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老师·田永梅 | 巧用课本内容添锦绣——有效利用课本素材(2)
先后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山西大同任教,现任内蒙古二连浩特第二中学语文教师、副校长,中教高级职称。多次荣获全旗、全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二连浩特学科带头人,“口岸名师”。讲座《立跟固本方能久久为功》《玉须琢,方成器》等受一致好评。笔耕不辍,获得二连浩特市教育系统教学研究类“优秀投稿人”荣誉称号。
各位同学,听完上两期内容,你是不是开始边复习课文内容边整理作文素材了呢?这次,我将带大家见证老篇目焕发出的新活力,这些内容不是来自于各省的满分作文,这些小作者是田老师现在的学生,今年也要备战中考。从他们的习作中,你会“读”出教材中的别样“风景”。
一、整理作者的生平事迹材料为素材
入选教材的作者,他们堪称人类的精神丰碑,他们的文章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全面了解这些作者的生平事迹,不仅可以积累作文素材,还可以借助所学课文加深对他们精神价值的梳理、积累、理解。
比如,孟子这一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文章,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舍生取义”的价值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态度。结合“五十步笑百步”、“一曝十寒”等典故,对孟子有更全面、深刻地了解。还有“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有关孟子的成长故事,都是宝贵的写作素材。
以下是我们班的李海燕同学的一篇习作:
陶渊明——一朵美丽的菊花
古往今来,官场中总是充满明争暗斗。很多人陷入这个怪圈,不择手段追求功名利禄,费尽心机,心力交瘁。但有些人不愿沉沦,一心追求梦想。
陶渊明也曾涉入官场,怀着满腔济世情怀,当上彭泽县令后,他结识了刘裕。刘裕是个很有才华的人,陶渊明曾十分钦佩他,但后来他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无辜,还目睹了官场中的勾心斗角。黑暗丑恶的现实让陶渊明彻底失望了,他毅然辞别官场,表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他辞官归田,远离喧嚣的凡尘,“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过上“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生活。虽然生活贫穷,但他能在“桃源”中寻找快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种日子如一股清泉流过心头,如一缕芳香沁人心脾,如一丝微风抚过脸庞,虽平凡,却“但使愿无违”。在田园中,陶渊明也写下了一篇篇千古传诵的诗篇,表达对自然淳朴的生活情趣。
陶渊明还有两大嗜好。一是喝酒,二是读书写文章。喝酒则“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率真、豪爽可见一斑。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陶渊明读书达到忘我的境界,把读书当成精神食粮,甚至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学习,如果我有了“陶渊明精神”,就一定差不了。这些志趣无疑为他的生活锦上添花——清逸,自由,无拘无束,他的初心并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田隐居,写出了自己心中的圣地——桃花源。在这里,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无“盗窃乱贼”之事。人们热情善良,民风淳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真可谓其乐融融。
陶渊明选择“寄情于菊”,他与菊花一样清新淡雅,与世无争。菊不与百花在盛夏争艳,而默默开在萧瑟的秋风中,闲适高雅,这又何尝不是陶渊明的一个缩影?
陶渊明身处乱世,却能“出淤泥而不染”,他相信心灵的选择,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人说他一生太平凡,可我认为他的精神至今都有深远影响,是那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雅之士的丰碑。
[教师点评]这篇习作通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典型事迹以及《五柳先生传》、《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这几篇课文所表现的主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淡泊名利、崇尚自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自由、超凡洒脱的才子形象。用生动的比喻句形容他归隐后的生活神情兼备,夹叙夹议中情理通达,彰显小作者深厚的语文功底和思想深度。
二、整合课本中的人物和事件为素材
深入挖掘并恰当使用课本中大量的人物和事例,可作为作文的源头活水。一些高大的形象之所以逾越千年而不朽,是因为他们浓缩了人类的美德或智慧,引用经典就是在与伟大人物对话,与那些高贵灵魂的撞击,会迸发耀眼的思想火花。
以下是我们班的周翼荣同学的一篇习作:
明君风采录
乱世之中,谁主沉浮?生子当如孙仲谋!
——题记
明君当如刘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刘备三顾诸葛茅庐。鹅毛大雪纷飞,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住所,他耐心地等在外面。半个时辰……一个时辰……两个时辰……雪成了一件厚毛毯,却冷不了刘备炽热的心。那扇破旧的门终于打开了。诸葛亮终于出来了!刘备的心门也开了,他看到了希望!他们俩进行了一次改变了历史的谈话。之后的二十几年,刘备待诸葛亮如手足,二人之间的情意如山岳般厚重、如流水般绵长。
明君当如齐王。在人们赞叹邹忌的讽谏艺术时,我却更佩服齐王的圣明。齐王下令让全国人民都上谏时,曾有一人建议齐王纳有才能的平民为“士”,可随时面圣。当时的贵族极力反对,因为官位是有限的,他们都得为自己的子孙留着,岂能让一个平民霸占了。争论持续了半个月,齐王不发一语,只在最后掷地有声:朝堂向万民开放。众爱卿无需多言。结果是齐王凝聚万民的智慧治国,齐国越来越强大,最后竟能与秦国比肩,燕、赵、韩、魏等国“皆朝于齐”。
明君当如鲁庄公。鲁庄公虽然没有超人的智慧,但他却不贪——“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他有一颗天地可鉴的诚心——“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最可贵的是他有一颗秉公执法、忠于职守的责任心——“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所以他能取信于民。民乃立国之本,民已和,战何愁不胜乎?正如孟子所言:“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纵观历史,泱泱华夏,正是因为有刘备这样思贤若渴的明君、广开言路圣明的齐王、忠于职守的鲁庄公等这些贤能志士,才使中华民族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教师点评]这篇习作巧妙引用了《隆中对》、《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中的经典语句、典型事例,发挥合理的想象,有理有据地诠释了一个中学生眼中“明君”。所选材料具有历史跨度大,影响深远,文章颇显深邃的思想和文化厚重感。
三、巧用课本中的诗文名句
课本中的名言佳句精准引用,能平添雅韵;巧妙化用,将更显高致。综合运用各类修辞手法,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将呈现平中见奇的风景。
以下是我们班的李毅同学的习作《我愿一“醉”方休》的开头和结尾部分:
开头:有这样一位隐者。他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桃源梦境,有"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简朴,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闲适,也有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豁达。可谁有曾想到,他也曾是一位有担当的官吏。
结尾:他就是“闲静少言,不幕荣利”的五柳先生,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居之士,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旷达之士。可敬可爱的陶渊明!
你们看,巧用课文中的经典语句,运用排比句精炼概括陶渊明的个性特点和思想内涵,简练而精美。
总之,语文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巧妙运用在作文中,那些熟悉的内容和语句将会呈现别样风景。
七个老师首次推出精品课程