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剑的珍稀与辨伪
古代铸剑需要经过五大步骤,其中最为困难的就是成分的配置,每种元素加入的比例都必须恰到好处,不然铸造出来的剑要么太脆容易折断,要么颜色奇怪影响美观。
一般说来,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铜器,多见有绿锈、红锈、蓝锈、紫绣等。拿到一件铜器,先要用眼看,若锈色与器体合一,深浅共同合度,坚实匀净,莹润、天然,则为天然生成的锈色。若锈色浮在器物之上,绿而不莹,表皮锈,而且不润泽、扎眼,即是伪锈了。用手衡量,若过轻或过重就要引起留意了。别的还可用手敲击什物,听其动静,若声微细而轻脆则可;若声污浊,宣布“嗡”音,则需提高警觉了。
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因为青铜器在国际各地均有呈现,所以也是一种国际性文明的标志。早的青铜器呈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区域。苏美尔文明期间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步由铁器所替代。我国青铜器制造精巧,在国际各地青铜器中可谓艺术价值高。我国青铜器代表着我国在先秦期间高明的技能与文明。
青铜剑加工方式是铸造,然后淬火。因为青铜比较脆,无法像现代钢制刀具那样锻打,只能做好一个模具,等青铜熔化为液态后浇筑进模具成型,然后冷却淬火。古代没有精密的温度测量装置,淬火的初始温度只能依靠工匠目视来判断,这也就造成了每一把青铜剑的性能都不一致。
青铜时代范铸工艺中常用的制模工艺,夏文化晚期已在熟练应用。分型制模的设计思想,来源于无法制范的形体。为达到铸制目的,将一件器物各部位的型分成数段分别制模、制范或分铸组装成整器。
战国晚期,一些剑超出了70厘米,最长达76厘米。关中秦剑的长度甚至超过80厘米,最长者将近95厘米。有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图穷匕见”,秦始皇因佩剑太长,拔不出来,竟让荆轲追得满大厅跑,危急时刻,御医夏无且大声提醒秦始皇从背后反着拔剑,秦始皇拔出剑,秦剑的长度优势立显,荆轲被秦始皇杀死。
考古证据表明,中国古代青铜剑的最初起源年代最迟在商代,文献对于剑的记载见于周代以后,以春秋、战国、秦、汉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