的评审,并从篇目设置、内容组织、记述手法、写作思路等方面给出了大量细致的修改意见。编委会根据修改意见再次对相关史实、统计数据进行了深入查证,并对村级事业发展过程中一些未能反映时代特色的资料进行了补充。
(五)体现特色
姜湾村是由过去一个偏僻的三堰小山村,发展到现在的一个“城中村”;由过去“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的经济产业模式”发展为“以工商业为主,养殖业、种植业为辅的经济发展模式”;由过去债台高筑4000余万元的“空壳村”蝶变为资产总值过2.1亿元的富裕村;由过去的“农民”转变为今天的“股民”。
近几年,村“两委”班子抢抓北京路建设、高校园区建设、上海路建设、大美盛城房地产开发的四大建设机遇,变地理位置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与企业联手,共同开发了王府井广场;挖掘潜在的经济区位,对东都宾馆进行改造升级,建成“东明广场”;盘活村域固定资产,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成立姜湾村社区股份合作社,使村民变为股民,让失地村民生活得到长远保障。在服务市、区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建成吉祥、如意、南泥湾三个拆迁安置小区,有效的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等等这些都是姜湾村的特色,都应在《姜湾村志》中充分反映出来。
一部志书的质量,首先必须注意研究地情,反映特色。特色就是一地的优势,是一部志书的闪光点,要重点突出,有主有次,不要面面俱到。这也是体现一部志书质量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当然,《姜湾村志》的编修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市、区、街办的认可。但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距离市、区领导对村志的要求和希望还很远,有些资料的收集还不够全面,文字表达还不够精炼。总之,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上述只是我们姜湾村编修村志的一些实际做法,对于其他村是否合适,不得而知。汇报不到的、不对的地方,请在座的领导和专家批评指导。
谢谢!
来源:十堰方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