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64

第四卷治外篇

A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能恃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B    现代汉语

安静的环境能够体会拥有快乐,做事情成功来自谋划。所以脆性的事物容易分裂,细微的事物容易散开;因为没有而努力做事,因为治理而防止混乱。参天大树是从小树苗生长,九层高台是从一捧黄土累加,一步一步走出去,终至千里,认知事物做事情,要遵循认知大道。主观作为一定会失败,一意孤行一定不会成功,所以圣人遵循事物发展方向,而没有主观臆断;以事物发展方向为方向,遵行形制而没有超越。民众是如何做事?常常只有开始,没有结尾,所以失败;如果开始和结尾,一样认真去做,事情就不会有失败。圣人也有常人的欲望,但不会夸大主观行为,不宣扬稀有的物品;圣人为什么成为圣人?   因为圣人日修,严格约束自己,不离博览群书的文化认知大道,而众人不约束自己,只会学他人的经验之谈,所以圣人能够秉持自然大道,随化万物,不敢夸大主观臆断的行为。

C 各家注释

1河上公注:治身治国,安静者易守持。情欲祸患,未有形兆时,易谋止也。祸乱未至萌,情欲未见於色,如脆弱易破除也。其未彰着,微小易散去也。欲有所为,当於未有萌芽之时,塞其端。治身治国,於未乱之时,当预闭其门。

2王弼注:以其安不忘危,持之不忘亡,谋之无功之势,故曰易也。虽失无入有,以其微脆之故,未足以兴大功,故易也。此四者,皆说慎终也。不可以无之故而不持,不可以微之故而弗散也。无而弗持,则生有焉;微而不散,则生大焉。故虑终之患如始之祸,则无败事。

3杜光庭注:明四易之行,周劝精修,戒慎其纤微,忘遣其为执,将表圣人之行,以塞众民之非。至於欲学皆除,贵爱不染,以叶后章善为道之旨尔。

4王元泽注;戒在事物之先,救于已然之始,所谓治之于未乱也。不欲之欲,非无欲也,欲在于不欲尔,故不贵难得之货而已。民饱食暖衣,性所不免,欲此而已,不为有欲,而离性之后,更贵难得之货,此乃愚民迷妄,失本已远故也。故圣人欲不欲,以救其迷,而反之性。不学之学,非无学也,所学在于不学尔,以复众人之所过故也。众人逐末多事,圣人以不学之学据其过,而反之道。

5吕吉甫注:其安易持,危而持之则难矣。其未兆易谋,已动而谋之则难矣。其脆易破,则不可使至於坚。其微易散,则不可使至於着。物皆然,心为甚,通诸其心,则於天下国家无难矣。安也,未兆也,则是为之於未有也。脆也,微也,则是治之於未乱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生於小也。九层之台起於累土,高起於下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远起於近也。则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其本末常如此也。

6苏辙注:方其未有,持而谋之足矣。及其将然,非浮而散之不去也,然犹愈於既成也。故为之於未有者上也,治之於未乱者次也。治乱祸福之来,皆如彼三者。积小以成大,圣人持之以无为,守之以无执,秘能使根自生,使祸自亡。

7时雍注:安静未萌,易为持谋,所谓为之於未有也。脆微已作,易为泮散,所谓治之於未乱也。然为之於未有者,能无思虑乎?治之於未乱者,能无智谋乎?故圣人言:谋思危之首危者将不久,不若戒事物之先而忘其为,戒事物之始而忘其治之为愈也。夫大生於小,高生於下,远生於近,理之然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8邵若愚注:凡事为之於未有之际,治之於未乱之时。夫合抱之木由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事皆从微而至大,不可不慎也。凡有为者,故有败之应;有所执者,故有失之。是以圣人处事於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是故民人也之从有为之事者,常於几成而败之。

9王夫之注:失有道者,不为吉先,不为福赘。“未有”、“未乱”而逆治,其事近迎。“几成”而“慎”有余,其事近随。迎随之非道,久矣,非以其数数于往来而中敝邪?孰知夫往者之方来,而来者之方往也?又孰知夫往者之未尝往,而来者之来尝来也?戒其随,始若迎之;戒其迎,始若随之。又孰知夫迎随之可避,而避迎随之亦可戒也?或敝或避,因物者也。兼而戒之,从事其易者,因道者也。因物者不常,因道者致一。

10林虞斋注:方其安时,持之则易;及至于危,则难持矣。事之未萌,谋之则易;及其形见,则难谋矣。脆而未坚,攻则易破;及其已坚,则难攻矣。迹之尚微,攻之易散;及其已盛,则难散矣。事必为于未有之先,治必谋于未乱之始。合抱之木,其生也,必自毫末而始;九层之台,其筑也,必自一篑之土而始;千里之行必自发足而始。

D本注

1本篇为治外篇之八,阐明常人和圣人,做事原则和方法的差别。常人,有欲而任性,徒自羡慕他人经验只罔谈;圣人,无欲则守行,日修体悟大道,约束自己恪守大道不超越,固有常人和圣人之天地差别。差别,非先天而生,为后天日修而成;大道已没,后世人等,妄自以名实之心,夸大主观己见,解读文化,另立门类,丧其文化之实质,徒存文化之表,于国家失民生之途,于三公吏宦亡形制之能,常人之常见,比比皆是,自然大道,圣人已逝,智者不存。

2 安静的环境,才能够体悟拥有的快乐,事情的成功来自周密的谋划 ;脆性的事物容易分裂,细微的事物容易散开;所以努力做事情,是因为没有拥有;随形制去做,而不是事情混乱了再去治理。泮,形声,从水半声,本义古代天子诸侯举行宴会或学宫的宫殿;《说文》诸侯饷射之宫,西南为水,东北为墙;《礼记》泮宫,周学也。做动词用,融解,分散,《诗 邶风》匏有苦叶--迨冰未泮。

3毫末日月叠加,而为合抱;一掬黄土,连续累加,而出九层之台;一步一步走出去,而至千里之外,此为事物之理,认知事物之大道,阴阳之常数;主观行为超越事物发展之理,必然失败,囿于主观而一意孤行,必然失败。圣人因为遵循自然大道,社会大道,认知事物大道,摒弃所有主观意识和主观行为,故无为,故无执。执在日修,非固于己见,为关在大道,非显见主观。

4民众者,因无思想文化,求于民生问题,故为民众;国家解决民生,则民众无忧,所以能否解决好民生问题,是衡量任何一个朝代,一个国家,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民众,因无思想文化,无文化认知,做事则随性而作,随性而去,所以有开始,没有结束,事情无成;国家解决好民生问题,再次是解决好文化教育,则民众有一定文化认知,j解于礼之起,智之始也。做事情,不外乎开始和结束,有所坚持,事情无不成功,则小及家人幸福,大及国家安泰,故老子言“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为国之本。

6圣人欲,乃圣人亦如常人,有七情六欲,则有欲;不欲,圣人遵循自然大道,摒弃主观行为,为无欲,所以不会宣扬稀有的物品;圣人学,乃不离辎重,以博览群书,日夜不止则有学;不学,民众种种,非认知事物大道,故不学,所以圣人为难自己而耕读不息;因为圣人如此操行,能够遵循自然大道,不会超越主观行为。

后世学人,非体悟大道之人,夸大主观己见解读,多生有祸端。或有性情己见j,或有世俗偏执,或有民众常欲,唯独不见自然大道之见,文化之本已佚。察圣人之所以为圣,内修之不离辎重,治外随物而化,非强加于主观,以事物本身发展为方向,乃无欲无为;对于己身,则内修不停,不追逐众人之所弃,终成圣人。老子之学 传千年,方欲以常人之常,而化生圣人之无为,而徒生好事者之偏论,以讹传讹,故不解老子,远矣,不明大道,亦久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