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原来不是虚言,是真的!

我们从小就听过这句古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一般认为,这句谚语说的是,唐诗三百首脍炙人口,只要读个滚瓜烂熟,需要应景时,即使不会作诗,也能吟上几句。

师长们常常用这句谚语教导我们,要熟读优秀作品,好好背诵课文,自然就会提高写作水平。

然而,他们没有告诉我们的是(也许他们也不知道):读熟了唐诗三百首,真的能用“唐诗”来作诗!

古人早就这么干了——还有个专门术语,叫做“集句诗”

顾名思义,所谓集句诗,即抽取前人诗文中的句子,重组、集合成一首新诗。而专门选用唐人诗句写成的集句诗,就叫做“集唐诗”

来看一首最早的集唐诗——北宋诗人石延年的《下第偶成》:

年去年来来去忙,

为他人作嫁衣裳。

仰天大笑出门去,

独对春风舞一场。

这是诗人科举考试没考上,名落孙山后所作,表达了一种怅然若失、心累伤感的情绪。

诗中的诗句并非诗人原创,而是分别从四首唐诗中拎出来的——

第一句出自晚唐诗人郑谷的《燕》:“年去年来来去忙,春寒烟暝渡潇湘。”是写燕子的;

第二句出自唐代诗人秦韬玉的《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写的是贫家女儿的心声;

第三句出自大诗人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李白接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兴奋异常,毫不掩饰内心的得瑟。

第四句现在已经不知道出处了,有可能是从大诗人白居易的《感樱桃花因招饮客》中“谁能闻此来相劝,共泥春风醉一场”句化来。

可见,这种集句诗是用别人的诗句,重组成“新诗”来抒自己的情,言自己的志。

它大大降低了“写诗”的门槛,真的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从低层次上说,其实就是一种文字游戏,有点像今天的电脑写诗。

然而,集句诗要真正写好,却非常不容易,不仅需要对原诗句融会贯通,还要针对自己歌咏的情境和对象,“切合题意,情思连续”,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好的集句诗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绝无牵强之态”,“机杼真若已出”。

很多大文豪都是写集句诗的高手,像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辛弃疾、文天祥、汤显祖等,都有大量的集句诗作。

其中,王安石尤其擅长此道。其集句诗《胡笳十八拍》,共156句,集成了从屈原《九歌》到王安石自己历代众多诗人的诗句。

严羽《沧浪诗话》评论说:“王荆公集句最长,《胡笳十八拍》浑然天成,绝无痕迹,如蔡文姬肺肝间流出。”

由于原诗较长,我们节选其中的“第十七拍”来观摩一下,写的是蔡文姬重返中原故土,但却对与匈奴左贤王所生、远在塞外的儿女充满了思念:

燕山雪花大如席,

与儿洗面作光泽。

恍然天地半夜白,

闺中只是空相忆。

点注桃花舒小红,

与儿洗面作华容。

欲问平安无使来,

桃花依旧笑春风。

以上八句诗依次出自:李白《北风行》、北齐崔氏《靧(huì)面辞》、欧阳修《晏太尉西园贺雪歌》、岑参《题苜蓿峰寄家人》、杜甫《江雨有怀郑典设》、北齐崔氏《靧面辞》、杜甫《所思》、崔护《题都城南庄》。

集句诗在宋代发展成熟,金、元两代是一个低潮,而在明、清两代又获得迅速发展并走向繁荣。

像明清的折子戏,大多以集句诗为每折戏的结束语,如汤显祖的《牡丹亭》,总共五十五出戏,而里面的集句诗就有五十四首之多。

从品种上看,则进一步细分出现了单集一人的类目,如:集杜诗(杜甫)、集陶诗(陶渊明)、集李诗(李白)、集苏诗(苏东坡)、集龚诗(龚自珍)等等。

此外,还发展出了“专题化”的集句诗,如专门咏梅的集句诗、专门写景的集句诗、以及集句艳体诗等。

在当代,集句诗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如福建莆田诗人陈禅心以诗为史,写出了集唐诗集《沧桑集》;广西阳朔诗人秦焕艺的集唐诗词专集《漓水吟怀》,热情讴歌了美丽的桂林山水——来看其中的一首《望江南·游漓江》:

动逸兴,含笑上兰舟。

两岸青山相对出,

一江春水向东流。

疑是梦中游。

你能识别出这些诗句的出处吗?对于“集句诗”,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发表高见!

    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