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随便评《亮剑3》,就说说大腿骨折式掷弹筒发射法吧

很少看抗日神剧,迄今看过的抗战剧寥寥无几,其中就包括《亮剑》和《我的团长我的团》,更是连原著都没放过,还跟朋友们讨论过原著里作者想说而没有说的那些东西。至于其他抗战神剧,对不住,实在是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不过,最近打着《亮剑3》幌子的《雷霆战将》上了热搜,尽管没有无聊到去看,但也从评论中看到不少东西,尤其是官方媒体还对这部剧有了截然不同的评论,更是不敢轻易置喙了。今天就随意说点儿技术性问题吧,以免又碰上那个看不见的纸枷锁:

二战日军轻武器中,能被欣赏的着实不多,其中就有掷弹筒,相比轻型迫击炮,掷弹筒更加机动灵活,其射程有效填补了手榴弹和轻型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白,在对付步兵冲击和简易火力点的时候尤其有效,当然,缺陷就是其很难使用,一般只有经验丰富的老兵才能打得准,新兵很难打准,一般有经验的老兵,三发之内肯定会命中目标。

在抗日战场上,日军掷弹筒对中国军队构成了严重杀伤,不仅能有效破坏步兵的冲击队形,对中国军队的火力支柱,也就是轻重机枪火力点威胁甚大,很多时候,轻机枪顶多只能打一个弹匣,重机枪顶多打一条弹链,就必须转移阵地,否则就会遭到掷弹筒攻击,而在太平洋战场上惨烈的岛屿争夺战中,掷弹筒也成为美军最头痛的武器,这种曲射武器甚至看不到它的发射地点,就会有炮弹落到美军当中,很多时候甚至比机枪还有用,日军经常用机枪乱扫一通,迫使美军士兵躲避后,再发射掷弹筒进行攻击。

也是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意识到掷弹筒不能被称为“大腿迫击炮”,当时就有倒霉蛋儿试射缴获的掷弹筒的时候,将其放在大腿上发射,结果猛烈的后坐力直接导致美军士兵大腿骨折,再加上要熟练使用掷弹筒必须经过大量训练,而美军则大量装备有射程更远更精准的60毫米迫击炮,也就不必使用缴获的掷弹筒了。《雷霆战将》里的日军也用大腿发射掷弹筒的桥段,根本就是胡扯,一般来说,发射掷弹筒只有卧姿和跪姿,很明显,《雷霆战将》没有找个稍微强一点的军迷做顾问。

在抗日战场上,国共两军都大量仿造掷弹筒及其弹药,甚至为了弥补工艺和材料的缺陷,而对其作出改造,诸如延长筒身以获得更好的射程和精度,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军队也使用过掷弹筒,随着苏式化,掷弹筒很快退出装备序列,只是,在世纪之交前后,也有少量部队装备过一些50毫米“三无”榴弹弹射器(无声无光无焰),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其发射不是依靠火药动力,而是靠弹射,原理跟掷弹筒类似,可以单兵使用,之所以没有大量装备,个人推测是用于填补单兵榴弹发射器的空白,35毫米榴弹引信问题长期难以解决可靠性问题,才不得不装备这种早已落后的,即便其外形看起来更加先进一些,待35毫米榴弹引信问题解决后,自然也就没必要装备这种占编制又不方便的武器了。

驻港部队首先装备的QLT89式50毫米榴弹弹射器,可以看出其瞄准装置简陋,占用编制的特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