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作家语言精华 丰富学生语言仓库 ——薛法根《火烧云》教学案例的思考
汲取作家语言精华 丰富学生语言仓库
——薛法根《火烧云》教学案例的思考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郝秀秀
前几天,在工作室高老师的推荐下,读了吴忠豪教授所写得一篇文章——《寻找课文语言与学生语言的差异》,文中提到,每篇课文都有三个方面的教学价值:一是课文内容所传递的文化;二是课文中隐含着的语文知识和读写方法;三是课文中新的用词和句型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经验。而对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小学生来说,积累词语句子,丰富语言仓库是每篇课文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善于发现课文语言与学生语言的差异,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而薛老师,正是此项基本功深厚的一位教师。在其所上的《火烧云》一课中,他对学生已有语言经验的把控以及学生对课文语言可习得的程度,都是心中有数的。在这堂课中,如何引导学生汲取到作家的语言精华,来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也是充满技巧的,这也为我们年轻教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支架。
吴忠豪教授在评课中强调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一、巧用对比
在薛老师的《火烧云》一课中,多次使用对比语言表达的方式,让学生具体、感性地体会到自己语言与作家语言的差异。
(一)将工具书的说明解释与作家的形象描写进行对比
上课伊始,薛老师就已经开始对比,让学生体会同一事物不同的表达方式。
【教学片段1】
师:什么叫火烧云呢?
出示1:《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日落或日出时出现在天边的红霞。
师:日落或日出时出现在天边的红霞就是火烧云,根据时间的不同,日落时的叫做?
生:晚霞。
师:日出时的叫做?
生:朝霞。
师:所以,我们平时所见的红霞就是火烧云。但是萧红所写的《呼兰河传》中是怎么解释火烧云的呢?
出示2:《火烧云》中的解释: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解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句?
生:我喜欢第二句,因为更生动。
师:哪个字让你感觉生动?
生:烧
师:为什么“烧”让你感觉生动,因为它是什么词?
生:动词
师:一个“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画面感,让你感觉更生动,所以你更喜欢这一句。但如果你的科学老师问你,什么是火烧云,你要回答他‘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吗?
生:不是,回答《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
师:所以这两句哪个好?
生:两句都很好,各有各的好处。
师:没错,这两个句子一个是说明解释,一个是形象描写,两句都有自己的好处,前面的简洁,后面的形象。所以,同一种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思考】
针对火烧云的解释,薛老师刚上课就将事实描述与作家语言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既让学生体会到了萧红所描写的火烧云的语言之妙,也让学生知道,同一种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语言表达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而是要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和语境进行甄别选择。这一环节,也直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表达是存在差异的,为下面学生语言与作家语言之间的对比作了铺垫。
薛法根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品味萧红的《火烧云》
(二)将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作家的语言表达进行对比
【教学片段2】
师:我们看了这么多火烧云的图片,也知道了如果自己写火烧云,会从颜色、形状两个方面来写,那我们看看某个同学写得火烧云的颜色,看看他写得好不好?
出示: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红的、黄的、紫的、金的......五颜六色,变化多端,美丽极了。
生:他写得很好,因为他用了三个四字词语。
师:其中还有两个是成语,五颜六色、变化多端。这两个词语既写出了颜色之多,又写出了变化之快。但萧红写得更好,(出示课文第3段)自己读,想一想作者高明在哪里?
生:作者把颜色写得更具体。
师:作者都写了哪些颜色,用笔画出来。
生: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师:“红彤彤”和“红的”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红彤彤更可爱。
师:红彤彤、金灿灿这样的叠词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你来读一读。
师:像“葡萄灰、茄子紫”这样的词语有什么好?
像这样的词语叫做“比喻色”,你能说出这样的比喻色吗?
生:珍珠白、宝石蓝、孔雀蓝、柠檬黄、玫瑰红、象牙白。
师:所以,萧红在写火烧云的颜色时,用到了叠词、两种颜色混到一起,还用了比喻色,而且都是两个、两个、三个排列在一起,很整齐,整齐是一种美。
师:再读这一段,萧红除了写出火烧云颜色变化之多,还高明在哪?
生:还写出了变化之快,因为她用了四个“一会儿”。
师:刚才那位同学用“五颜六色”、“变化多端”两个成语写火烧云的颜色之多、变化之快,但萧红在这里用了这么多颜色词语写出了火烧云的“五颜六色”,用了四个“一会儿”写出了火烧云的“变化多端”。所以,写作时少用成语,多用这样描写的句子。
【思考】
薛老师的这个环节让我感触颇深。他所出示的学生所写的火烧云的颜色段落虽是虚拟的,但这也恰恰反映了学生真实的表达能力和水平。就我所教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表达水平的确就处于这一层级,我甚至还在为他们所用的“成语”之多而感到沾沾自喜。殊不知,这正是学生语言仓库匮乏的写照。而在这一环节中,薛老师没有直接出示课文语言,而是通过对比学生语言与作家语言,让学生领会萧红写火烧云颜色的遣词造句之精妙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将叠词、混合色、比喻色这三类表示颜色的词语输入到学生的语言仓库之中。如此,学生再进行语言表达时,这些积累便可以脱口而出。不得不承认,薛老师在这一环节的设计和教学中,给所有的青年语文教师也上了宝贵的一课。因为儿童心理学研究认为,6-12岁儿童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最大程度地丰富儿童的词汇量,增加各种句子范型,可以为学生今后的语言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这两个教学环节中,薛老师两次巧用对比。前者让学生知道了同一种事物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对比中感受到语言表达的美妙。后者对比则直指学生的语言表达,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体会遣词炼句的美。
二、学以致用
所有的语言积累都是指向运用,丰富学生语言仓库的目的也是如此,那如何让学生在剖析作者精妙的语言后练习表达呢?薛老师循循善诱,步步引导。
【教学片段3】
师:写完火烧云的颜色,萧红又写了什么?
生:形状。
师:老师也写过火烧云的形状,你们读一读,看一看老师写得怎么样?
出示: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有的像马,有的像狗,有的像狮子......好看极了!
生:不好。因为狗和狮子是动态的,天上的云也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
师:所以,它不是有的...有的...一个一个放在那里,它是变化的。(出示课文4-6段)知道作家比老师高明在哪吗?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条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生:她写出了火烧云的形状在变化,变化过程写出来了。
师:它是怎么变得?老师问,你来答。一会儿,天空出现了?
生:一匹马。
师:什么样的?
生: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
师: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怎么样了?
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
师:后来又怎么样了?
生: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
师:写形状一定要写出变化(板书:变),再比较一下,这三种动物变化的速度怎样?是不是一样快?
生:马是两三秒钟;狗是跑着跑着,不知不觉不见了;狮子是一转眼就不见了。变得越来越快。
师:一个作家比老师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她写出了变化的过程。
出示四张火烧云图片以及仿写句式:一会儿,天空出现......(什么样子)......(怎么变的)......(怎么消失)......
学生仿写。
【思考】
学生感受到作者语言的美是一回事,但能仿照作者的语言进行写作则是另外一回事了。学生语言仓库有积累未必会在合适的时间调出来应用;学生理解也未必会正确地运用。因此,在这一环节中,薛老师并没有着急让学生进行仿写。首先,还是通过学生现阶段的语言与作者语言进行对比,从而清楚地知道火烧云是处于变化之中的,难点在于怎么把火烧云的变化写出来。其次,通过师生合作朗读的形式让学生理清作者写作的结构和顺序,即先写出现什么,然后写什么样子,再写怎么变化的,最后写怎么消失的。最后,出示火烧云的图片和仿写句式,为学生的仿写提供支架,降低难度,让学生在大胆合理想象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练习将事物的变化过程写清楚,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也正是薛老师的循序渐进、步步引导,学生在写作时才不焦虑、不紧张,甚至可以运用自如。如此,才出现了如下精彩片段: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只狼。那只狼似乎露出了可怕的牙齿、怒吼了几声,接着又向前跑去,跑着跑着,就消失不见了。
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一只狼和一只兔子。狼在不停地向前跑,兔子不停地向前逃。他们跑着跑着,就看不见踪影了。
薛老师的这一堂课,效率高,收获多。这正是因为薛老师关注到了学生语言与作家语言的差异,而且巧妙地利用了这一差异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这也告诉我们年轻语文教师,要从多角度解读文本。在教学中,通过反复朗读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词造句的生动和优美,并将这样的语言加以储存,最大程度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积累,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