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讲究先来后到
师父去世前,让我牢记3点,其中1点我死活想不通,直到遇上一胃炎患者,才明白它的真正用途。
我从小不爱学习,但唯独爱看医书,家里从晚清时期为医,一直延续到我的下代,有5代相传了。
我有两个老师,一个是爷爷一个是父亲,也许是我们家族的责任,家里必有一孩子,就爱看医书,我像了爷爷,幼小喜欢钻研医书,被大家嗤之以鼻的《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四百味》对我而言小菜一碟。
别人的童年是弹弓打鸟,踢鸡毛毽子,我就是跑来跑去为大家把脉;别人在破屋里学习,我就是藏在柜子里看书。
爷爷去世前我大概19岁,他当时临走前和我说了一番话:
我这辈子也不知道干了点啥,脑子东西多又怎么样,过不了几天就要带到棺材里了,感觉要教给你的很多,又感觉没啥可教的,最后告诉你3点,定要牢记:
1、为患者负责,心时刻挂在他们身上,做到感同身受,千万别经不起诱惑,昧了良心。
2、用药讲究先来后到,出场顺序至关重要。
3、活到老学到老,尽管你看了很多书,学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别忘了本。
他说的话,第一点和第三点,我一直遵循一直保持,但第二点让我很是疑惑,药喝到肚子里如何讲究先后顺序呢?
一直到约10年前,遇上一个胃炎患者,我才明白其中的奥妙之处。
病人是浅表性胃炎,饭量小,时常胃痛胃酸,疼起来就想上厕所,大便不成形,身体软弱无力。
开始我用化痰去清热的二陈汤加减,去掉胃火来拯救胃炎,患者服用后开始泛恶心,有胃烧的感觉。
思来想去,想到了爷爷临终前的话,我调整思路将药的次序分开,先用六君子汤+香附健脾和胃,通气除湿。
等到3剂下去患者大便成形,有了胃口,胃烧想吐没有了。再换成补中益气的沙参,甘草,炒白术前后几剂就好了。
考虑到此病为慢性疾病,于是加入扶正的黄精,当归,滋补身体亦可扶正。从此不听其说有过复发。
为什么非得讲究个先后呢?
1、患者脾胃失责,胃气上返,中焦空虚此时应先疏通胃气,将脾胃管好,我用到了六君子汤,可健脾除湿,行气补血,将气归位,避免中焦空落。
2、脾胃补好了,再补中益气,沙参,甘草和炒白术,改善肠胃功能,滋阴补脾,还有利尿之效。
3、胃病多数为慢性疾病,看似几味药材解决了,其实可能罪犯都藏起来了,所以扶正是为永除后患准备,防止复发。
整体的方向是先将胃气提起,再想办法补上缺失的,去掉多余的。要是直接进行第二步,就会产生呕吐恶心现象,为伤胃之举。
到了下一代,我发现爱学的年轻人少了,也不知道是懒惰还是聪明,老一辈的东西他们选择放弃,而是学会用智能代替。
不管怎么,我希望后代也能牢记这3点,医术和医德都很重要,哪怕用智能代替一切,也别忘了中医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