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油灯 洋油灯
六十年前的那些事儿:
(2)豆油灯洋油灯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和中期的北方农村,晚上点的还是豆油灯。一个小碟里盛着食用的豆油,用棉花搓一条细捻放进去,在碟子边沿露出很少一点,点上火照明。等露出的部分烧成灰烬了就剪去一点(这就是剪灯花。蜡烛也是这样,那首“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说的就是剪蜡烛的灯花),再挑高一点捻子继续燃烧。书上说古代的书生们用功时常说“挑灯夜读”,指的就是在这样的灯下读书。火苗的大小一般如黄豆,描写过去的文章中有时说“一灯如豆”就这意思。大者如花生米,再大了怕费油。
后来有了“洋油灯”。就是在玻璃墨水瓶里装上煤油,用纸捻穿过打洞的铁瓶盖,点燃纸捻照明。晚上在灯下念书或做针线活,鼻孔里肯定是熏得黑黑的。再后来又有了一种玻璃罩子罩在上面就好多了。不管是豆油灯还是洋油灯,为了省油,只有在吃饭和做针线活的时候才能点灯,吃完饭不做活就得将灯吹灭。小孩子要想点灯看书,休想!古代的书生们要争取功名,在进京赶考前也许会优惠特批。
因此,那时晚上室内和室外一样黑。大人们在屋里摸黑啦呱(聊天),孩子们在天井里摸黑玩耍。遇上有月亮的夜晚,院子里比屋里的光线要亮得多。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