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瘊子】
《诸病源候论》疣目候记载:“疣目者,人手足边忽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裹,粗强于肉,谓之疣目。”又如《外科启玄》千日疮记载:“一名疣疮,又名悔气疮。此疮如鱼鳞,生于人手足上,又名瘊子,生一千日自落,故名之。”再如《外科正宗》枯筋箭记载:“枯筋箭,初起如赤豆大,枯点微高,日久破裂,趱出筋头,蓬松枯槁。”本病民间俗称“瘊子”。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脾失健运,湿浊内蕴,复感外邪,凝聚肌肤所致;或为风邪侵袭,热客于肌表,风毒久留,郁久化热,气血凝滞而发;或肝火妄动,气血不和,阻于腠理而生。
瘊子,又名寻常疣,好发于青少年的指背、手背、面部和头皮,为米粒至豌豆大的角质增生性突起,境界清楚,表面粗糙,显示不规则的乳头状增殖。
1.牛倒嚼沫治瘊子 用干净小碗,取牛倒嚼时从口边流出的唾沫黏液,及时涂擦瘊子,每日2~3次,连续7天,10天为1疗程。
2.石灰糯米治瘊子 用较深的瓷盘,加水放入石灰60克,食碱60克,溶解为糊状,将适量糯米不重叠撒在上面,经24小时,取糯米捣膏备用。用时取橡皮膏1方块,当中剪1孔为瘊子大小,套在瘊子上,用棉花棍挑膏敷于患处,再覆1块橡皮膏,经24小时后瘊子自落。
3.高度醋精和白面 高度醋精和白面,成糊状,摸在瘊子上,最好是晚上摸上,早上起来洗掉,直到瘊子变黑,边缘变红,有赤痛感,等瘊子结痂就可以了。如果结痂掉了以后,没好,可以重复用药三四次。
4.烫伤形成的瘊子 乌梅1粒,用适量醋加点盐泡1周,然后去乌梅去核捣泥,量患处大小把乌梅泥敷在上面胶布固定,每日1次,约1周即可。
5.将鸡蛋煮熟,敲碎去皮,浸入陈醋中24小时,每日空腹吃2个,并喝陈醋10毫升,连用10~20天,10天为1个疗程。
辨证施治
1.风热证
主症:病程较短,皮疹多发,淡褐色,微有瘙痒。舌质淡红,脉弦滑。
治法:清热疏风、解毒平肝。
方药:金银花30克,大青叶15克,柴胡10克,板蓝根15克,败酱草30克,生香附10克,木贼10克,生牡蛎30克。
2. 燥毒蕴肤证
主症:皮疹顽固不退,疹色暗褐,干燥无光泽;舌质暗红,脉弦。
治法:润燥平肝,解毒活血。
方药:当归15克,天花粉15克,川芎1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败酱草30克,露蜂房3克,莪术12克。
3.血瘀感毒证
主症:皮疹为米粒至高粱粒大的扁平丘疹,近皮色或黄褐色,表面光亮,偶有痒感。舌质暗红,苔白,脉滑。
治法:活血解毒,软坚。
方药:紫草根15克,板蓝根30克,大青叶30克,马齿苋30克,赤芍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
外治法
1. 鸦胆子仁捣烂如泥,外敷疣上,包扎,3~5日换一次。
2. 黑色拔膏,温热后滴疣上,包扎3~5日换一次。
3. 木贼草30克,香附30克,煎水泡洗患部。
5. 熏洗:木贼30克,香附30克,山豆根30克,板蓝根30克,地肤子30克,金毛狗脊30克,煎水趁热熏洗,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6. 雄黄解毒散15克,加入百部酒60毫升外用。
7. 黑色拔膏棍,加温外贴,5~7日换一次。
8. 鸦胆子仁捣碎外敷(注意保护周围皮肤)。
非药物疗法
1. 针灸疗法:用针尖从疣顶部到基底部,四周再用针刺以加强刺激,针后挤出少量血液,3~4天疣体便可脱落。
2. 数目少者,可用艾柱在疣上灸,每日1次,至疣体脱落。
3. 结扎疗法:对头大蒂小的疣或丝状疣,可用丝线或头发丝结扎,逐渐收紧,可使疣体脱落。
4. 推疣法:在疣体根部,用棉棒或刮匙(刮匙头部用棉花包裹),与皮肤呈30°的角度,向前均匀用力推之。若疣体立即推除,表面压迫止血,并用纱布加压包扎;若残留少许疣体,经过1个月后再推一次。
5. 摩擦法:取新鲜荸荠削去皮,用其白色米肉摩擦疣体,3~4次/日,每次要磨至疣体角质层软化,脱落部分微有少量点状渗血为度,一般数天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