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观察的细致——听柯珂执教《搭船的鸟》有感
11月9日上午,我在丹霞路小学听了柯柯老师执教的《搭船的鸟》,这是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有好多次出现“观察”这个词,如:精读课文课后练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感受“留心周围的事物,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细致的观察可以让我们对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习作例文的课后练习和旁批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习作引导学生尝试着将自己的观察记录下来。
怎样把“留心观察”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是需要思考的。柯珂老师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颜色、动作所做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课堂上,柯老师告诉大家:“观察”不仅是用眼睛,“观察”二字更重要的是在“察”字,“察”是更加要用心的。
在其中的一项学习活动中,柯老师就让学生圈出作者对事物做了细致观察的词语。学生们也立马找到了“天下着大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这句话。
师:这句话写了雨的声音,如果不用“打”,能用什么?
生:下、落、飘……
师:写下雨的词语很多,为什么是用“打”?
师:如果雨落在别的东西上,你可能就听到什么?
生:哗啦哗啦、叮叮咚咚、沙沙沙……
师:原来“大”、“打”、“沙啦沙啦”这些词是有关联的,这就是作者细致的观察。
柯老师在教学下一句写船夫的句子时也是如此,让学生聚焦“披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摇”,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一句话里写了这么多个信息,这也是细致的描写。
随后,柯老师又让学生读读写翠鸟的语段,观察作者是怎么细致描写这只翠鸟的。
生:写了翠鸟的颜色,有彩色、翠绿、蓝色、红色。
生:还有和鹦鹉作对比的。
师:在“它的羽毛师翠绿的,翅膀带有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这句话中,写了翠鸟的什么?
生:羽毛、翅膀、长嘴。
随之出示翠鸟的图片,指生观察。
生:图片中翠鸟的嘴是黑色的,羽毛是蓝色和绿色的,尾巴很短……
生:翠鸟的头顶上的有斑点,像是孔雀的羽毛……
师:不同的人观察同一个东西也会有不一样的发现,也会观察到不一样的地方。
在观察翠鸟的图片时,柯老师没有告诉学生要抓住什么去观察,只是让学生们去看,但是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能发现这么多的点,也能自然地说出“翠鸟头顶的羽毛像是孔雀的羽毛”等非常细致的东西。有时候,不需要告诉学生,他们自己就会观察。散文教学不在于你教给孩子多少章法,规则。能教的是“激励、激发”,给学生一个点,激发学生的观察。
这时我们可以反观我们固定的教学模式,我们总会在教学时提炼一些方法,如:“抓住外形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抓住动作进行观察的方法”。但生活中哪个人是先想好了方法再进行观察的?就《搭船的鸟》的作者来说,他也不是事先就想好了:我要抓住鸟的外形特点,还要抓住它的动作来进行观察。
在学生们观察了翠鸟的图片后,柯老师又出示了老教材中《翠鸟》一文中的语句,柯老师的问题是“你发现了这两段话有什么不同?”而不是“哪个句子更优美?用词更生动?”
其实学生们一看就能发现《翠鸟》一文中的用词很优美,用了各种比喻,写得非常生动。今天柯老师传递给孩子的是“只要是你自己的观察,写出你自己的发现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追求优美的句子,好像没有优美的句子文章就不是好文章了呢。《搭船的鸟》整篇课文中没有什么比喻,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是只是这样读着,就会觉得文章是这样淡淡的舒服,自然而然就会在脑海中出现一幅水墨图。
在课堂的结尾,柯老师告诉学生:观察会让你发现许多疑问,也会有很多惊叹。再次读读导语页中罗丹的这句名言——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师:怎样才叫“仔细观察”?
学生在此时此刻就有了自己新的体悟,还用比较精简的话概括出来了,这也成了学生自己的名言。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这句话告诉我们,习作的第一要素是积极的情感活动,即首先要产生一种强烈的内心需求。
从这一理念出发,习作单元“观察”首先要解决的也应该是积极的情感活动——唤醒、激励和鼓舞:唤醒学生观察的意识,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鼓舞他们不断观察,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学生本来就是有很多言说欲的”,老师所做的事情就是要把瓶盖拧开,学生有许多他自己都不知道的宝贵的东西,老师就是要在教学中告诉他们,你这些东西真了不起,让他们把这些可贵喷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